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广州小密坛 :: 您的第一个分类 :: 道法,唯识宗密法和真佛密法 :: 传统道教及道教法会
第1页/共1页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佛道心詮
本堂於109年4月19日 (農曆庚子年三月廿七日)星期日,舉行奉旨啟建 恭呈「因果病象印証新註解」繳書護生大法會,詳情請至最新消息瀏覽。
首頁> >善書名錄
【寶庫簡介】【拱衡雜誌】【新書介紹】【善書名錄】
心詮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第四章 長生術
第五章 救靈與救苦
第六章 築基─脫胎換骨
第七章 築基─耐性
第八章 修靈
第九章 精修入門之啟慧生明
第十章 明師一指點玄關
第十一章 道真理真天命真
第十二章 清濁之判
第十三章 潛能
第十四章 良能與惡能
第十五章 道方
第十六章 聚能
第十七章 襌境
第十八章 分別心
第十九章 如何入定
第二十章 何需得
第廿一章 真正得
第廿二章 真修實得
第廿三章 磁場
第廿四章 動力之助緣
第廿五章 無量真要
第廿六章 自性
第廿七章 他性
第廿八章 圓融性之究竟
第廿九章 魔性
第三十章 魔性─毀阻謗道
第卅一章 魔由心生
第卅二章 魔性如何而生
第卅三章 克魔成道
第卅四章 真詮心言
跋
註:本書由懿敕拱衡堂扶鸞著作 歡迎翻印 廣種福田
恭接著書玉旨
本堂主席關 登臺 90年9月8日
聖示:今夜恭接 昊天玉旨暨 無極懿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
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太白仙翁 降
詩曰:玉旨頒宣奧義傳。醒聾啟瞶繼年年。
天書著作能開悟。萬世心詮福澤綿。
聖示: 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是念!查爾台疆懿敕拱衡堂砂盤木筆,
飛鸞闡教,期期著書,代天宣化,神人用命,普化成果頗為可嘉。鸞門著
書以此啟蒙紅塵黎庶,體悟諸天聖神仙佛慈悲旨意,今有 無極老母會知
:擬藉爾堂開著寶書,以資眾生得能感悟而得進道修明,智慧提升,或多
助道,或多精進,俱皆大道福音。
朕心大悅,茲予敕旨一道,命由即日起,爾堂正鸞勇筆為主著正鸞,期期開
著,無負 皇母慈恩,書成普化,自有敘錄。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TOP》
恭接著書懿旨
欽差駕前董雙成仙姑 降 90年9月8日
詩曰:母心似海念原兒。雲路何辭降聖門。
木筆著書期普化。賢生一志德長存。
聖示: 懿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無極 皇母大天尊 懿曰:
娘念靈原沉淪苦海,不止於善惡因業,尚有道義不明,法要混淆,徒斷慧命
,自毀根基,殊為可嘆可惜!今爾台疆懿敕拱衡堂,鸞門普化,著有功蹟
,正鸞勇筆靈可通神,數十年著書普化,才堪可用。
娘乃擇此著書,願勉諸兒,体此用心,加力護持,而可拯度陷入迷惑者,得
明燈之指引,步上康莊大道。著書之間,發心護持者,准予敘錄消災解厄
;凡是護持、解說、流通、助印,均由 無極仙童專案辦理,以此慰勉護
法助道之善慧,今時著書仍然為期一年,題其顏曰:「佛道心詮」。但知
大道奧義,智慧無礙,如此修程,減少阻礙,增進福慧資糧。
娘心已慰,甚願諸兒女共體慈意。
懿旨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TOP》
無極仙童 降 90年9月15日
凡例
今時 無極老母懿駕親臨著書,慈心大悅,特命頒示凡例,以資世之善
德護法助道敘錄有所憑據:
一、凡在著書期間,護持著書,每期積功伍拾大功。
二、凡在著書期間,間接引度護持著書,引進之人再得其功之半。
三、凡在著書期間,加以宣揚弘法,得有受度者,各得其功敘錄伍拾大功。
四、凡在著書期間,有所求稟護持助印,以此專案呈叩,除有本堂 關主席
全權處理之外,尚可轉會無極查照,可予專案處理。
五、著書以迄書成,凡有流通、宣揚、助印,一體比照著書期間,可以轉會
無極備查。
六、凡在著書期間,起迄全勤護持,賜記一道功之外,准加福報一得,准消
災星一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七、凡在著書全程缺席二期之內,有其正當理由,除扣減二期之敘錄外,准
由一道功比照扣除。
八、著此佛道心詮,乃為 無極老母慈憫眾生之願,眾生有所體悟,一有發
心可得感召 老母慈應。
九、著書凡例,總有未盡周全,除比照天律頒示處理外,將可轉會無極備查
。
凡例頒示是為眾生知所珍貴,一則書為 母心慈憫,再則為眾生啟迷,
三則道場普化道務之運作,願爾眾生一體了悟。
天運辛已年七月二十八日 《TOP》
南海古佛 降 90年9月15日
序
佛道心詮,是以闡述大道奧義為旨。
切莫以為書名「佛道」,是有佛道名相之分判,實則大道總在真理之間
,名相雖分其理,殊無二致,因而佛道一理貫穿而串聯,是眾生執於名相加
以強分而已。
今時大道福音普傳人世,可謂鼎盛,蔚然成風,也因如此百家爭鳴,各
自立論,眾生一則廣受薰沐,另則囿於不知所從,因此,道雖普度,歧途行
者亦自不少。
老母慈憫,不忍坐視眾生毀棄大好靈根,兀自不覺,特加垂憫,不辭懿
駕躬親著書,題顏加以對立,從中析解異同,使得眾生豁然開朗,撥雲霧而
見天日,慈憫眾生。至此唯願眾生有所體悟,慎勿輕忽,仔細研味,一則起
心動念感格慈意,再則研悟有得,道程精進;如此無負 老母慈心深意。
際值著書, 吾同體母意,特述數語,以勉眾生,並恭為是書之序。
南海古佛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八日 《TOP》
濟公活佛 降 90年9月22日
序
書之著,旨在啟迷。眾生雖迷,靈性猶在,是以天心未忍坐視沉淪,諸
天聖神仙佛更是不辭辛苦,傳真聖訓,廣渡有緣。
如今 皇母更是恭親著書,可見拯度迷靈是為普化之要務;世人有慧根
,知慧命,用慧器,卻也壞在自以為靈慧深植,亦即儒聖所云:「自以為是
,自以為用」,乃致誤入偏歧,日愈深沉,所以大道之行,看似普遍風行,
然則行者偏執不知凡幾。
佛道心詮,著書闡述,道妙諦深,啟慧覺明;凡有行者深入其中,必有
所得,願此而勉眾生,知所惕悟而把握。
際值著書之初,謹述數語,恭作是序。
濟公活佛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八月初六日 《TOP》
天然祖師 降 90年9月22日
禮讚
老母慈憫,懿駕著書,悉是拯度原兒,無限慈心深意,講述無生無忍,
妙諦涵寓析理,譬喻啟悟愚頑,道中無數修行,盡在一理貫通;唯願我輩行
者深入三昧,方寸洞開,靈犀明灼,大耀光華,是以無負 老母含悲慈心懿
駕著書之苦心。
際值著書之初,恭為禮讚,願勉道中修子同有體悟。
天然祖師 降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八月初六日 《TOP》
南天文衡聖帝關 降 90年9月29日
序
天道普傳,千宗萬脈,各度有緣,廣發教義,因而眾生親炙福音,深受
德澤,善慧根器,萌顯茁壯;閻浮提地,道氣盎然,實為可喜。
但是教法衍傳,雖有大智大慧之行者助道護法,道場林立廣頒妙諦,其
中似是而非或者混淆不清,更甚者各執一詞,教爭不斷,不止於同宗脈者如
此,衍化旁支而至不同教門者,如此產生眾生迷惘徬徨,是為大道福音中惟
一遺憾之事。
天意無私,大道歸一,萬法匯流,殊途同歸;雖然有宗脈之衍生傳渡,
更甚者中斷而後承續,但是真理恆傳不斷,真理妙諦無可扭曲,凡諸執識之
斷言,均屬臆測,或是斷章取義,許多善慧根器者即是隳敗於此執著不釋;
試看千百年來,道場菁英修行善者多少折於如此紛爭不休之道義曲折之爭議
中。
本書之著, 無極老母慈心憫垂,不忍眾生焚折於如此,乃恭親著書,
願眾生體此佛佛同道、道本無二;細節之爭議,應以大智慧而觀之,無負老
母苦心,是為眾生之慧根,是為眾生之福音。
簡述數語,恭列書前,是為序!
南天文衡聖帝 序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 10月13日
詩曰:心詮豈在語言傳。字句涵深廣意淵。
智慧圓明堪了悟。一時頓啟永開然。
聖示:著書憑以傳道,乃在闡述奧義;在研閱者而言,閱書而體會,仔細玩
味,必有所得。 老母懿駕降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一章 宗脈
人世間傳佈大道福音,雖屬必然之運數,然則天無言、地無語,如何匯
聚形成此一浩然力量,關鍵即在於人,世之修子謹慎學步前人之心得,傳承
經驗,自然可以薪火相傳,永不斷絕。
但是在學步的過程中,不但要恪遵前人腳步,更要領受前人遺下的精華
,進而發揚光大。在其間卻會產生兩種現象:
其一是斷章取義,擷取前人妙義加以神話,或者添加自以為是之理論,
甚至一知半解強加附會,添加似是而非之理論;縱然有得逞之一時,但真理
必須經歷嚴苛之印證,才能恆久不滅,永放光明,因而如此之行者大都如曇
花一現,不能形成宗脈。
其二精深修行,毅志堅忍,深入經藏,歷受考驗。在修行的領域中,上
可傳承先人之心血,中可提升自身之智慧,下可引度後進之行者,如此自然
在教法中形成一股沛然的力量,蔚成風氣;譬如:佛家諸宗之開宗祖師,譬
如:道家各脈之祖師,悉皆如是。
所以,宗脈之形成在各大正教是必然現象,因為天意化育萬民,因應各
民族風俗文化,形成一教之教法,然則年代愈久,傳佈愈廣,以致雖屬同一
文化之民族中,仍然要區分細微之不同文化;並且在教法傳佈中,許多大智
慧的行者,從前人所遺的教法妙諦中,更雕琢出細緻的妙理,提升教法的完
備,更可以傳佈普及於不同民族文化中;是以,宗脈新興更使眾生受益,唯
前提必須是在教法中,必須有所依止遵循;不能離經叛道,不能自創新說,
誤導眾生;不能斷章取義,似是而非。
總此而言,修行者在修行領域中,生出智慧,發掘妙諦,都是可喜現象
,但是不能讓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則有可議之處;宗教既曰:普化眾生,是
則教法必須讓眾生可以接受。 《TOP》
本堂於109年4月19日 (農曆庚子年三月廿七日)星期日,舉行奉旨啟建 恭呈「因果病象印証新註解」繳書護生大法會,詳情請至最新消息瀏覽。
首頁> >善書名錄
【寶庫簡介】【拱衡雜誌】【新書介紹】【善書名錄】
心詮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第四章 長生術
第五章 救靈與救苦
第六章 築基─脫胎換骨
第七章 築基─耐性
第八章 修靈
第九章 精修入門之啟慧生明
第十章 明師一指點玄關
第十一章 道真理真天命真
第十二章 清濁之判
第十三章 潛能
第十四章 良能與惡能
第十五章 道方
第十六章 聚能
第十七章 襌境
第十八章 分別心
第十九章 如何入定
第二十章 何需得
第廿一章 真正得
第廿二章 真修實得
第廿三章 磁場
第廿四章 動力之助緣
第廿五章 無量真要
第廿六章 自性
第廿七章 他性
第廿八章 圓融性之究竟
第廿九章 魔性
第三十章 魔性─毀阻謗道
第卅一章 魔由心生
第卅二章 魔性如何而生
第卅三章 克魔成道
第卅四章 真詮心言
跋
註:本書由懿敕拱衡堂扶鸞著作 歡迎翻印 廣種福田
恭接著書玉旨
本堂主席關 登臺 90年9月8日
聖示:今夜恭接 昊天玉旨暨 無極懿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
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太白仙翁 降
詩曰:玉旨頒宣奧義傳。醒聾啟瞶繼年年。
天書著作能開悟。萬世心詮福澤綿。
聖示: 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是念!查爾台疆懿敕拱衡堂砂盤木筆,
飛鸞闡教,期期著書,代天宣化,神人用命,普化成果頗為可嘉。鸞門著
書以此啟蒙紅塵黎庶,體悟諸天聖神仙佛慈悲旨意,今有 無極老母會知
:擬藉爾堂開著寶書,以資眾生得能感悟而得進道修明,智慧提升,或多
助道,或多精進,俱皆大道福音。
朕心大悅,茲予敕旨一道,命由即日起,爾堂正鸞勇筆為主著正鸞,期期開
著,無負 皇母慈恩,書成普化,自有敘錄。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TOP》
恭接著書懿旨
欽差駕前董雙成仙姑 降 90年9月8日
詩曰:母心似海念原兒。雲路何辭降聖門。
木筆著書期普化。賢生一志德長存。
聖示: 懿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無極 皇母大天尊 懿曰:
娘念靈原沉淪苦海,不止於善惡因業,尚有道義不明,法要混淆,徒斷慧命
,自毀根基,殊為可嘆可惜!今爾台疆懿敕拱衡堂,鸞門普化,著有功蹟
,正鸞勇筆靈可通神,數十年著書普化,才堪可用。
娘乃擇此著書,願勉諸兒,体此用心,加力護持,而可拯度陷入迷惑者,得
明燈之指引,步上康莊大道。著書之間,發心護持者,准予敘錄消災解厄
;凡是護持、解說、流通、助印,均由 無極仙童專案辦理,以此慰勉護
法助道之善慧,今時著書仍然為期一年,題其顏曰:「佛道心詮」。但知
大道奧義,智慧無礙,如此修程,減少阻礙,增進福慧資糧。
娘心已慰,甚願諸兒女共體慈意。
懿旨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TOP》
無極仙童 降 90年9月15日
凡例
今時 無極老母懿駕親臨著書,慈心大悅,特命頒示凡例,以資世之善
德護法助道敘錄有所憑據:
一、凡在著書期間,護持著書,每期積功伍拾大功。
二、凡在著書期間,間接引度護持著書,引進之人再得其功之半。
三、凡在著書期間,加以宣揚弘法,得有受度者,各得其功敘錄伍拾大功。
四、凡在著書期間,有所求稟護持助印,以此專案呈叩,除有本堂 關主席
全權處理之外,尚可轉會無極查照,可予專案處理。
五、著書以迄書成,凡有流通、宣揚、助印,一體比照著書期間,可以轉會
無極備查。
六、凡在著書期間,起迄全勤護持,賜記一道功之外,准加福報一得,准消
災星一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七、凡在著書全程缺席二期之內,有其正當理由,除扣減二期之敘錄外,准
由一道功比照扣除。
八、著此佛道心詮,乃為 無極老母慈憫眾生之願,眾生有所體悟,一有發
心可得感召 老母慈應。
九、著書凡例,總有未盡周全,除比照天律頒示處理外,將可轉會無極備查
。
凡例頒示是為眾生知所珍貴,一則書為 母心慈憫,再則為眾生啟迷,
三則道場普化道務之運作,願爾眾生一體了悟。
天運辛已年七月二十八日 《TOP》
南海古佛 降 90年9月15日
序
佛道心詮,是以闡述大道奧義為旨。
切莫以為書名「佛道」,是有佛道名相之分判,實則大道總在真理之間
,名相雖分其理,殊無二致,因而佛道一理貫穿而串聯,是眾生執於名相加
以強分而已。
今時大道福音普傳人世,可謂鼎盛,蔚然成風,也因如此百家爭鳴,各
自立論,眾生一則廣受薰沐,另則囿於不知所從,因此,道雖普度,歧途行
者亦自不少。
老母慈憫,不忍坐視眾生毀棄大好靈根,兀自不覺,特加垂憫,不辭懿
駕躬親著書,題顏加以對立,從中析解異同,使得眾生豁然開朗,撥雲霧而
見天日,慈憫眾生。至此唯願眾生有所體悟,慎勿輕忽,仔細研味,一則起
心動念感格慈意,再則研悟有得,道程精進;如此無負 老母慈心深意。
際值著書, 吾同體母意,特述數語,以勉眾生,並恭為是書之序。
南海古佛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八日 《TOP》
濟公活佛 降 90年9月22日
序
書之著,旨在啟迷。眾生雖迷,靈性猶在,是以天心未忍坐視沉淪,諸
天聖神仙佛更是不辭辛苦,傳真聖訓,廣渡有緣。
如今 皇母更是恭親著書,可見拯度迷靈是為普化之要務;世人有慧根
,知慧命,用慧器,卻也壞在自以為靈慧深植,亦即儒聖所云:「自以為是
,自以為用」,乃致誤入偏歧,日愈深沉,所以大道之行,看似普遍風行,
然則行者偏執不知凡幾。
佛道心詮,著書闡述,道妙諦深,啟慧覺明;凡有行者深入其中,必有
所得,願此而勉眾生,知所惕悟而把握。
際值著書之初,謹述數語,恭作是序。
濟公活佛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八月初六日 《TOP》
天然祖師 降 90年9月22日
禮讚
老母慈憫,懿駕著書,悉是拯度原兒,無限慈心深意,講述無生無忍,
妙諦涵寓析理,譬喻啟悟愚頑,道中無數修行,盡在一理貫通;唯願我輩行
者深入三昧,方寸洞開,靈犀明灼,大耀光華,是以無負 老母含悲慈心懿
駕著書之苦心。
際值著書之初,恭為禮讚,願勉道中修子同有體悟。
天然祖師 降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八月初六日 《TOP》
南天文衡聖帝關 降 90年9月29日
序
天道普傳,千宗萬脈,各度有緣,廣發教義,因而眾生親炙福音,深受
德澤,善慧根器,萌顯茁壯;閻浮提地,道氣盎然,實為可喜。
但是教法衍傳,雖有大智大慧之行者助道護法,道場林立廣頒妙諦,其
中似是而非或者混淆不清,更甚者各執一詞,教爭不斷,不止於同宗脈者如
此,衍化旁支而至不同教門者,如此產生眾生迷惘徬徨,是為大道福音中惟
一遺憾之事。
天意無私,大道歸一,萬法匯流,殊途同歸;雖然有宗脈之衍生傳渡,
更甚者中斷而後承續,但是真理恆傳不斷,真理妙諦無可扭曲,凡諸執識之
斷言,均屬臆測,或是斷章取義,許多善慧根器者即是隳敗於此執著不釋;
試看千百年來,道場菁英修行善者多少折於如此紛爭不休之道義曲折之爭議
中。
本書之著, 無極老母慈心憫垂,不忍眾生焚折於如此,乃恭親著書,
願眾生體此佛佛同道、道本無二;細節之爭議,應以大智慧而觀之,無負老
母苦心,是為眾生之慧根,是為眾生之福音。
簡述數語,恭列書前,是為序!
南天文衡聖帝 序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 10月13日
詩曰:心詮豈在語言傳。字句涵深廣意淵。
智慧圓明堪了悟。一時頓啟永開然。
聖示:著書憑以傳道,乃在闡述奧義;在研閱者而言,閱書而體會,仔細玩
味,必有所得。 老母懿駕降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一章 宗脈
人世間傳佈大道福音,雖屬必然之運數,然則天無言、地無語,如何匯
聚形成此一浩然力量,關鍵即在於人,世之修子謹慎學步前人之心得,傳承
經驗,自然可以薪火相傳,永不斷絕。
但是在學步的過程中,不但要恪遵前人腳步,更要領受前人遺下的精華
,進而發揚光大。在其間卻會產生兩種現象:
其一是斷章取義,擷取前人妙義加以神話,或者添加自以為是之理論,
甚至一知半解強加附會,添加似是而非之理論;縱然有得逞之一時,但真理
必須經歷嚴苛之印證,才能恆久不滅,永放光明,因而如此之行者大都如曇
花一現,不能形成宗脈。
其二精深修行,毅志堅忍,深入經藏,歷受考驗。在修行的領域中,上
可傳承先人之心血,中可提升自身之智慧,下可引度後進之行者,如此自然
在教法中形成一股沛然的力量,蔚成風氣;譬如:佛家諸宗之開宗祖師,譬
如:道家各脈之祖師,悉皆如是。
所以,宗脈之形成在各大正教是必然現象,因為天意化育萬民,因應各
民族風俗文化,形成一教之教法,然則年代愈久,傳佈愈廣,以致雖屬同一
文化之民族中,仍然要區分細微之不同文化;並且在教法傳佈中,許多大智
慧的行者,從前人所遺的教法妙諦中,更雕琢出細緻的妙理,提升教法的完
備,更可以傳佈普及於不同民族文化中;是以,宗脈新興更使眾生受益,唯
前提必須是在教法中,必須有所依止遵循;不能離經叛道,不能自創新說,
誤導眾生;不能斷章取義,似是而非。
總此而言,修行者在修行領域中,生出智慧,發掘妙諦,都是可喜現象
,但是不能讓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則有可議之處;宗教既曰:普化眾生,是
則教法必須讓眾生可以接受。 《TOP》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0月20日
詩曰:陰陽動靜永恆生。氣息綿長耀道程。
記取箴言能不悖。堪期方寸倍光明。
聖示:修子行持自然而然,此一動力則有賴發心,能夠發心則在體認,因此
修行是個漫漫長程。 老母懿駕親臨,諸生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章 道家
道子在修行之路上,道門之法要是頗為重要。
不論修行任何宗脈,在閻浮提之台疆一地,深受道家法要薰陶之修子不
在少數;道家自老子以降,道德、清靜、感應篇可以奠定華夏民族道家思想
中頗為重要之尊天法地精神,而後所衍生丹鼎、方術,以至道門之符法,雖
然可以說是道家旁支衍繹,但是不論道家之養生、練氣、符籙等,在修子所
得到之薰習,卻是淵遠流長,更是深植人心。
道門首要講陰陽、說動靜,在此一奇偶互生互動之間,萬物綿亙生生不
息,是以道家在此互動之中察知生命之精髓以及永恆;玄牝之門是道家之謂
一切動力之源頭,即如修仙之路,欲求白日飛昇,仍然須要元神出竅,此即
是動靜之間所涵蘊之奧妙,元神之不滅,卻藏蘊於軀體之間,皮囊若不解脫
,將使元神隨軀體而毀敗,若能使元神出竅,則元神不滅,永生永恆。道家
修行雖然簡易,涵蘊於陰陽之中,但陰陽所衍生至萬象雖然繁複,卻莫不由
動靜之間而產生。
總而言之,道家法要,陰陽互動之理必須深知,才足以窺其堂奧。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0月27日
詩曰:為文勸世善良儔。研學無違盛澤庥。
願受春風同化雨。堪期智慧永長留。
聖示: 皇母著書,神人接駕,勿失禮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章 道家機數
元始一炁,衍化兩儀、四象、五行、八卦、九宮,一而復始,周而全圓
。道家在修行中,數運與緣機是為結構完備之始末,試言:道譜,諸如文王
卦數、命理推算,莫不含蘊於數機之中。
往昔道家修行之人,不論修長生之術或丹鼎之術,甚至濟世救苦之法術
,而至降妖伏魔等等,道家所行莫不出於奇偶生剋之道,再言道家老子清靜
、道德諸經,所含蘊數機之奧妙,亦是由此而闡論,因而道家在數理上有深
奧之立論。
時運變遷至今,雖言法亦有遷,然則陰陽二氣仍然不變,生命所仗恃牽
引仍然是此陰陽二氣相生相剋之原則不變,其衍生之變化,只能以細節雖有
異,主體仍不動,可謂異中有同,既如是,此一機數即無法脫越軌跡,必須
依循,所以不可不明。
人之體軀,不論經脈,不論臟腑,不論穴行,均有其與天象地氣生剋互
動之處,因而修行若只顧及深入經論,忽略軀體之康健,則何以提升智慧;
諸兒女當必知道智慧之顯現,猶然需要軀體之行動,才能具體,總無憑空顯
現智慧;反之亦然,軀體強健而無有智慧,流於霸氣,俱皆不當。
因而,往昔道家登仙之路,大都以修行長生之術,輔以經論或者術法,
如此方能一則自修,再則救世,內修外行兼顧;今日道子苦於長生術散佚,
道家大多流傳經論術法,惟獨長生一術缺乏傳世之機,一者囿於今時人類社
會大異往昔之環境,二者長生術屬於苦行;道家修行之人傳承不繼,因此造
成如今道家修子少此自修長生之法要。
雖然如今修子大都佛道諸脈法義共冶一爐,但是道家長生之術,卻是針
對如此末法叔世甚為針砭之良方,長生術基在於人身軀體必須行血行氣,而
其所行吻合於天時運轉,再輔以飲食作息及至作功,則修行入門可以奠基。
總此而言,道家數機是衍化各宗派支流之主要依據〈再此而後,娘再系
列闡述〉。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1月3日
詩曰:不老靈山不老仙。長生有數述真詮。
蒼黎研悟終能得。步上玉墀永樂年。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四章 長生術
道家長生之術,以養生與丹鼎合而成就,並非長生而得神通,或者陸地
神仙一般可以前知過去、後察未來。
然則世人生命本有定數,壽者百來歲,夭者數十年而已,在短暫人生中
,所必須學習事物繁冗;如果要有博學多聞,深入神祕玄妙境界,長壽者當
然可以有時間探究,因此長生之後,再加進修,始能達到陸地神仙境界。
道家養生分成二方面:
其一是飲食習慣─
往昔養生之人,有過時不食,此例因為時序與人體氣行頗有關聯,腑臟
運作吸取養份,藉經脈血絡氣血之行,而將養份送達軀體各部;一旦過時,
氣血之行已有變化,斯時吸取養份,氣血之行便不如正時之發揮,雖不致有
害,卻也只能止饑,加上囤積不當能量而已,因此養生首要是飲食正常。
其二是運行─
往昔長生修習之人,必須輔以靜坐調息練氣,但是在調息練氣之中,仍
然有時辰之分,因為各人體質不一,脈絡強弱正反,均是影響行氣之功能。
大體而言,適應大眾是以夜子之時屬正陰及屬正陽,卯時是行氣調息之
通用時辰,但是每個時辰特殊之氣息及時炁,針對人體臟腑均有個別之功用
;譬如:土壯脾胃則在近晚之傍晚時分,行氣為佳〈長生術之坐息,爾後專
書論作〉。是以故,個人坐息可以針對最弱或者病痛之部位,擇時而坐,先
治病體,而後可以養生。
然而時至今日,已有改變,往昔深山大澤常有奇藥潛藏,此類奇葩多有
助益改善人體,甚至能脫胎換骨;因而往昔修長生者,兼以丹鼎練藥之術以
強身,今日已少此類奇藥,但是卻衍進成科學之藥物,可以改善體質。如今
許多運動之作用,可以改善體質之耗弱,因此可以藉諸科學文明之藥物、運
動,使軀體之骨幹強健,再以古法之行氣調息坐工,如此可以奠定長生之基
礎。
總而言之,欲求長生,沒有健康軀體為基礎,則難以成就,是事倍功半
;簡而言之,修練者雖然可以藉練靈、練氣,使體內具備長生之要素,但是
軀體受傷,骨幹缺少鈣質,甚至臟腑經脈因氣行不當〈包括飲食不當、作息
不當〉,如此外在腐朽,仍然難以長生。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1月10日
詩曰:隨侍母娘降道場。著書闡理澤流長。
蒼黎啟悟修天道。共返瑤鄉志不忘。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五章 救靈與救苦
諸兒女秉賦天地精華,藉父精母血成胎而孕育,本靈至清,人間本是淨
土,奈何重濁塵障時日久蔽,以致靈性染著,形成紅塵苦海。
靈胎一入凡塵,即入苦海,雖有天性至清之靈,以及大道福音之傳渡,
然則人心執於假相,誤假為真,因此沉淪,依舊輪迴不止,甚至有者墜入殘
靈,難以回復人身,殊為可悲可嘆。
大道傳佈,因此而有救靈、救苦之分,雖然一字救度,不論是救靈、救
苦,均屬濟度生靈,攀登覺岸,共向光明;但是人為強以區分,因此形成教
爭。
今日不論佛家各宗、道家各脈,以迄「儒、道、釋」共冶之鸞門、一貫
道道場,俱皆普化眾生,一則回復真如本性,再則共修大道,至少濟度苦難
,俱有天命,辦道何苦爭此虛名。試言佛家慈悲為主,眾生一體佛性悉皆引
度,道家雖有自修而得再行濟度世人,再及於一貫道之先得後修,鸞門之外
修內造,如此均在融入修行領域,而能上承天命,下渡苦厄,總不出大道福
音。唯今日道中之所以迭有紛爭,一者人為因素,二者自我本位,三者斷章
取義,四者誤導眾生,別有用心。
試言「救苦」,眾生既在累世塵障染著中輪迴不止,因果即如滾雪球般
,苦難愈來愈大,如不先行予以濟度苦難,則無以令其親近大道。
譬喻「救人」,當必須針對其迫切需要,始有效果,及至苦難得有減輕
,如此引度此人近道必然事半功倍。
然則「救靈」卻也必需急迫而重視,譬如:一貫天道之以先得而加以引
度進修,即是救靈之最佳典範。因為天道傳承以直接賦與天命,行者加以傳
佈褔音,並以自身修行所得,引度後學進修大道,在道理研悟中提昇智慧,
勘透人生苦海是果報場,在苦難中修行消業,寧願今生艱苦,也要縮短沉淪
苦海的時日;換個角度觀察,如此正符合佛家僧眾,一則苦行,二則戒律,
三則進修。
是以故,救靈與救苦,正如兩極,雖然背道而馳,但卻殊途同歸,仍然
可以有交集,但願世之諸兒女明悟於此,不論身處任何宗脈,身處任何道埸
,只要在修行路上一志精進,從何著手無所關礙。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1月17日
詩曰:寒來風冷凍人心。熱志無違自古今。
助道護持賢士輩。代天宣化有佳音。
聖示:寒夜行人少,不阻效鸞心。善哉!諸生心志可嘉。 皇母懿駕親臨,
賢生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六章 築基─脫胎換骨
修行諸兒女,大多遇上身體多病,有志難伸之窘境,雖然有者是夙世因
果所纏擾討報,但有部份是在修行之初,沒有奠定良好根基,以致修行深入
,因為涉獵綜合其它法門,乃致身體不勝負荷,有如此因素,是以修行中途
抗禦病魔所花費精力,幾乎與修行所花費精力相等,因此築基甚為重要。
當然築基是特有名詞,譬如:丹道,譬如:練氣,甚至練習坐工,諸如
此類修行,都必須有築基工夫;至如今修子已少於單一法要而修行,因為如
今法門普傳,大道處處,幾近褔音俯拾皆是,雖然有利大道推動,然則弊病
也讓行者無所適從; 娘乃擇要將築基之工夫,以適合人體與時序,以及不
論修行任何法門之兒女皆可以適應之築基,以此脫胎換骨,善養修行最重要
的條件─身體。
人身有血有氣,穿經過脈,以此血氣之運行,而使體軀澎湃生命現象;
然則人體氣血之行,大致可分為:
◎子時起至寅時,屬陰性而靜,因為此時大部份人已入睡,是以血氣之行屬
陰靜。
◎卯時至午時,此時人大都在運作活動,因此,此刻氣血之行屬剛陽,並且
陽光初起,尚有助於人身之陽氣。
◎午中此一時辰是為正陽,不但陽剛而烈,因此,此刻人身血氣運行亦受影
響。
◎午過而申未,此時正可銜接陰陽之過渡,氣血將要由猛而馴。
因此,在起伏之中加以訓練,則可使人身氣血之運行可以承受更大變化
。
時辰之陰陽既明,人身氣血之行也知,人身之病痛或者耗弱所在,即可
藉此擇時而修;譬如:
◎練氣者,當然以子卯之時陰陽交泰最為有利,然則此時坐習,僅止於培元
聚氣而已,若是氣虛者可行。
◎若是氣行不順,則是以申未之時。
◎身有氣傷,正午最忌。
◎驅陰寒煞氣,則以正午為佳。
再譬如:臟腑不健,則氣行以五行而分:
◎心者屬火,可擇亥時,以此近陰,陰柔而助心肺之動,庶免過烈,無益反
傷。
◎脾胃屬土,則可辰時而行,以金助土,相生相剋,用於此類運行,則是恰
到好處。
但是,除有時序以及人身之契合之外,尚有二項外力因素,必須特別注
意:
一者四季:
因為四季之氣候有所變化,因此夏冬之間,必須提前二刻,以因應晝長
夜短以及晝短夜長之變化。
二者藥物之使用:
人身有腐壞衰耗之可慮處,因此往昔修行之人,練藥之術輔而成之,但
是今人不用自行練藥;譬如:身體鈣質不足,多有健康食品可補充;譬如:
氣血不足,亦有成方可補充。
因此,針對自身不足,築基之際,藥物輔而成之,如此脫胎換骨,必可
事半功倍。 《TOP》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1月24日
詩曰:火性消除便是仙。古來銘訓早相傳。
勤修大道明明記。洞澈真詮不計年。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七章 築基─耐性
修子築基之功夫,除有脫胎換骨之功能,但要得此效應,第二步驟:磨
光火性,得到耐性,卻是竟其全功不可或缺之工夫。
試言蒼黎輪迴人世,在人生過程中,當然有許多際遇,但是在此際遇未
成熟之前,種種波折,甚至折磨不一而定;只有在緣機成熟之際,才能水到
渠成。磨性是一種修養,也是內性的昇華,不止修道子必須要磨性,及至一
般蒼生在人生過程中,應對諸般事物,磨性亦屬不可或缺。譬如:一般人喜
好之釣魚,在魚兒上鉤之前,必須有耐性等待魚食餌,才有所獲;如無耐性
,將是徒勞。再譬如:鐵杵磨成繡花針,整個過程所涵蘊之毅力堅持,若無
很好耐性,將無以為繼;一般人如此,修子更是重要。
不論修行任何法門,譬如:襌修,譬如:唸佛,譬如:練氣,譬如:靜
坐修行,譬如:深入經藏,譬如:修行戒律,不論佛道法要,不論顯密功行
,更不論初行精進,耐性不足,一切空談,不但無法奠定初行根基,更遑論
精修深奧法要。耐性與火性是凡俗之人不知自覺潛藏於意識之中,佛道典故
之中,不乏記載,必須消除火性,磨成耐性,才足以深入道程。
雖然是屬老生常談,試看世之修子,襌修者坐不定心、修無慮靜,只因
缺少耐性。試看唸佛若無耐性,幾聲佛名,便已心生物外,無以為繼。試看
深入經藏,概嫌法要枯澀,無有潛心體會。更論及勤守戒律,必須以絕大意
志毅力而實踐,若無耐性,又何能堅持恆守。小小一個人性之劣根,牽連整
個修行過程,世之修行諸兒女,豈可不慎!
在修子接受法要褔音法喜充滿之際,放眼望去好似光明,大道已在眼前
,因而忽略此一關鍵成敗之因素;因此,許多修子即是敗於此一根基,不能
紮深,使往後道程多所波折。
總而言之,修子在修行之際,可以接受任何法要,深入體會研悟,但絕
不可輕忽此一側重實踐之築基功夫。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2月1日
詩曰:大道傳流不計年。心詮妙諦入鸞箋。
蒼黎研閱終能得。換續靈根植福田。
聖示:天降大道,啟度迷蒙,真詮妙理,藉諸沙盤木筆而傳真,編輯成冊品
,以開悟研閱之人,只在閱者用心,縱然一時未有所得,文章妙理直
入心識,有朝一日轉成智覺,即便有得。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
,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八章 修靈
所謂「修靈」,並非意指於靈通或者玄虛,亦非道家法術之通玄;修靈
,顧名思義,即是修持人之靈性,提昇靈性處於光明境界,避免蒙蔽以及染
著。
為何必須「修靈」?靈在人身是為主宰生命意識之動力,換言之,靈性
與軀體是為一個完整之生命,而人處於紅塵色相,諸般染著,不但軀體受創
,靈性亦是受到污染,暗淡不明;靈性如果不明,于焉產生智慧不顯,心性
易受假象誘引,甚而步入歧途,終致斷絕接近大道福音之慧命,所以修子必
須修靈,是為修道行持過程中一種較為精進的修持。
各家宗脈,對於修靈當然有所不同,但關鍵在於如何使靈性光明,當然
靈性光明並非肉眼可見,但是卻有許多現象,可見一斑;譬如:靈性光明之
人,可以容易掌控心性,不致偏歧;譬如:靈性光明之人,可以不受外在力
量干擾〈包含無形力量〉;譬如:靈性光明之人,修行法要容易深入而領悟
精髓;諸此種種,俱皆靈性光明所顯現之肇端。
在佛家有藉禪修,從定性寧靜進入空無,乃至禪定;有者藉唸佛凝注意
念,直至一心不亂。
道家有者亦是藉由坐工、誦經,甚至練氣,由束縳人身而達成修靈之境
界。因為從浮燥之劣根性,祛除擾亂人心之紊雜,使其不會內亂靈性,是可
以制伏此一紊亂而達到效果。
當然也有直接以修靈入門,譬如:密宗之修行,譬如:道家之術法,皆
有直接修靈之法門,但是修子最重要仍然是在明瞭修靈之正確目的,而漸修
漸得,不要誤解修靈之目的,庶免從開始就錯誤,避免步入歧途。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2月8日
詩曰:冬雨煙寒景色微。忽焉蕭瑟滿心霏。
何需愁悵多生慨。立志行持道莫違。
聖示: 皇母懿駕降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九章 精修入門之啟慧生明
修子在道程中漫漫長程,雖然必須經歷諸般考關,但是大抵可以區分成
奠基、精修、有成等三大階段。
當修行者入道培養一定之道心,使善慧根器顯現之際,從此即必須進入
精修階段,以備面對有所成就的境界。何謂精修?譬喻人之習慣,當修子在
日常間,對於修行是一種直覺自發性的功課,即可以算是進入精修境界。
然則「道」是涵蓋深奧妙理之總成,包羅萬象之中又分歧,多有異象,
謂之「玄虛」,謂之「神秘」,甚至謂之「神奇」,俱不為過。因為修行是
在提昇生命〈當然包含靈與體〉,激發潛力,因而有奇異現象,總也情理之
間,但是修子卻因面對不可知現象而慌亂,或者不知所措;因此,啟慧生明
是精修者一重保障,更是一重推進之動力。
所謂「啟慧」,當然是開啟智慧;所謂「生明」,即是驅除蔽障、掃去
塵霾,使心性光明。在修子要修法精進之際,是可以由修行「定靜心法」,
由無明而安寧,而啟慧、而生明。
試看佛道行者,有者以虔誠禮拜而凝肅心意,有者以誦經、持咒而專一
心志,有者以坐工而肅斂紊亂意念,諸此種種,俱皆在面對禮敬諸天仙佛之
虔誠禮儀外,尚可表現行者之修持;是以故,在修行過程中,任何科儀盡是
一種修持,甚願諸兒女謹記。 《TOP》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 12月15日
詩曰:隨護母娘降道場。心詮開著有鸞堂。
蒼黎研閱靈根種。直上瑤京得義方。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章 明師一指點玄關
一貫天道諸兒女進道之初,常聞見有「一指點玄」之儀式,是謂先得而
後修,為何如此行儀?
一者,一貫天道以領命辦道之前人秉承 母命傳佈福音,因為間接承繼
,並傳續天命,因而一貫道子常有「金線道脈」之說。
二者,修行者玄關是靈竅之門戶,由領天命精修道子指點玄關,臂助後
學得此珍寶。
三者,以此儀式堅定初行求道之兒女行持。
但是,明師者是以天命為依止,大體而言,一貫天道之精修前人似如佛
家密宗之虛空傳承,可以各個接受承繼天命,因而師承即是重要關鍵;一旦
明師無誤,得道亦是無誤,恒持不怠,道之精進,修之成就,自然無庸置疑
。
然則一貫天道既是如此無誤,為何迭生爭議?實應歸咎於人心之私。大
道本無私,唯人私心用,若果能夠捐棄金線之爭,各自體天用命,以一貫天
道傳佈之廣,深入民心,何愁大道福音不能賡續不絕,更可普及任一角落,
而與諸大正教相輔相成;可惜亦復可嘆者,諸大正教之修子挾門戶之見,痛
批教爭;一貫天道之中,又有分歧,因此頗多錯失良機。
一貫天道之道子,經領天命之明師指點玄關,一則喻其得道,得之而修
,正如儒家所云:「溫故而知新,得斯道,成斯道」,俱在此一奠基之時。
行持大道,雖然諸家法要有所不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凡人軀體百年終將
毀敗,唯有靈神不昧,修行而使之知所出入門戶,則軀體毀敗,靈神不滅,
是如佛家「虹光身」一般,不入無間,永生常明,是以諸兒女當知珍而惜之
,漸次精進,庶得不枉如此大好緣機。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 12月22日
詩曰:瑟瑟寒風冷市廛。諸生熱志滿心田。
天書著造醒迷輩。共步光明不計年。
聖示:寒流侵襲,夜市行人少,難掩諸生參鸞熱忱,可喜可慰也。 皇母懿
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一章 道真、理真、天命真
一貫天道普遍有此一句,勉勵、激勵修道子精誠不退,恆修不怠,當然
此句名言,可以歷經印證,絕無誤謬;但是,修道子更要仔細研味這句名言
,所深深含蘊之意義。
所謂「道真」,當然無庸置疑,不論任何宗教,甚至教門所傳佈之法要
,真實無誤,當然涵蓋一貫天道所傳佈之大道。
所謂「理真」,一貫天道所要求修子研究之法理,不但有傳承天命之福
音,更有歷代精修者之心得,其理恆傳不昧,自然屬真。
所謂「天命真」,即是領命辦道之使命無誤。
因此「道」「理」「天命」,均是真而確;但是為何不是「天命真」,
再來才是「道真」、「理真」?即是要修道子體認出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道真」、「理真」是取決於絕大多數所贊同;換言之,大眾均是確認道理
是屬於絕大多數認同,才是對、才是真、才是正確;而天命傳承於人,此人
屬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疏失犯錯,甚至可能理念觀念或者其它因素之影響
,雖然天命是真,但是個人之歧誤也不能認同,所以,「天命真」排列在最
後,即是要修子確認一個關鍵─「認理不認人」。
試看,目前有許多正教在傳佈福音之際,其宗教法理舉世認同,但是有
些細枝末節卻為人詬病;譬如:耶教有所謂「只信仰上帝,不膜拜聖像」,
排斥其它宗教,真是 耶和華教主要信徒如此傳佈教義嗎?不是如此說法,
均屬傳佈之人扭曲經典、誤傳教義,再加上後世有心人故意加以擴大渲染,
才形成這種說法。
因而由此可知,修道過程中必須確認道理之真確無誤,才能依循而精進
,否則再怎樣精闢之理論,再怎樣神奇之妙術,僅能一時惑眾而已,無法恆
久流傳,甚願諸兒女悟而明之。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 12月29日
詩曰:研理由來道貫通。事需透澈自圓融。
修身養性根基奠。靈清去濁得盈豐。
聖示:理明則智生,研學之人必有求知求明之心,儒聖有云:「格物致知」
,修道之人當如求學之人,庶免誤入歧途。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
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二章 清濁之判
所謂「清濁」,可謂心性,可謂靈神,可謂正邪;然則清者自清、濁者
自濁,非但古有明訓,甚至事有實證;修道之人,修行道程使清者昇華、使
濁者驅除,至少可使一縷靈神不墜九幽苦境。
佛門說輪迴、論因果,其權衡升墜,則靈神明暗是一大關鍵。佛門主人
生在世,是以肉身展現生命,一旦肉身毀壞,則是「中陰身」,而此身即是
道家所云之「靈魂」;投向光明或者墜入黑暗憑藉之關鍵,即是光明黑暗之
引力,因而清者上升、濁者重墜,是無疑義。既然此身攸關人之投向光明或
者墜入黑暗,因而在肉身未毀壞之前,當然可以自主主宰。
佛門不論任何宗脈,俱皆不以造業免使肉身之中陰身不受黑暗引力所牽
掣,造業猶如人身負重下墜,黑暗是無可避免;不造業已是隔絕負重之動力
,然後以修戒、守律、研理、精修,譬如:佛家之參禪打坐、持齋唸佛,更
使此一隔絕,加上絕緣體,是使業因不能重濁中陰身之保障,因而上升光明
,自無疑義。
道家則以靈魂而判別上升天界或是下墜地府,因此道家修士或以練氣養
身或以術法濟世,在此一過程中,先是明乎靈魂之歸宿,再加以修行靈魂之
依宿,從中得到修行的進境。譬如:道家之冥思,是以肅斂心神為旨,道門
精修之士常在丹室之中焚香而坐,此一坐工並非練習如何深奧法要,僅僅沉
凝紊亂之心神,從冥思中固本增元,有如人身之修養,不使其蠢動。譬如:
道家以及佛門諸宗之科儀中,或禮拜或誦經,只在專心一致,使心思不紊亂
、心神不亂,可以不從內心深處靜止,不受外界干擾。
在修行過程中,不論修行佛道任何法要,實際是永恒不滅之成果,如此
關鍵就在清濁之判。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1月5日
詩曰:壽世牖民迭著書。鸞門木筆澤何如。
願期黎庶能開悟。大道勸修一志舒。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三章 潛能
何謂:「潛能」,簡而言之,即是所具有而不自知;在道而言,可以化
人;在人而言,可以改善不知所及。
然則潛能,賦之於人,各有不同,有「先天資質根器」,有「後天牽引
影響」,是以潛能之發揮,同一因素,結果會有不同;潛能既然賦之於人,
與人性是否至善、是否半善半惡以及全惡相同,它亦是屬於不知是否至善,
亦不知是否半善半惡,更有可能是全惡,其關鍵在於如何啟發運用;正如利
器之刀箭,正者用之則正,惡者用之即是惡行,如何判定此一潛能是善是惡
,端在發揮其影響之結果。
譬如:鸞門正鸞著書濟世,使蒼生共沐德澤,則其潛能是為善美;若其
以此而為非作歹,則其潛能是為惡行。世人各個具有潛能,如何使其發揮,
正如鸞門正鸞,其潛能是經由「鸞門煆乩」之儀式,使其潛能發揮,世人雖
不能個個均由「鸞門正法」激發潛能,但是卻可以由許多正確之方法激發潛
能;譬如:運動選手,經由訓練啟發運用之技巧,再激發潛能。
在修行過程中,修子在每一個修行的功課中,均是激發潛能之鎖鑰;在
修行之中,自身意志以及心念投注其間,不論「修法、禪坐」,甚至「唸經
、持咒」均是如此,在專注中,潛能之鑰即已啟動;但是關鍵在此,此一潛
能是善、是惡,自身無所判別,一則引發恐懼,再則引入歧途,均是修子之
大礙。
所以在修行過程中,對潛能仍然必須加以熟之,才足以面對;在修子修
行之間,大多會對無形界下一論斷,譬如:練靈者,通常會將感受到陰森冷
冽之寒氣,斷為有害之陰邪,而熱流即斷為是陽剛正氣,通俗而言,是不錯
,但個人之潛能,以此論斷卻屬錯誤;因為此一能量是蘊藏在人體之中,而
人體之脈絡,卻有陰陽之分;換言之,有人之體軀所蘊藏之能量屬於陰冷,
因而在能量發揮之際,自身可以感覺出陰森之冷息出入。
綜合以上述論,是在舉例「潛能」,而其對人或者修行者〈不論任何宗
脈或者修行任何術法〉,均是有此情況,因此必需加以分類,再去發揮,才
能應用。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1月19日
詩曰:九轉還丹一炁玄。十方三界盡成禪。
心猿守住無遺憾。意馬揮升去永然。
聖示:佛道修行諸子,若論名相,繁瑣纏擾,未能深勘明究,有以成迷混淆
,因而直指心性,講究見我,甚而先修人道,再論深奧,諸家各有濟
度蒼黎之妙法;唯今 皇母著書,即是闡述佛道法要,以此使行者先
明其理,再得其要,修行之路減少阻障。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
,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四章 良能與惡能
天地之間,浩瀚無垠,所潛藏之能量無以計算,天地大周天,人身小周
天,不論是以人身四大假合,或者人身如何形成,「天、地、人」是渾然一
體。
因而人身之中所蘊藏之能量,即是天地所蘊納能量之縮影,人身所潛藏
之能量,最淺易之譬喻:試言一個柔弱之人,一旦危急之時,不自覺中所發
揮之力量,即可知每個人所潛藏之能量是在未知數;當然此一能量既然蘊納
於此身,最直接關鍵,當然就是此身。
換言之,此一未知之浩瀚能量如何發揮,關鍵就在此身,因而道家修行
有以「練氣」,先將此身之氣練馴而駕馭,進而發揮潛能,是以凡俗之人見
而謂之仙法,佛家神通力亦如是。一切玄妙變化,實則此身運用潛能而成就
,既然人身蘊納如此能量,而此身生長於凡塵俗世,當然受到此一凡塵俗世
之牽引,在潛能尚未發揮之際,受此身之主宰,因而形成「良能與惡能」;
世人在日常中,可以見到許多例子,從平凡中忽然造作許多不可思議之行為
舉動,多少平凡之人一夜之間,成為千古英雄或者梟雄,或是成為仁善大德
,或是淪為巨奸大惡,都是在人身運用潛能而成就如此現象。
良能不止於是力量而已,在人身之中,可以是智慧,可以是慈悲,可以
是惡念,更可以是謹慎思維;舉凡在生命展現過程中,每個動作都可以是良
能,因為人性秉承於天地至善之炁,是以良能有其潛在基因;然則墜入塵世
,再受染著,逐漸形成惡能之引力。譬喻:修行之人,在修持領悟過程中,
一直是智慧良能引導修行,但是在潛伏惡能伺機而動之間,修子遇上修行困
境,亦即良能之動力被蒙蔽,因而惡能蠢動,形成引入歧途,諸如:心魔、
外魔,甚至諸般無形業力,造成假相更深,蒙蔽良能,終致修子誤判,執假
為真,導致廢棄前功,更陷於黑暗境界。
總此而言,修子在修行之中,既知蘊納於此身有如此浩瀚之良能,在潛
藏未發之前,當應仔細去體會、去發掘,諸如:道家之練氣,諸如:佛家之
禪靜,俱是引動良能發揮之大好法要。 《TOP》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2月23日
詩曰:新春喜氣猶然在。聖地揮鸞志興承。
願勉同心無懈怠。當能大命年年膺。
聖示:新春之喜樂,依稀存在,正月之間,古例依循,民間一片喜氣;聖地
道場為普化度眾之職命,眾志輸誠,參鸞奉聖,其志不更,可喜可賀
也。 皇母懿駕親臨著書,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五章 道方
道家術法,大多以五行奇偶之數,取其生動「互生互剋」之變化,因而
,人身周天與天地大周天亦是有其「互生互剋」以及互動之綿密關係存在。
譬如:道家養生練氣之術,
一者取天候時辰─
在大地間牽引之動力以及變化,人身置於天地之間,確定受此變化之影
響,因而必需取之此時有利之動力,納為己用,如此當然可以將「人身小周
天」融入「天地大周天」之中。
再言人身之中─
本身涵蘊之能量,先天上已承自於宇宙大周天,後天上再由父精母血所
孕育,在成長過程中,此一能量受蔽障、受束縛,因此超常之能量不自知、
不能發揮,一旦在道家術法按部就班引導之間,漸次由分散而凝聚,由無知
而自覺,由渾噩而甦醒,終於可以藉由人身之引導而發揮,達到實質天人合
一之境界。
道家在對牽引人身潛能之妙法中,諸多是依仗外力,譬如:天地之能量
,譬如:鬼神之能量〈亦即符咒召感〉,甚少自身潛修激發潛能;因為自修
,一者:無師可以指導,不知從何著手,其二:自身魔性本重,自修容易步
入歧途,終致不可收拾。自古以來,道家經典雖然繁多,但是卻少專著闡述
修行天人合一之境界;換言之,道家修行依循經典而達到天人合一境界之行
者,少之又少。
總此而言,修行道法,在自身潛能中先用功,使其所在不渾噩、不渙散
,聚之有形,形之有力,如此容易進入道家妙境。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3月3日
詩曰:隨侍南來降道場。著書普化澤流長。
英才薈萃文風振。啟瞶醒聾德澤揚。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六章 聚能
人身之中,潛藏無限能量,是無可疑義之事實;各人所能發揮,則是因
「聚集能量」以及「發揮之技巧」,是為關鍵。
譬如:運動選手知道發揮此一運動技巧以及能量,但是在各種客觀因素
之中,其所展現之成績,卻是不同,則是加上客觀因素對個人之影響。今時
各人能量含蘊在一身,所能展現的程度亦如是,必需學習技巧,以及在「時
、地、身、心」等客觀因素中,才能展現水平之上的成績。
世人在人生過程中,依仗生命力之展現,而從中得到許多經驗與智慧,
如此充實生命之內涵,再加上可以將生命之能量加以聚集,則是生命不朽之
必要因素。
佛家有許多戒律是在淨化自身夙世之罪業,以期未來不使罪業牽纏,而
可使當下清淨自在;但是當下清淨自在,並不等於可以往生淨土,或者上升
生天,或者極樂蓮國,因而佛家之功課:「禮拜」、「唸佛」,則是一個聚
能的技巧,在當下清淨之中,只是斷絕夙擾以及未來之果報,可是何去何從
,是必需仗恃當下的進修。
而在進修之中,「禮拜」是一個可以將自身之能量,從內中聚集,進而
融入宇宙之中的一個簡易法門;因為禮拜的儀軌,如果是端肅虔誠,外可莊
嚴色身,內可凝肅意志,上可進入佛菩薩之願海,下可同化眾生之共鳴,因
而佛家謂虔誠禮拜者,為佛之「應化身」,如此簡單的儀軌,卻深含自身與
菩薩之間水乳交融之能量,因而不可以輕忽。
再者佛家之「唸佛」,以彌陀淨土之「一心不亂」,達到直生極樂之淨
土法門,更是聚能之重要技巧。因為在唸佛,如果凝肅精神意志,在全身之
精神意志穿越時空,而直入阿彌陀佛之願力之間,個人之色相已幾近不存在
,完全發揮能量之極致,關鍵就在如何「一心不亂」而已。
世人應知在生命過程中,能量之存在我身,譬如:道家之練氣,首要奠
基,即是吐納,使修者知道氣之在我身,如此可以建立信心,精進行持;「
聚能」亦如是,使行者知能之所在,知能之所能,才有信心精進。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3月9日
詩曰:著書壽世醒蒼生。驅得迷蒙入道程。
聖業賡傳千百代。天恩永護見光明。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七章 襌境
襌境是靈慧,其動力是悟覺;因為襌境隱含玄機。
譬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一般凡俗眼見,其實一口咬定山即
是山,豈有其它之理;但行者在玄機參悟之中,隱察其理,因而在模稜之間
;而精修之行者、有道之高僧,卻已洞察萬物表象之中,仍有實相。因而襌
境之玄機必需有靈心福慧,而在不斷參悟中去融會襌境。
譬如:瞎子摸象,各自表述,襌境亦是依循各人之靈慧而融會幾分,可
以洞察襌境幾分,因而襌境讓眾生深不可測,讓行者欽仰不已,卻讓精修行
者會心圓融,如何使靈慧增長,信手拈來俱屬襌機,開口便是襌境,是佛家
修者之工夫。
然則有道高僧,卻非生來即是遍佈襌心,亦是苦修而來,因而修行必需
痛下苦工,是無疑義;只是人生俱有資質,譬如:有人天生帶有音樂細胞或
者運動細胞,甚至有人是個天生讀書種子,有人是千讀百誦,卻是庸庸碌碌
;因而在修行襌境之所得,當然亦有如此成份存在。
俗云:「百勤一得,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因此要得襌境三昧,
精勤修行在所難免,勤修當然是依循法要而修,但要增長福慧,就必須仔細
深入;就像時下之速讀、速算,有其訣竅,要深入襌境,必需在表象中探究
實相;因此,研讀經典之際,不能囫圇吞棗,必需慢嚼細嚥,以此逐漸而細
膩加以吸收,漸次由知識而充實成靈慧,才能夠參悟被假象所蒙蔽之實相。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3月16日
詩曰:無相尤其尚自然。奈何執著入心田。
蒼黎研覺生明境。無礙渾圓不計年。
聖示:迷與覺僅在一線之間,眾生在人海之中,種種變化與際遇,實則心境
之透視攸關重大,只在如何面對,深願眾生有所體悟。 老母懿駕親
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八章 分別心
分別在於認知,本是人之初生,一切成長之基礎,奈何分別成習,執於
心識,久而不去,分別竟成心之障礙。
一切迷失,緣於此分別心之判別,知其實相,然則執於其相,反成執迷
,是以智慧不開。佛家經典許多開迷啟悟,均屬名相之剖析,以此啟導眾生
不在迷城之中打轉;是以許多精修有素之高僧行者,在分別心中,多有痛下
苦工,始有成就;凡俗之人,一入紅塵,即有分別,譬如:父母之重男輕女
,譬如:一入人世,帶來好壞福運,甚至成長過程孩童玩伴之中,尚有師長
之分別待遇,更遑論及長與廣大群眾之接觸,更使分別心有如藩籬城牆深築
人心。
既是人心以此分別而處世,對於真理修行等領域,自然亦是分別不斷,
因而眾生迷者多、悟者少,此一分別心不可不慎!在修行過程中,行者欲免
除分別心使智慧蒙蔽,使心性可以因事制宜,不墜迷淵之中,自然是以勤研
經典為通俗之辦法。
然則分別心既然植於迷,而使心有所執,卻也非單單研究經典可以破除
此一根深蒂固之緣識;因此在修行中,仍然必需使個人在修行過程中,有一
定的靜修功夫;不論佛家、儒聖均有教導眾生此一「靜」字之重要,佛家不
論要空性、要入襌境,如無由靜入門,一切俱屬事倍功半,甚至永難企及;
儒聖有「定、靜、安、慮、得」等銘訓;而道家之清淨自然,更是無為之至
高境界。
是以故,在眾生迷於此分別心所判斷之假象中,必需有精進之修行,破
除迷霧,始得看見光明坦途。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3月23日
詩曰:禪心三昧定中求。幻象驅除願可酬。
碌碌眾生明此理。人間淨土樂悠悠。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九章 如何入定
在修行中,「定」字是修行之關鍵;不論佛道,不論參禪打坐,甚至行
者在日常中待人處世,無處不見定字功夫。
道家神遊太虛,是陸地神仙之境界,此一太虛入神必需由定而得;達摩
面壁九年,一定如山,定中生慧,由此悟覺;因此,「定」是修行者欲求突
破修行瓶頸必下之功夫,更是究竟必需之途徑。
試言,世人不但身處十丈紅塵,色相之染著,更是揹負輪迴所造作諸般
種種之因業,身心俱受無形有形之牽絆,因此修行事倍功半,自然可以理解
。
入定雖是修行者一種高深之境界,但是入定之原理,卻是簡易;試舉一
例,世人睡眠之時,有時輾轉不能入睡,以數綿羊方式,使自身身心不再緊
繃,放鬆情緒,而容易入睡;入定大致可以如此,行者修行打坐,萬緣紊亂
,思緒紛沓,終致心神如入迷宮,不能安靜。
因此,
◎道家打坐有放任念頭四起,直至神思飛馳,再將之約束,或者由飛馳而恍
惚,而至入定;因為人之思緒愈將之壓制,反彈愈大,因此放任亦屬對治
之良方。
◎佛家參禪打坐,有以口唸經咒而至入定,一則示之禮佛,再則約束心念,
使之專注。
因此,佛禪入定可以由禮佛而唸佛,生慧覺明,放鬆心緒,容易入定;
道家有藉丹鼎、符籙術法,使之入定;各教雖然方法有異,殊途同歸,欲使
行者在身心俱疲、心神勞碌之際,可以定中深入妙諦。試言,人之初生,在
單純思想觸見悉皆單純之中學習事務,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行者入定所得
,可以比擬三年精修之所得。
既知入定之必要,如何入定,行者不能依佛家之禮佛、唸佛入定,二不
能藉道家丹鼎、符籙術法而入定,只好自行入定,自行入定一定會碰上萬緣
紛擾、思緒飛馳之困境;因此,必需不挫不撓,堅志恆持,一次不行,起身
放鬆,再次而行,人有慣性思緒,必然依此模式而存在各人心識之中,只要
將此慣性深植意識之中,即能使此慣性駕馭思緒,終必可以入定。 《TOP》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4月6日
詩曰:瀟湘夜雨景稀微。惹動鄉愁倍唏噓。
願有忠心能一志。轉成善願德巍巍。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章 何需得?
「道」是何物?人云亦云,有如瞎子摸象,各自陳述,亦有如瞎子吞湯
圓,各自心裡有數,卻無可具體詳述;因此,道本無名,強曰之「道」,正
如佛家施設諸般名相解釋物像。
然則古來修行者難以計數,修道成道,在在證明此一大道之可貴,此一
大道之可以超脫物外假像,復回真如之奧妙,只是無法如眼見物詳實記錄,
因而有心修行者聞道之名,不知道之所在、道之妙諦,多如過江之鯽,乃產
生許多疑義,甚或退道者多。
一貫大道衍傳福音,是以先得而後修,得與修均是直指道心所在,得道
由賡續傳承天命之修者代天授之,使後學者可以得道,此一傳承雖無實質具
體之授受,然則與佛家之解釋物像之名相異曲同工,道將之名相化,由得者
授予未得者,正如佛家名相將之解釋,使後學者進入奧妙知識之領域,即是
成智之法。因此,天道修子此一得,可謂減少初行之苦工與苦行,加強精進
之動力,必需有此一得,可以幫助後學者躍進於初基之修行,既然必需有此
一得,則其授予得之行者即是重要關鍵。
比擬任何一位師者,因為此一精修之得者,若無確切之得,將使其所授
予後學者之道無其功用,因此一貫大道之授者,其天命之領授非常重要,攸
關後學者之成就。正如鸞門之正鸞,其領授天命,其著書普化、濟世度迷,
在在均需天命之頒授,不致偏入歧途;天道修者亦必仰賴得天命者之授與引
,才能由得而完全融入此一無名無相,卻無所不在之真理領域,乃成超脫生
死輪迴、究竟無礙之真我境界。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4月13日
詩曰:得捨難有一念中。人生取失必圓融。
為期缺陷能彌補。欲望漸消德澤崇。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一章 真正得
修行之得與失,不似凡間利祿功名之得與失,可以由表象分判而確認。
昔日彌勒心法之傳承,曾藉由類似今日鸞門引領行者出遊,親詣彌勒菩
薩,而集繹成經,歷經無數傳承,今日成為彌勒一宗之法要。藏密密法因各
地民情文化之異殊,以虛空傳承而使密法生生不息,更有因人王之不定,而
將法要伏藏,因應緣機而傳承,今日之伏密東傳即是。
因此,法要之得是在使眾生可以信受正行,為大道福音傳佈而努力之行
者,定有正受天命之所得;一貫大道因應凡世諸般緣機而起伏,使得許多修
子處於是非選擇兩難之間,各爭金線,各以己宗為是,乃致後學者徬徨無依
,心志失措,甚至謗道、退道,時有所聞。
自古以來,大道每歷塵劫,並非天心不仁,是在人為;諸如:人君之影
響,辦道錯失先修而引領錯誤,甚至私心作祟,導致道脈蕩然,在在均是人
為,無關天意,只在緣機之形成而已。
今日行者處於大道福音遍佈,諸家正教,人才輩出,是眾生之福;雖然
各家總有律例,卻須謹慎於人為之失,庶免人為之誤,重蹈道脈蕩然之劫;
今日一貫道之修子,因緣悉皆成熟,機遇又能得天獨厚,各脈辦道悉皆用心
,可以袪除人欲、情劫,則道脈之盛,道風之蔚然,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4月20日
詩曰:學修必要顯靈心。悟理分明得酌斟。
大德恆持憑轉化。專精直入至如今。
聖示:修道領域雖廣泛,有其範圍之可止,雖無涯,乃不知其盡;因而修行
過程冷暖在心,唯有自知,然則道之無止無盡,卻在功行之積累;試
看諸佛菩薩、大羅天仙下凡分身,仍然受盡世間苦難災劫,從渾噩染
著中悟覺,必有一番寒澈骨,始有撲鼻香,世之修行者研閱而慎思!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二章 真修實得
佛門有「律、戒、經、藏」諸部,因而循其法要而精修,得而精闢,弘
法利生,是有「經、律、法、禪」等師;道家亦有「丹、符、氣、神」諸支
成脈,因而修道必要循其法要專精而有所得。
人雖為萬物之靈,然則學習知識,從中蘊釀轉化成為智慧,此一過程可
能要數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而至不知何年何月,才有轉化成智的契
機。在輪迴、在造作諸般因業之間,即如引力緊拉不捨,但是在繁複轉智之
間,卻有可以破除諸般障礙的良方,即是專精人之智慧根器;雖然各自不同
,但是學習環境卻是大同小異,因而勤惰之差即可顯現得失。
一貫大道之修子,在天命之賢師前人無誤,在道脈方針不至悖離,在佛
規禮節之嚴明,在修行課程之層次分明,本是修行者非常良好依止之道場,
既有圓融佛道之法要,又有正確無誤之天命,因何雖有普遍求道之修子,卻
也多有心存猶豫徬徨之道子?關鍵在於修道過程中,有分歧之理念,產生同
道之間之爭議,因而後學者之失措,是屬必然。
不論一貫大道之中,有開班之課程,有開班之法會,有弘法之道場,在
進修之壇場中,可以端肅虔誠,一離開壇場又被世俗色相功利所染著;究其
因,一則修什麼,得什麼,不能確切了然,二則佛規禮節之嚴明,雖是道場
端肅之要素,卻讓後學者不知此一繁文縟節之重要。
因而道子必要從心理認知,建立佛家淨土法門,以唸佛、禮佛可以超生
死、了輪迴,直達極樂佛果豈是空談!因而此一道子禮佛、唸佛之專注,是
如佛菩薩現身在前,作眾生之見證。因而唸佛、禮佛必要誠心,使凡身成佛
身,不要畫虎反類犬,必要確知其意義,始能由衷發心。
不論任何道場、任何宗脈,放之四海皆準。譬如:佛門出家之緇眾必要
使其知所為,而可堅持其所為,正如出家捨身為佛、為法而成僧;譬如:耶
教傳教師獻身於傳佈福音,悉皆知其意義,而能樂行,堅誠恒行,世之修子
當宜由此體悟道程,堅定心志必可百分之百。 《TOP》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4月27日
詩曰:壇場降筆啟真詮。普度蒼生繼萬年。
願望靈明長照耀。開來繼往作成仙。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三章 磁場
人身有能量,天地有磁場,唯此一大寰之下所蘊納之力量,雖然無所不
在,卻視之不見、觸之不著,藉諸於物象而顯形,既然藉物象而顯,亦必然
受物象所剋制;因而磁場之能量可以因方向、因方位、因物型、因環境之變
動而產生好壞、正負、強弱等變異。
古來修行者欲求吸納天地之能量,充實自身之能量,必然選擇鍾靈毓秀
之地而靜修,此一鍾靈毓秀即是地形之蘊納能量;人身之能量,一則充沛精
氣神之活力,二則可以使身體不受宇宙中不善能量、不善光束、有害細菌之
侵害,以期此一身體可以加長使用年限,此一延壽修行,道家歸諸長生術之
修行;時至今日,更有將此能量之加強,衍生可以改善運勢,增加智慧,更
甚者,可以通靈探玄。
話是不錯,然則能量之吸納,關鍵在於磁場所產生之能量與自身是否融
洽;眾所周知,磁力以正負而產生吸斥作用,亦即道家生剋與陰陽相生之理
,而使生生不息;據此而闡述,則修行者必需在磁場能量之吸納,可以使自
身受用而不排斥,如此一則增加精氣神之補充加強,再則可以天人融匯於此
能量之中;譬如:人之輸血,甚至移植器官,其關鍵即在不會產生排斥作用
,才算完全成功,能量亦是如此,有形無形一體適用。
因而行者在此必需謹慎,譬如:此一磁場所產生之能量屬負,即是個人
之吸納必需不會產生排斥作用,才可以藉此而行;然則磁場之能量並非簡易
二分為正負,尚有五行生剋之作用,意即此一磁場之能量雖是負極,然則產
生能量之方位屬東方木,因而可以藉相生之方向設物而吸納,再進入物中〈
或壇城〉而修行,即可藉此五行相生轉移而使修者受益〈此長生術中將有詳
述〉。
綜此而言,磁場之能量對於人身甚或人生物象有所重大關係,及至修行
者,尤其練氣、練靈者,尤為事關重大。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5月4日
詩曰:砂盤木筆句頻題。字字珠磯欲醒迷。
願爾蒼黎能了悟。明開智慧善緣齊。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四章 動力之助緣
在修行過程中,有主體以及直接與間接之力量,成就修行精微,以迄深
入法要。
所謂「主體」,當然即是此一身之修行;所謂:「直接與間接」,卻可
分成有形與無形,換言之,是指精神以及外在力量,正如磁場之力量,其所
牽連是此一身,因而此一力量,可以是直接之助力,然則在磁場之動力尚未
形成對此一身助力之前,行者必需先從法要鑽研,才能融會此一主體與助力
,而成就動力,在修行過程中,漸次推動前進。
人生於世,雖然此一身之形成,乍看似乎無甚出奇,以科學角度而言,
人之生即是父精母血之結晶;然則每人卻揹負無數因果,亦即在輪迴之中打
轉,此一造作諸般業因,形成人生之際遇,因此在人生過程中,現像所含蘊
之動靜,莫不由此輪迴動力而形成;譬喻:可以在人生中,多受貴人助力,
此一善緣之成就,即是夙世善緣形成,在過程中顯現,卻需有動力促成此一
緣機,又攸關人生起伏轉折,修行更是如此。
在每個人無數輪迴之中,種下佛緣、道緣與諸天聖神仙佛之善緣,即已
形成修行的根基;然則成就卻不止於自身精進而已,正如一部精密之機器,
尚須熟悉技巧之操作,行者修行亦如是,自身之精進,可以藉諸善緣之助力
,而形成一股動力,幫助自身加速推進道程。
由相反角度而言,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有心精進,深入法要,但是累世
盡是不善因緣,一再顯現,一者此身受其所害,阻擾修行,事倍功半,更甚
者不善因緣所顯現之破壞力,使精神肉體悉皆受創,外來更無善緣顯現之助
力,那麼修行之路橫生枝節,歧曲坎坷,不說成就,不要退道心,已是可貴
。
因此在修行中,必需去了解夙世之中,不善因緣之癥結,及早消除,如
此不但是修行外在功德,更使自身免除受到不善力量之阻擾。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5月11日
詩曰:護駕揮鸞著寶章。母心慈憫澤流長。
願期黎庶多明悟。早悟真詮返理鄉。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五章 無量真要
世人累世輪迴,雖然自性早受業障蒙蔽,慧根亦早受傷害,因而苦海浮
沉,迷失真我;然則靈性之光仍然潛藏於此身。
正如佛家所云:「眾生悉皆俱有佛性」,儒家所謂:「自性」,道家之
所謂:「元胎」,在此一身之內,有此不滅之真性存在,因而輪迴不絕,仍
然不能滅此永恆之光,只在如何使此永恆之光,可以解脫此身之蒙蔽束縛,
即可在人世之中脫離輪迴。然則各人在人生過程中,雖然具此不昧靈性,無
奈卻又揹負太多因業之牽掣,正如地心引力之強大,使人物無可飛昇脫去,
在此情形,因而產生許多現象,以期幫助靈性解開蔽障。
世人許多揹負大命或者在成就之前,都有許多挫磨,及至此一挫磨使個
人自性覺醒,再得到法要,而使人生轉捩,重新出發,進而完成揹負之大命
。為何在成就之前,必需經歷如此挫磨?一則先使自身堅志勵行,有助其後
使命之實踐,二則必需以此挫磨,消除自身之因業,可以減少阻礙。
譬喻:有以辦道者,必需肩承宏揚大道福音之職命,在人生過程中,許
多色相事物及心志悉皆受到染著,因而人生命象以迄運程坎坷起伏,即是幫
助其人勘透假象之磨練,迨至緣機成熟,再假以大命而推動。再譬喻:修行
者,在人生功名利祿之中,鑽營順境,絕難使其修行,因而逆境之中,使其
在緣機中接近福音,進而親近,是以可以使其在修行過程中可以堅勵心志。
人生經歷生老病死苦,歷經功名富貴,歷經飛黃騰達,以迄失落,在在
點明世人假象之如泡沫虛幻,唯有此一永恆靈性之可貴;可惜世人多不能體
會此一提示,在人生過程中,處順境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處逆境則怨天
尤人,不能自已,忘了自身所潛藏之福慧,可以濟度此一身之永恆不昧。
所以,在人生過程中,必需注意每個起落,得意而深思所得何來,失意
則省思為何所失,可以激發此一自性之韌性,直至可以在修行過程中,得到
真性,完全解脫蔽障之緣機,斯時正是神人合一之境界。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5月18日
詩曰:降筆砂盤語意長。蒼黎自是閱文章。
心靈啟慧明開朗。無礙圓融返故鄉。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六章 自性
所謂「自性」,顧名思義,即是自己之本性。
世俗之中,常有云及:「一樣米,百樣人」,換言之,人各有其性,有
者好功名,有者好財利,有者好聲色,有者好公義,有者好慈善,人之性向
可以因時地環境而不同,因此,自性可以因後天之機遇而顯露不同之趨向。
然則此一自性僅是通俗之所指,真正自性卻是在自身深處而不自知,佛
謂:「佛性」,道謂:「天性」,儒謂:「中心思想」,不論佛道之名相如
何,人有其自性,一入凡塵,受時空環境之引誘而顯現不同之偏好,乃致產
生所謂善惡忠奸等等分判,亦因此將人複雜化,使得整個社會結構因人性之
變化而變化。
修行者基本上受教義之薰陶約束,可以減少許多人性變化之動力,但是
仍然不夠。佛曰:「眾生悉皆有佛性」,既是悉皆有佛性,為何沉淪而輪迴
?即是此一自性無法朗現。
◎道家之修行濟世,即是要藉入世之磨練,而使身心可以回復,無所束縛。
◎苦行之法門,更是深知自性已受輪迴、色相、因果等既成事實之牽擾,藉
苦行消罪、消業,使佛性無礙朗現。
是以故,在自性入世發展成人性之中,劣根必須藉由磨練修行,而使其
無所污垢蔽障,才能以自性契合天地圓融無礙,開闊而無所不在;既然自性
在凡世之間已是深植於人心深處,是以趨向偏好,悉皆左右人之言行,必需
藉由修行而使之無礙。佛家許多戒律之修行,是約束人性之劣根,因而佛理
在闡述之理論中,仍然有要實踐之法要。
不論任何宗脈,在法音傳佈眾生利樂之間,卻不能脫離人性之影響,因
而任何宗脈之修行,亦是由人道入門;換言之,人道不修,任何奧妙殊勝之
法義將流於空談。 《TOP》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5月25日
詩曰:天意無私佑善人。古今事例本明真。
願能啟悟愚痴輩。覺路無迷出俗塵。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七章 他性
所以謂之「他性」,廣泛引申于相對之自性,顧名思義,由外在力量所
牽引,或者形成之習性,可以名之「他性」。
佛家以外緣而使自身轉移言行,然則在自身本性突兀顯現之異常言行,
使其異於常人之習性,現代醫家謂之「雙重人格」。
在修行領域中,行者之修行,在人道範圍中,並無異於常人之舉止言行
,一旦進入精修或者深入法要之際,即有異於常人言行舉止出現之事例,因
而使人誤會修行是否導致人之思想情緒,甚至精神是否異常,一切表象若無
深入分析,遽下斷語,失之偏頗;現代醫家亦僅是根據客觀因素加以推斷,
是否人之異常有受此因素而影響,實則人之思想常有主觀先入為主之因素,
使自身之思緒有偏頗之武斷,因而未能詳加析解,以訛傳訛,導致真相掩失
。
自性之所以受他性干擾,甚至擾亂,形成自性迷失;究其原因,可分內
外因素:
◎內者─當然可以歸咎於無形業障:冤欠之干擾,但是自性之失,卻非全然
如此,自性既然受到軀體之束縛,當然在所接觸之法教中誤導迷歧,均有
導致自性迷失之虞。
◎外者─即如佛家所云:「外緣」,一切外緣使七識之意,無能辨別,乃致
仗此外緣,形成執識,因而認假成真,是以他性牽引自性;再者,人生於
世,受紅塵色相染著,如此外在力量形成習性,掩蓋自性,當然可以使他
性誤為自性。
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是如何藉假修真,即是藉諸法義之了悟,由迷而
覺,打破假相,而恢復真如。醫家之所以將人之雙重性格,歸咎於人之童年
刺激、往事或者成長過程之重大打擊,即是自性已失,後來心靈之受傷,使
人執著此事,因而產生重大變化。
修行者亦如是,在修行初基中,一切按部就班,一旦深入精修境界,法
要有其重大轉變,若無智慧加以明判,即有可能產生重大異常之轉變,但是
行者卻不能因噎廢食,在修行過程中,必需謹慎他性,總非空穴來風,無緣
乍起。
因而,除非修行初基能紮實,即必需謹慎,在此一關突破之後,則海闊
天空。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6月1日
詩曰:飄渺靈山不遠求。靈山自在永千秋。
智慧明開無限廣。圓融智慧道能酬。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八章 圓融性之究竟
佛家講「究竟」,當然是要超脫凡俗,緇眾已經斬斷三千煩惱絲,擺脫
人間諸般色相、執著、欲望,而專注於法理,進而廣佈法教,因而佛家之緇
眾,基本上已是佛菩薩之化身。
當然在修行中,必需講到究竟之行持,然則佛家不止於緇眾,仍然有廣
大之在家修子,因而必要有圓融之修行,正如儒家講中庸:「不過之,亦有
不及」;如今諸家宗脈宏興,廣傳福音,欲使三千世界廣大眾生悉皆共沐法
華,因而圓融是各家所強調,使修子甚至在家修士,均能聞道而修,知理而
行。
佛家謂究竟是已無礙無漏,人性之缺失已修磨殆盡,提升恢復至佛性,
因而可以不受時空執識,甚至色相所束縛染著,甚至影響;但是人間假相雖
然虛幻不真,但是一入凡塵,卻似步入迷宮,假亦成真,以此假相,造成輪
迴,靈性卻已實質沉淪,因而在此紅塵之中,必需先克服此一假像,靈性始
能窺見實相,達到究竟境界。
然則身在紅塵,諸如:食衣住行,譬如:功名利祿,甚至親緣情份等等
,總是牽引靈性及至身心無以自主,不似緇眾已基本斬斷此一假像之動力,
因而在家修行之諸家修子,在法教之修行必需有其圓融;譬如:道家之修子
,有者如佛家之緇眾,一力於自修,先使自身具備救度眾生之力量,再行道
濟世,有者卻以先濟度眾生,來累積外行功德,消除內在干擾,不論由內行
而至外行,或由外行而至內行,總是修行之折衷;西諺所云:「條條道路通
羅馬」,只要是路,則能到達目的,因而關鍵所在即是所行是否是路。
時至今日,諸家法要,雖有各家精髓所在,但是融會卻不難,所謂佛佛
同道,道本無名,曰之為「道」,即可印證大道之行,本在圓融。在末法時
期,諸家法要,已無密技自藏之說,只在「道路」。凡塵火宅,亦是道場,
人間淨土,遍處可得;既如是,修行圓融必需具備,正如佛家緇眾可以斬斷
三千煩惱絲,了卻人間塵緣;火宅之行者既要以人道而入門,恰似對比緇眾
可以藉佛戒了斷人間情緣,專注無礙無漏,在家修子則以入世修行,克服人
間情緣,即是兩端同行,目的殊無二致。
因而,眾修子宜由此了悟,何謂圓融之究竟!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6月7日
詩曰:天心人性壓沉魔。喚醒驅除樂奈何。
立志勤修唯一字。理明定欲似如磨。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九章 魔性
俗世眾生,人性之中,貪冀渴望過之而脫軌之行為,視為「魔性」之作
為。凡事過於貪婪而急劇之作為,當然有悖常情,然則如此作為之原動力何
在?
人心在耳濡目染中,傾向吸納于所見所聞,而至成為自主之定見;因而
魔性,可以說後天染著,是誘引之力,在成長過程中過於貪婪,則成為爆發
力。人心在世俗聲色物欲諸般誘惑中喪失,或者蒙蔽,亦有俱備執善見賢思
齊之靈慧,所以,外在誘因大,內在約束力小,形成人心傾向於魔性;輪迴
之點滴,諸般造作業,累積成為一面無所遺漏、無有死角之網障,足以使每
一個善慧靈心,俱受蔽障,導致不見光明,只見污劣之俗世習性,一般世俗
眾生如此,修行之諸兒女更是如此。
眾生不將此魔性,視為宗教之法理,認為人生在世,善惡各憑成長,人
物時地環境等因素所誘引,雖然表象如此是毫無差錯,但是內在之陰影闢作
天人交戰、理智之爭,卻非眾生可以理解;所以行者多一層了解,修行解開
此一死結,多一重助力,卻也多一重阻力,因為修行愈精進,夙世造作業根
也日愈茁壯。譬如:人之辛勤澆水除草,必需付出辛勞,卻可以幫助幼苗成
長。
行者修行,每一精進,可以使自身道程更為縮短成就究竟之距離,但是
業根亦因己身之淨化顯現成熟愈快;是以故,一般眾生可以盡其一生,或者
生生世世俱在還債之中,但是行者卻縮短還債之時限,因而倍加辛苦,是所
必然。
天心、人性、魔欲,在天地人時空中相互牽掣,可以相成,可以相剋,
可以互動,更可能背理;所以在修行中,天理是行者心中之準繩,人性則是
眾生之通病,魔欲卻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眾生必經之途,是行者必克
之隘。
勘此一關,道程坦順,覺路光明,只是卻非易事,因為魔之為魔,無所
不在,無所不滲;所以人性內有欲心,外有誘惑,如何破除,當然必需步步
為營〈著書至此,將專題闡述,以作本書之結論〉。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6月15日
詩曰:著書立說醒黎民。聖教宏揚遍俗塵。
願賦珠璣佳句誌。生明智慧性回真。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章 魔性─毀阻謗道
世俗眾生以其人言行乖異,不符倫常,視之為「魔」。
大抵眾生將魔性視為惡劣,然則修行領域之魔性,即非善惡之二分法,
需知魔有內外,內者自己生成魔性,外者受外力引誘而致身不由己。譬如:
山川大地,地炁孕育精靈,生成山魈木怪等等,既然山川大地凝結不善能量
,或者藉諸時序環境,培成精靈;凡人心中久有不善思緒、氣神等,當然可
以培育出魔性;再者阿修羅自在無礙,隨處阻道、考道;如此魔氛藉諸時序
環境、客觀因素而形成。
一般眾生將魔性歸類於惡性,修子卻必需細分魔性之特點,譬如:修子
進道之初,俗性尚在,魔性即是欲望之劣根性而已;一旦修行精進,在劣根
性已可藉由修行而淨靜之際,魔性相對提升,由蠱惑欲心,進而成為阻道之
力量。譬如:藉由順逆之考、智慧之考,甚至教理法要之考,無所不用其極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因為生長在凡塵俗世,脫離不開功名、利祿、情愛、
親眷,因而以人性為蠱惑而著力,或由教理法要而蒙蔽,均足以使修子產生
迷昧,因此是人性,亦是魔性。
當然如果在天運之數化中,阿修羅考驗修子,是在特殊案例,然則道考
必竟在道與理之中,凡事總也在經緯之內,因而阿修羅考道不能以偏概全,
行者應該懼怕自身在魔性中不自覺。自古以來,修子成為阿修羅之替身不知
凡幾,在修行中偏離道理、經教、法要,或是自創教義斲害正教,甚或教爭
之中蓄意毀謗他教,如此均足以殘害眾生靈根,使各大正教蒙受傷害,不但
對行者無益,反受阿修羅可乘之機,因而行者成為阿修羅之替身,是完全斷
絕慧命。一個關鍵,以其影響所及,絕不亞於設賭之害,因此必要戒慎!
修子在面臨無以自知之魔性,唯有時時省察自身,是否言行偏歧,使修
行出現斷層,更必要謹慎於接受法理之際,辨正其所涵蘊之真理,是否有攻
擊篡改,甚至似是而非、斷章取義,庶免接受而深入,終致流毒所及,遺誤
他人。
試觀古往今來修行之列傳,成為行者之魔,大都是離經叛道,篡傳正教
法理,自行其是,因而行者必需戒慎,更要使自身不因而成為魔性受害者。
《TOP》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6月22日
詩曰:包羅萬象世間情。毅志唯心學道明。
願勉修持根器種。瑤池仙境可悠行。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一章 魔由心生
大體而言,心生萬相,而無實境,因為心由眼見而成,又由仗他緣之意
識而執著認定,因此眾生心中所覺,盡是世間萬般假象而已;當然佛性、魔
性由外而成亦是假象,然則由內而成,即是佛魔分判。
眾生在人世間,有因欲望而強求,若循由勤奮之正途,縱然是強力而求
,汲汲鑽營,亦乃功名利祿之輩而已,不致成魔;若是所求奢望,力有不逮
,卻又不捨欲望,因而無所不用其極,心性已然偏差,所行所為更有悖離人
情之常、道德之規範,更甚至侵損佔有他人之所得,以掠奪而達成願望,惡
心已種,失去人性,則已幾近入魔。
語有云:「物必自腐而蟲蛀之」,人心若失去道德倫常之規範,悖離自
主能力,則其產生怪異現象,自然是意料中事;人身所需,產生心之所欲,
心之所懼,則產生可怖之感,從積極消除恐懼到全力抗禦,都會產生心中受
外力更強之侵擾,因而起心動念,均在使心之主宰動搖,實質之物欲可以使
心生邪妄,無形之恐懼,更加深心防之鬆動,是以心失常序,異怪于焉而生
。
修行之人,所以會入魔,生魔性,由實質之物欲所牽引者少,大都由無
形之恐懼而生魔性,或入魔心;因為修子在法要修持領悟中,不似實質物欲
,得失之間,甚為明確,可得與不可得,自心有所定見,因而可以預防;換
言之,得之早已有覺,失之早已有見,即可減輕衝擊,然則修行之得失,自
身所見所覺不明,加上許多玄虛或者不明之動力;譬如:身外之靈界,煞厄
、瘟疫諸般力量以及夙世輪迴之業力,一經風吹草動,則有草木皆兵,戰戰
兢兢,本是謹慎,若是過之則心虛無主,則自心疑惑生昧,更何況外力之加
重。
因而修行之人,當然必需謹慎自心作主宰,在修行過程,不要使心陷入
虛妄疑惑之境界,在法理之領悟中,寧可牛步而得全部領略,切忌囫圇不解
,日後反成生魔之病根。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6月 30日
詩曰:著書闡理醒蒼生。願有慧根進道程。
紙貴洛陽爭讀閱。得而研味自光明。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二章 魔性如何而生
凡事在未生起之前,必有先兆,諸如:雨至必先風動,因而事有脫序,
逾越常軌,即是異象將生之兆。
譬如:營生,世俗之人開店作生意,有其一貫風格;諸如:講究產品特
色,或者服務其中,若有轉變,必然影響生意;譬如:世俗之人,言行在人
情倫理道德之規範中,尚可中規中矩,一旦脫離此一常軌,必然產生奇異言
行,因而人生在正常狀態中,可以符合人倫道德,一旦有所轉變,必然產生
異象;正如水在容器中,正常溫度中是水,一旦送入冷凍庫中,可以變成冰
,由液態轉變成固態。
由以上說明,人心產生魔性,其關鍵是在轉變,其轉變可以因時空環境
,甚至周遭人事物而改變;修行之人,在接觸或者接受正教法理,一貫依常
軌而行,即如世人之生活習以為常,一旦法理在領悟接受中有障礙,則心生
魔性,是為可乘之機;所以修行者在修行過程,必需謹慎於每一個轉變的隙
縫,庶免受魔可乘之機。
既然生起之動力在轉變,凡事有正必有反,可以在轉變之中得到進取之
機,正如飲食之口味,可以慢慢品嚐而加以改進;此一轉變在行者而言,亦
可慢慢嚼味,加以吸納,研判出損益,而可從變動中保護自身,免於受損,
更可以進取,法理是一個動力。
修行之人對於法理不能深入研悟,正如幼童未入學校,不知啟蒙;行者
在法理研悟中,正是啟開智慧之門第一重鎖鑰,有利必定有弊,法理可以助
行者開智慧,但是法理之解釋卻是因人而異;換言之,有因人誤導,而蒙蔽
智慧對法理之詮釋,乃致行人因此受誤導,從而生起魔性。自古以來,魔與
佛僅是一線之隔,善與惡亦是一念之差。
在修行過程中,在轉變的動力以及關鍵,行者常常疏忽,因而在修行中
,時時刻刻觀察道程轉變之異象,可以免除自身生起魔性。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7月7日
詩曰:隨侍著書下九垠。醒迷覺路降仙神。
蒼黎啟悟明光意。安慰母慈大地春。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三章 克魔成道
心是佛,心是魔,一心可幻萬象,亦可見真如;正如包羅萬象之寶書,
一書可以破除萬迷,若不能深入書意,一知半解,卻有誤導而成障礙之虞。
修子在修行過程中,不論宗門法脈,不論戒條法要,總在修持之中,修
行是修心,因為一心可以成萬魔;在修行之間,心不加以克制,容易受到法
義曲解,世俗色相染著,甚至輪迴業力干擾,舉凡有形無形都可以侵擾此心
,使其去佛愈遠離,道更遠,如此自然近魔。
修子在修心之間,有許多藉諸此身之行為實踐,而加以約束;譬如:佛
門之戒律,修行之早午晚課,甚至一般在家修子之禮誦、持咒、靜坐、練氣
等等,俱皆藉強力之約束,使身心無以放蕩,達到進入修行之軌跡,再加以
精進,因而佛門有戒定慧三學之闡釋;在佛魔由人自擇之天人交戰當下,修
子當然必需了解佛之所在〈亦即道之所在〉、魔之所在〈亦即行者何以受魔
所擾〉。譬如:修行經藏之修子必需謹慎,不能深體經意,囫圇吞棗,反受
其害。譬如:修坐之行者,知坐工之利弊,趨吉避凶。諸此基本認知,是能
自主之心,亦是基本避開此心成魔之條件。
但是許多魔象是行者不能自主抗禦,只要知之而避;譬如:劫關成魔,
許多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有諸如情財名利、氣燥神縈之事物,使自身在日常
生活中遭遇,而誤以為是人生過程中之常事;修子必需謹慎,劫運雖是人生
起伏之命象,但是在道程中,卻可以引心入魔,使許多修子因此毀於一旦。
再譬如:修子在道程中不能用心於法理之透澈,只是人云亦云,隨風起舞,
就容易受誤導,如此縱然道心堅定,修行恒毅,卻容易產生無法自主之變數
,亦即容易產生心魔,而偏離正道。
總而言之,修行過程,在內在外,俱是一個繁複之領域,若無智慧之心
,容易道魔、佛魔之天性中混淆;因而在一切修行,從「心」入門是克魔之
道。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7月14日
詩曰:砂盤木筆可題詩。普勸蒼黎學聖規。
智慧明光無限佈。緣機共啟沐恩熙。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四章 真詮心言
眾生原靈,一入紅塵,忘卻本性,昧忘真靈,雖然各大宗脈無不極力傳
佈褔音,確切廣度許多有緣善根器者,進入修行領域,但是不論修子,或是
一般在家居士,及至普通眾生,大都不知修道之真義,因而在此簡略歸類修
行之進程,而作總結。
一般眾生,或有進入廟堂佛寺點香禮拜,甚至有接近道場聆聽開示,然
則大都不甚了然,道是何義?修行是什麼?所謂修行分成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
其一是聽聞道理,禮拜仙佛,以此護持道場,如此是均屬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及至護持道場,接觸法要既久,在護持行持時日中,必然有見賢思齊,
欲求精進,但是卻不知如何精進,是可以訂出慎守戒律為第二階段。因為任
何道場宗脈均有其禮儀規範,甚至宗脈之戒律,更是明列於修行之課程;簡
而言之,守戒律,內者收斂凡心,亦即約束放蕩人心之劣根性,外則不以行
為觸犯陽法,因為犯陽法等同犯陰律,亦是造作諸般業因,是以,守戒律可
以是了斷因果輪迴之動力,更是收斂人心之動力,在此階段之修行,則可以
使凡俗之身轉換成清淨之身。
第三階段─
既是一切具備,只有自身智慧之提昇,有者以為智慧無由窺探,只有日
常知識累積成為本身之智識,話雖不錯,但是眾生之靈性本就平等,智慧之
靈性亦皆存在,如何勘迷開悟,即是第三階段之修行。
佛家以深入經藏,研悟經理,以使凡智轉成實智;其它宗脈藉修行精進
之修子,宣講開示修行心得,以迴響智慧之共振;不論任何作法,欲求成就
究竟之無礙智慧,明光是最大動力,因而此一階段無可避免。
不論佛道諸脈,在修行由淺而簡易,而至深而奧妙,都在按部就班,啟
發修子之智慧,因而從禮拜仙佛,定靜人性之劣根,而至提昇智慧,可謂修
行整個進程,而其修行法要,以了悟經理,以慎守戒律,而斷除造作因業,
斬滅輪迴之引力,即是靈性永生之修行。
所以修道是什麼?就在本章所涵述之中,在《佛道心詮》之領域中,著
重闡述理論,篇末之中, 吾以一首賦言,助修子定性而增智慧。
賦言:
朱雀玄武。坎離艮兌。氣神紊紛。萬守不亂。引癸生水。潤滋丹田。
三寶轉換。凡俗易替。求天賜引。藉地相契。人中因循。自在圓融。
此賦可以在精進修行坐工之中,坐姿已定,尚未入定,紛紊離神之至,
默誦三遍,甚至五、七、十遍均可,但不可過多,因為心有所執,難於入定
,但是修子必需明知此賦助修行,並非助之入定,可以感應,可以神通,如
此想法謬誤,不修此賦也罷!
此賦是要助修子在坐工,不能清淨,藉心言轉換凡體能量,可以清淨身
心,容易進入明光,而智慧增升;所以不在坐工之際,亦可默或唸此賦言,
若在此時則可不拘遍數,願世之修子能因此而受益,得助道程。 《TOP》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7月21日
詩曰:護駕南來降道場。著書普化澤流長。
慈暉照耀三千界。頂禮黎民獻祝香。
聖示:書已完成,賀喜貴堂神人又完成一樁普化職命,諸賢生各盡發心護持
參贊,自是功果莫大;倏忽之間,相聚別離,總有定數,藉此勉諸賢
生堅誠精進。
又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跋
書於今日完成,大道之聲,不似自由心證,更非看象是象,可以模擬,
佛道自有法要心詮,更有戒律精要,深入修行領域;若無融入其要,欲窺堂
奧、領略精妙,實有困難,霧裡看花,身在夢境,總是虛幻。
修行是腳踏實地,步步精進,奠築根基,勘關破劫,直如人生旅程,斬
除荊棘而可康莊;因而世之修子知「道」之所以奧妙珍貴,仍然必需從領悟
中實踐修行過程;書是理論,乃在建構藍圖,藉供行者知其所在,揣摩其精
華所在,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端賴閱書者能夠付諸實踐,足以從理論中
彙整一貫思想而駕馭身心。
深願世之行者能在修行中得書之助,啟發智慧之源,在修行中,得能無
所罣礙;書將付梓,總有言之未盡之憾,但期世人有緣得閱本書,從中受益
,從此結緣,是所至盼!
無極老母 誌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敬請常唸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TOP》
版權所有 2013 懿敕拱衡堂 All Rights Reserved. 台中市新社區中正街51-3號
電話:04-25822014、04-25822024 傳真:04-25824696 信箱:goon_herng@yahoo.com.tw
網頁設計:宇迅科技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濟陽閣濟公仙師乩2018 天竺昔佛一聖地,然今未受慈悲心,欲與一爭長短事,總虧其幣不可盈。
濟陽閣濟公仙師乩2018 (2018-02-18 20:51:06)转载▼
分类: 未来预言
馬來西亞吉礁德教會濟陽閣戊戌年首鸞迎真節道濟天尊降鸞乩示2018世運如下:
戊土可乎掘成金,陽土過盛熔金爐,土地過熾物難生,不如陰土作恰好。
戌歲犬聲送雞酉,二者雞飛狗走難,其中行事未如意,然焉人定許勝天。
馬騰高嘶未遠奔,願縱萬千根未生,主宰國務論是非,後續有憂傷軀難。【忧】
流血尚幸命可留(指紫圣被五明佛学院的晋美彭措吸精,一滴精40滴血),政致金帛下炎山,獅吼犬憚式高揚,其中內憂尚難持。【忧】
惟可入探獅穴中,一朝及時利可揚,佛國之佛尚佑庥,人心分離亂難復。
可期一統天下者,比人而眷造太平,華夏基業五千載,歲至如今始步健。
至憂東北亂時事,勿於險害奪人倫,印尼大邦逐長成,戌歲平平尚為安。
洋洲澳紐可寄望,民安國泰亦平平,然憂西亞烽火延,人命草菅憂心傷。
欲治然焉更凄涼,蘇國欲平天下事,惟境許有車臣擾,是故勿近以求全。
天竺昔佛一聖地,然今未受慈悲心,欲與一爭長短事,總虧其幣不可盈。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t729-topic
美洲花旗難守陣,惟焉大險總化夷,英邦不失有作為,求強淡泊分明清。
德意尚屬還得意,欲資尚可有前程,東歐侵略有難堪,不如西歐的平安。
東瀛天難望可止,也免韓畿有所殃,寶島人心尚惶惶,中秋之後望平安。
世界宇環總浩浩,願治天下以心安,期以道德成觀念,扶政天下人心衷。
是故德教之信念,憑德教化造安寧。
天竺
(古印度)
播报 编辑 讨论13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天竺: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天竺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是唐朝时期大国,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经(即西天取经)此地为西天。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
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
濟陽閣濟公仙師乩2018 (2018-02-18 20:51:06)转载▼
分类: 未来预言
馬來西亞吉礁德教會濟陽閣戊戌年首鸞迎真節道濟天尊降鸞乩示2018世運如下:
戊土可乎掘成金,陽土過盛熔金爐,土地過熾物難生,不如陰土作恰好。
戌歲犬聲送雞酉,二者雞飛狗走難,其中行事未如意,然焉人定許勝天。
馬騰高嘶未遠奔,願縱萬千根未生,主宰國務論是非,後續有憂傷軀難。【忧】
流血尚幸命可留(指紫圣被五明佛学院的晋美彭措吸精,一滴精40滴血),政致金帛下炎山,獅吼犬憚式高揚,其中內憂尚難持。【忧】
惟可入探獅穴中,一朝及時利可揚,佛國之佛尚佑庥,人心分離亂難復。
可期一統天下者,比人而眷造太平,華夏基業五千載,歲至如今始步健。
至憂東北亂時事,勿於險害奪人倫,印尼大邦逐長成,戌歲平平尚為安。
洋洲澳紐可寄望,民安國泰亦平平,然憂西亞烽火延,人命草菅憂心傷。
欲治然焉更凄涼,蘇國欲平天下事,惟境許有車臣擾,是故勿近以求全。
天竺昔佛一聖地,然今未受慈悲心,欲與一爭長短事,總虧其幣不可盈。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t729-topic
美洲花旗難守陣,惟焉大險總化夷,英邦不失有作為,求強淡泊分明清。
德意尚屬還得意,欲資尚可有前程,東歐侵略有難堪,不如西歐的平安。
東瀛天難望可止,也免韓畿有所殃,寶島人心尚惶惶,中秋之後望平安。
世界宇環總浩浩,願治天下以心安,期以道德成觀念,扶政天下人心衷。
是故德教之信念,憑德教化造安寧。
天竺
(古印度)
播报 编辑 讨论13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天竺: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天竺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是唐朝时期大国,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经(即西天取经)此地为西天。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
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步虚禅师 世字三分
世分三字 有圣人出
清朝步虚和尚的预言
世分三字,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章其服。天地清明,处理万色,四海讴歌,阴受其福。
解析:在古代汉语中,“世”字也可以写成“卋”,把“卋”分成三个字,即“十、艹、一”,也就是说,未来圣人名字中隐含着“世”字,即“十、艹、一”这样的笔画。“四海讴歌”说明了该圣人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的。
莲平上师注:步虚和尚是隋朝末年的僧人,此预言是其于清代降灵予凡间所出。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预言诗乃是乩文,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七日甲辰1904年正月初七日,北京西山碧云寺清虚楼的主人高静涵居士请得隋朝天台步虚和尚(又作步真麈君)降乩。民国初年,此乩文即甚为哄动一时,因预言光绪之死,以及清廷灭亡,皆谈言微中也。降此乩文者,或地仙、人仙之果位,故其前知乃如是了了。据道家言,地仙人仙能知一百年世事,实不可谓为无稽也。
中文名
步虚禅师
朝 代
隋朝
性 别
男
身 份
大将
目录
.1 步虚大师
.2 诗词注解
步虚大师
编辑 播报
隋朝大将,历见隋末***乱世,出家避难到天台山中。
诗词注解
编辑 播报
诗曰:
昔因隋乱采菩提,误入天台石宝西。
朝饮流霞且止渴,夜餐玉露略充饥。
面壁九年垂大道,指弹十代换新仪。
欲我辟途途误我,天机难泄泄禅机。
1、云暗暗,雾愁愁,龙归泥土塑猕猴;三岁孩童三载福,月下无主水空流,万里烟波一旦收。
解:“暗暗”者无光,“愁愁”之心绪,指光绪帝,驾崩在1908年猴年。三岁宣统当了三年皇帝;“月下无主水空流”为“清”字拆开,最后一句亦指清亡。
2、君做祖,质彬彬,万里长虹破浪征;黄鹤楼中吹玉笛,八方齐唱凯歌吟,旌旗五色换新新。
解:“君做祖”,吾为孙,文“质彬彬”,道出孙中山之名。海外建立革命党,黄鹤楼在武汉武昌。武昌起义胜利。
3、吉士怀柔,三十年变,岂凡人哉?昙花一现,南北东西,龙争虎战,七八数定,山川粗奠。
解:吉为袁之头,“三十年”为一世,“岂(岂)凡人哉?”,凯(凯)也,点出袁世凯(凯)之名。称帝乃昙花一现,“七八数定”,军阀纷争十五年(1912-1927),民国初定。
4、干戈起,逐鹿忙,草莽英雄将出山,多少枕戈豪杰士,风云聚会到江南,金陵日月又重光。
解:“草莽英雄将出山”,草下将为蒋,平各路武装,聚江南,建都南京。
5、瀛洲虎,渡海狼,满天红日更昏黄,茫茫神州伤破碎,苍生处处哭爷娘,春雷乍响见晴阳。
解:日寇虎狼之辈,渡海侵略神州,原子弹(春雷)炸时才可见天日。
6、细柳营中,群雄豪饮,月掩中秋,酣睡未醒,双狮搏球,一坠其井,红粉佳人,面艳樱景。
解:卧西安,张杨发起事变捉蒋,宋美龄出面。
7、春雷炸,竖白旗,千万活鬼哭啼啼,石头城中飞符到,再看重整汉宫仪,东山又有火光照。
解:原子弹炸在广岛,死者众。南京得讯,重整山河,国共又战。
8、日月蚀,五星稀,二七交加挂彩衣,野人举足迫金虎,遍地红花遍地饥,富贵贫贱无高低。
解:五星旗升日月暗。“二七交加”为毛,挂龙袍,暴力均贫富。大搞政治运动以至遍地饥荒。“富贵贫贱无高低”:吃大锅饭。
9、二七纵横,一牛双尾,无复人形,日行恒轨,海上金鳖,玄服律吕,铁鸟凌空,东南尽毁。
10、红霞蔚,白云蒸,落花流水两无情,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满岗陵,相将玉兔渐东升。
11、盖棺定,功罪分,茫茫海宇见承平,百年大事浑如梦,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
12、世字三分,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张其服,天地复明,处治万物,四海讴歌,荫受其福。
诗曰:
茫茫天数本难知,
惟在苍生感太虚,
老僧不敢多饶舌,
泄露天机恐被诛
世分三字 有圣人出
清朝步虚和尚的预言
世分三字,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章其服。天地清明,处理万色,四海讴歌,阴受其福。
解析:在古代汉语中,“世”字也可以写成“卋”,把“卋”分成三个字,即“十、艹、一”,也就是说,未来圣人名字中隐含着“世”字,即“十、艹、一”这样的笔画。“四海讴歌”说明了该圣人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的。
莲平上师注:步虚和尚是隋朝末年的僧人,此预言是其于清代降灵予凡间所出。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预言诗乃是乩文,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七日甲辰1904年正月初七日,北京西山碧云寺清虚楼的主人高静涵居士请得隋朝天台步虚和尚(又作步真麈君)降乩。民国初年,此乩文即甚为哄动一时,因预言光绪之死,以及清廷灭亡,皆谈言微中也。降此乩文者,或地仙、人仙之果位,故其前知乃如是了了。据道家言,地仙人仙能知一百年世事,实不可谓为无稽也。
中文名
步虚禅师
朝 代
隋朝
性 别
男
身 份
大将
目录
.1 步虚大师
.2 诗词注解
步虚大师
编辑 播报
隋朝大将,历见隋末***乱世,出家避难到天台山中。
诗词注解
编辑 播报
诗曰:
昔因隋乱采菩提,误入天台石宝西。
朝饮流霞且止渴,夜餐玉露略充饥。
面壁九年垂大道,指弹十代换新仪。
欲我辟途途误我,天机难泄泄禅机。
1、云暗暗,雾愁愁,龙归泥土塑猕猴;三岁孩童三载福,月下无主水空流,万里烟波一旦收。
解:“暗暗”者无光,“愁愁”之心绪,指光绪帝,驾崩在1908年猴年。三岁宣统当了三年皇帝;“月下无主水空流”为“清”字拆开,最后一句亦指清亡。
2、君做祖,质彬彬,万里长虹破浪征;黄鹤楼中吹玉笛,八方齐唱凯歌吟,旌旗五色换新新。
解:“君做祖”,吾为孙,文“质彬彬”,道出孙中山之名。海外建立革命党,黄鹤楼在武汉武昌。武昌起义胜利。
3、吉士怀柔,三十年变,岂凡人哉?昙花一现,南北东西,龙争虎战,七八数定,山川粗奠。
解:吉为袁之头,“三十年”为一世,“岂(岂)凡人哉?”,凯(凯)也,点出袁世凯(凯)之名。称帝乃昙花一现,“七八数定”,军阀纷争十五年(1912-1927),民国初定。
4、干戈起,逐鹿忙,草莽英雄将出山,多少枕戈豪杰士,风云聚会到江南,金陵日月又重光。
解:“草莽英雄将出山”,草下将为蒋,平各路武装,聚江南,建都南京。
5、瀛洲虎,渡海狼,满天红日更昏黄,茫茫神州伤破碎,苍生处处哭爷娘,春雷乍响见晴阳。
解:日寇虎狼之辈,渡海侵略神州,原子弹(春雷)炸时才可见天日。
6、细柳营中,群雄豪饮,月掩中秋,酣睡未醒,双狮搏球,一坠其井,红粉佳人,面艳樱景。
解:卧西安,张杨发起事变捉蒋,宋美龄出面。
7、春雷炸,竖白旗,千万活鬼哭啼啼,石头城中飞符到,再看重整汉宫仪,东山又有火光照。
解:原子弹炸在广岛,死者众。南京得讯,重整山河,国共又战。
8、日月蚀,五星稀,二七交加挂彩衣,野人举足迫金虎,遍地红花遍地饥,富贵贫贱无高低。
解:五星旗升日月暗。“二七交加”为毛,挂龙袍,暴力均贫富。大搞政治运动以至遍地饥荒。“富贵贫贱无高低”:吃大锅饭。
9、二七纵横,一牛双尾,无复人形,日行恒轨,海上金鳖,玄服律吕,铁鸟凌空,东南尽毁。
10、红霞蔚,白云蒸,落花流水两无情,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满岗陵,相将玉兔渐东升。
11、盖棺定,功罪分,茫茫海宇见承平,百年大事浑如梦,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
12、世字三分,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张其服,天地复明,处治万物,四海讴歌,荫受其福。
诗曰:
茫茫天数本难知,
惟在苍生感太虚,
老僧不敢多饶舌,
泄露天机恐被诛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出自《大藏经》中 经集部 (开元拾遗附梁录),一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中文名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别 名
《集诸佛大功德山》
出 处
《大藏经》
类 型
佛经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全文
基本信息
编辑 播报
尔时喜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众中。颇有菩萨摩诃萨得是三昧。亦得八万四千波罗蜜门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者不。佛告喜王。今此会中有菩萨大士。得是三昧。亦能入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及诸三昧陀罗尼门。此诸菩萨于是贤劫中。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四如来于此劫中得成佛已。喜王菩萨复白佛言。惟愿如来。宣此诸佛名字。多所饶益。安隐世间。利诸天人。为护佛法令得久住。为将来菩萨显示法明。求无上道心不疲懈。佛告喜王。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尔时世尊。即说诸佛名字
全文
世分三字 有圣人出 清朝步虚和尚的预言 世分三字,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章其服。天地清明,处理万色,四海讴歌,阴受其福。 解析:在古代汉语中,“世”字也可以写成“卋”,把“卋”分成三个字,即“十、艹、一”,也就是说,未来圣人名字中隐含着“世”字,即“十、艹、一”(袁英平)这样的笔画。“四海讴歌”说明了该圣人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的。
南无拘留孙佛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南无迦叶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师子佛 南无明焰佛 南无牟尼佛 南无妙华佛 南摩华氏佛(贤劫第十佛华氏佛是未来国父华盛顿,妙法莲华经中授记舍利弗将来成佛佛号华光佛,就是华光自在佛莲生活佛,真佛宗莲平上师是真佛宗根本上师华光自在佛的首座弟子,也是初唐为唐僧译经提供一切帮助的高宗李治,唐明皇就是舍利弗转世,后转世为日本空海大师,明朝时候转世为西藏宗喀巴大师,推背图:唯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还有:四夷重译称天子,莲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天上人间,能够调动雷公的有三尊菩萨:玉皇大帝,紫薇大帝和紫薇星袁英平!) 南无善宿佛 南无导师佛 南无大臂佛 南无大力佛 南无宿王佛(唐高宗的王皇后转世的紫薇圣女魏予欣) 南无修药佛 南无名相佛 南无大明佛 南无焰肩佛 南无照曜佛 南无日藏佛 南无月氏佛 南无众焰佛 南无善明佛 南无无忧佛 南无提沙佛 南无明曜佛 南无持鬘佛 南无功德明佛 南无示义佛 南无灯曜佛 南无兴盛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善濡佛 南无白毫佛 南无坚固佛 南无福威德佛 南无不可坏佛 南无德相佛 南无罗睺佛 南无众主佛 南无梵声佛 南无坚际佛 南无不高佛 南无作明佛 南无大山佛 南无金刚佛 南无将众佛 南无无畏佛 南无珍宝佛 南无华日佛 南无军力佛 南无香焰佛 南无仁爱佛 南无大威德佛 南无梵王佛 南无无量明佛 南无龙德佛 南无坚步佛 南无不虚见佛 南无精进德佛 南无善守佛 南无欢喜佛 南无不退佛 南无师子相佛 南无胜知佛 南无法氏佛 南无喜王佛 南无妙御佛 南无爱作佛 南无德臂佛 南无香象佛 南无观视佛 南无云音佛 南无善思佛 南无善高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月相佛 南无大名佛 南无珠髻佛 南无威猛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德树佛 南无欢释佛 南无慧聚佛 南无安住佛 南无有意佛 南无鸯伽陀佛 南无无量意佛 南无妙色佛 南无多智佛 南无光明佛 南无坚戒佛 南无吉祥佛 南无宝相佛 南无莲华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安乐佛 南无智积佛 南无德敬佛
一百佛竟
南无梵德佛 南无宝积佛 南无华天佛 南无善思议佛 南无法自在佛 南无名闻意佛 南无乐说聚佛 南无金刚相佛 南无求利益佛 南无游戏神通佛 南无离闇佛 南无名天佛 南无弥楼相佛 南无众明佛 南无宝藏佛 南无极高行佛 南无金刚楯佛 南无珠角佛 南无德赞佛 南无日月明佛 南无日明佛 南无星宿佛 南无清净义佛 南无违蓝王佛 南无福藏佛 南无见有边佛 南无电明佛 南无金山佛 南无师子德佛 南无胜相佛 南无明赞佛 南无坚精进佛 南无具足赞佛 南无离畏师佛 南无应天佛 南无大灯佛 南无世明佛 南无妙音佛 南无持上功德佛 南无绀身佛 南无师子颊佛 南无宝赞佛 南无众王佛 南无游步佛 南无安隐佛 南无法差别佛 南无上尊佛 南无极高德佛 南无上师子音佛 南无乐戏佛 南无龙明佛 南无华山佛 南无龙喜佛 南无香自在王佛 南无宝焰山佛 南无天力佛 南无德鬘佛 南无龙首佛 南无因庄严佛 南无善行意佛 南无智胜佛 南无无量日佛 南无实语佛 南无持炬佛 南无定意佛 南无无量形佛 南无明照佛 南无最胜灯佛 南无断疑佛 南无庄严身佛 南无不虚步佛 南无觉悟佛 南无华相佛 南无山主王佛 南无善威仪佛 南无遍见佛 南无无量名佛 南无宝天佛 南无灭过佛 南无持甘露佛 南无人月佛 南无喜见佛 南无庄严佛 南无珠明佛 南无山顶佛 南无到彼岸佛 南无法积佛 南无定义佛 南无施愿佛 南无宝聚佛 南无住义佛 南无满意佛 南无上赞佛 南无慈德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梵天佛 南无华明佛 南无身差别佛 南无法明佛 南无尽见佛
二百佛竟
南无德净佛 南无月面佛 南无宝灯佛 南无宝璫佛 南无上名佛 南无作名佛 南无无量音佛 南无违蓝佛 南无师子身佛 南无明意佛 南无无能胜佛 南无功德品佛 南无海慧佛 南无得势佛 南无无边行佛 南无开华佛 南无净垢佛 南无见一切义佛 南无勇力佛 南无富足佛 南无福德佛 南无随时佛 南无庆音佛 南无功德敬佛 南无广意佛 南无善寂灭佛 南无财天佛 南无净断疑佛 南无无量持佛 南无妙乐佛 南无不负佛 南无无住佛 南无得叉迦佛 南无众首佛 南无世光佛 南无多德佛 南无弗沙佛 南无无边威德佛 南无义意佛 南无药王佛 南无断恶佛 南无无热佛 南无善调佛 南无名德佛 南无华德佛 南无勇得佛 南无金刚军佛 南无大德佛 南无寂灭意佛 南无无边音佛 南无大威光佛 南无善住佛 南无无所负佛 南无离疑惑佛 南无电相佛 南无恭敬佛 南无威德守佛 南无智日佛 南无上利佛 南无须弥顶佛 南无净心佛 南无治怨贼佛 南无离憍佛 南无应赞佛 南无智次佛 南无那罗达佛 南无常乐佛 南无不少国佛 南无天名佛 南无云德佛 南无甚良佛 南无多功德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庄严顶髻佛 南无乐禅佛 南无无所少佛 南无游戏佛 南无德宝佛 南无应名称佛 南无华身佛 南无大音声佛 南无辩才赞佛 南无金刚珠佛 南无无量寿佛 南无珠庄严佛 南无大王佛 南无德高行佛 南无高名佛 南无百光佛 南无喜悦佛 南无龙步佛 南无意愿佛 南无妙宝佛 南无灭已佛 南无法幢佛 南无调御佛 南无喜自在佛 南无宝髻佛 南无离山佛 南无净天佛
三百佛竟
南无华冠佛 南无净名佛 南无威德寂灭佛 南无爱相佛 南无多天佛 南无须焰摩佛 南无天威佛 南无妙德王佛 南无宝步佛 南无师子分佛 南无最尊胜佛 南无人王佛 南无栴檀云佛 南无绀眼佛 南无宝威德佛 南无德乘佛 南无觉想佛 南无喜庄严佛 南无香济佛 南无胜慧佛 南无离爱佛 南无慈相佛 南无妙香佛 南无坚铠佛 南无威德猛佛 南无珠铠佛 南无仁贤佛 南无善逝月佛 南无梵自在佛 南无师子月佛 南无观察慧佛 南无正生佛 南无高胜佛 南无日观佛 南无宝名佛 南无大精进佛 南无山光佛 南无德聚王佛 南无供养名佛 南无法赞佛 南无施明佛 南无电德佛 南无宝语佛 南无救命佛 南无善戒佛 南无善众佛 南无坚固慧佛 南无破有闇佛 南无善胜佛 南无师子光佛 南无照明佛 南无宝成就佛 南无利慧佛 南无珠月光佛 南无威光佛 南无不破论佛 南无光明王佛 南无珠轮佛 南无金刚慧佛 南无吉手佛 南无善月佛 南无宝焰佛 南无罗睺守佛 南无乐菩提佛 南无等光佛 南无至寂灭佛 南无世最妙佛 南无自在名佛 南无十势力佛 南无喜力王佛 南无德势力佛 南无最胜顶佛 南无大势力佛 南无功德藏佛 南无真行佛 南无上安佛 南无金刚知山佛 南无大光佛 南无妙德藏佛 南无广德佛 南无宝网严身佛 南无福德明佛 南无造铠佛 南无成手佛 南无善华佛 南无集宝佛 南无大海智佛 南无持地德佛 南无义意猛佛 南无善思惟佛 南无德轮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利益佛 南无世月佛 南无美音佛 南无梵相佛 南无众师首佛 南无师子行佛 南无难施佛 南无应供佛
四百佛竟
南无明威德佛 南无大光王佛 南无金刚宝严佛 南无众清净佛 南无无边名佛 南无不虚光佛 南无圣天佛 南无智王佛 南无金刚众佛 南无善障佛 南无建慈佛 南无华国佛 南无法意佛 南无风行佛 南无善思明佛 南无多明佛 南无密众佛 南无光王佛 南无功德守佛 南无利意佛 南无无惧佛 南无坚观佛 南无住法佛 南无珠足佛 南无解脱德佛 南无妙身佛 南无随世语言佛 南无妙智佛 南无普德佛 南无梵财佛 南无实音佛 南无正智佛 南无力得佛 南无师子意佛 南无净华佛 南无喜眼佛 南无华齿佛 南无功德自在幢佛 南无明宝佛 南无希有名佛 南无上戒佛 南无离欲佛 南无自在天佛 南无梵寿佛 南无一切天佛 南无乐智佛 南无可忆念佛 南无珠藏佛 南无德流布佛 南无大天王佛 南无无缚佛 南无坚法佛 南无天德佛 南无梵牟尼佛 南无安详行佛 南无勤精进佛 南无得上味佛 南无无依德佛 南无薝卜华佛 南无出生无上功德佛 南无仙人侍卫佛 南无帝幢佛 南无大爱佛 南无须蔓色佛 南无众妙佛 南无可乐佛 南无势力行佛 南无善定义佛 南无牛王佛 南无妙臂佛 南无大车佛 南无满愿佛 南无德光佛 南无宝音佛 南无光幢佛 南无富贵佛 南无师子力佛 南无净目佛 南无观身佛 南无净意佛 南无知次第佛 南无猛威德佛 南无大光明佛 南无日光曜佛 南无净藏佛 南无分别威佛 南无无损佛 南无密日佛 南无月光佛 南无持明佛 南无善寂行佛 南无不动佛 南无大请佛 南无德法佛 南无严土佛 南无庄严王佛 南无高出佛 南无焰炽佛 南无莲华德佛 南无宝严佛
五百佛竟
南无高大身佛 南无上善佛 南无宝上佛 南无无量光佛 南无海德佛 南无宝印手佛 南无月盖佛 南无多焰佛 南无顺寂灭佛 南无智称佛 南无智觉佛 南无功德光佛 南无声流布佛 南无满月佛 南无名称佛 南无善戒王佛 南无灯王佛 南无电光佛 南无大焰王佛 南无寂诸有佛 南无毘舍佉天佛 南无华藏佛 南无金刚山佛 南无身端严佛 南无净义佛 南无威猛军佛 南无智焰德佛 南无力行佛 南无罗睺天佛 南无智聚佛 南无师子出现佛 南无如王佛 南无圆满清净佛 南无罗睺罗佛 南无大药佛 南无清净贤佛 南无第一义佛 南无德手佛 南无百光明佛 南无流布王佛 南无无量功德佛 南无法藏佛 南无妙意佛 南无德主佛 南无最增上佛 南无慧顶佛 南无胜怨敌佛 南无意行佛 南无梵音佛 南无解脱佛 南无雷音佛 南无通相佛 南无慧隆佛 南无深自在佛 南无大地王佛 南无大牛王佛 南无梨陀目佛 南无希有身佛 南无实相佛 南无最尊天佛 南无不没音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音德佛 南无庄严辞佛 南无勇智佛 南无华积佛 南无华开佛 南无无上医王佛 南无德积佛 南无上形色佛 南无功德月佛 南无月灯佛 南无威德王佛 南无菩提王佛 南无无尽佛 南无菩提眼佛 南无身充满佛 南无慧国佛 南无最上佛 南无清净照佛 南无慧德佛 南无妙音声佛 南无无碍光佛 南无无碍藏佛 南无上施佛 南无大尊佛 南无智势佛 南无大焰佛 南无帝王佛 南无制力佛 南无威德佛 南无月现佛 南无名闻佛 南无端严佛 南无无尘垢佛 南无威仪佛 南无师子军佛 南无天王佛 南无名声佛 南无殊胜佛
六百佛竟
南无大藏佛 南无福德光佛 南无梵闻佛 南无出诸有佛 南无智顶佛 南无上天佛 南无地王佛 南无至解脱佛 南无金髻佛 南无罗睺日佛 南无莫能胜佛 南无牟尼净佛 南无善光佛 南无金齐佛 南无种德天王佛 南无法盖佛 南无勇猛名称佛 南无光明门佛 南无美妙慧佛 南无微意佛 南无诸威德佛 南无师子髻佛 南无解脱相佛 南无慧藏佛 南无娑罗王佛 南无威相佛 南无断流佛 南无无碍赞佛 南无所作已办佛 南无善音佛 南无山王相佛 南无法顶佛 南无无能[日*英]蔽佛 南无善端严佛 南无吉身佛 南无爱语佛 南无师子利佛 南无和楼那佛 南无师子法佛 南无法力佛 南无爱乐佛 南无赞不动佛 南无众明王佛 南无觉悟众生佛 南无妙明佛 南无意住义佛 南无光照佛 南无香德佛 南无令喜佛 南无日成就佛 南无灭恚佛 南无上色佛 南无善步佛 南无大音赞佛 南无净愿佛 南无日天佛 南无乐慧佛 南无摄身佛 南无威德势佛 南无刹利佛 南无众会王佛 南无上金佛 南无解脱髻佛 南无乐法佛 南无住行佛 南无舍憍慢佛 南无智藏佛 南无梵行佛 南无栴檀佛 南无无忧名佛 南无端严身佛 南无相国佛 南无敏持佛 南无无边德佛 南无天光佛 南无慧华佛 南无频头摩佛 南无智富佛 南无大愿光佛 南无宝手佛 南无净根佛 南无具足论佛 南无上论佛 南无不退地佛 南无法自在不虚佛 南无有日佛 南无出泥佛 南无得智佛 南无上吉佛 南无谟罗佛 南无法乐佛 南无求胜佛 南无智慧佛 南无善圣佛 南无网光佛 南无琉璃藏佛 南无善天佛 南无利寂佛 南无教化佛 南无普随顺自在佛
七百佛竟
南无坚固苦行佛 南无众德上明佛 南无宝德佛 南无一切善友佛 南无解脱音佛 南无甘露明佛 南无游戏王佛 南无灭邪曲佛 南无一切主佛 南无薝卜净光佛 南无山王佛 南无寂灭佛 南无德聚佛 南无具众德佛 南无最胜月佛 南无善施佛 南无住本佛 南无功德威聚佛 南无智无等佛 南无甘露音佛 南无善手佛 南无执明炬佛 南无思解脱义佛 南无胜音佛 南无梨陀行佛 南无善义佛 南无无过佛 南无行善佛 南无殊妙身佛 南无妙光佛 南无乐说佛 南无善济佛 南无不可说佛 南无最清净佛 南无乐知佛 南无辩才日佛 南无破他军佛 南无宝月明佛 南无上意佛 南无友安众生佛 南无大见佛 南无无畏音佛 南无水天德佛 南无慧济佛 南无无等意佛 南无不动慧光佛 南无菩提意佛 南无树王佛 南无槃陀音佛 南无福德力佛 南无势德佛 南无圣爱佛 南无势行佛 南无琥珀佛 南无雷音云佛 南无善爱目佛 南无善智佛 南无具足佛 南无华胜佛 南无大音佛 南无法相佛 南无智音佛 南无虚空佛 南无祠音佛 南无慧音差别佛 南无月焰佛 南无圣王佛 南无众意佛 南无辩才轮佛 南无善寂佛 南无不退慧佛 南无日名佛 南无无着慧佛 南无功德集佛 南无华德相佛 南无辩才国佛 南无宝施佛 南无爱月佛 南无集功德蕴佛 南无灭恶趣佛 南无自在王佛 南无无量净佛 南无等定佛 南无不坏佛 南无灭垢佛 南无不失方便佛 南无无娆佛 南无妙面佛 南无智制住佛 南无法师王佛 南无大天佛 南无深意佛 南无无量佛 南无无碍见佛 南无世供养佛 南无普散华佛 南无三世供佛 南无应日藏佛 南无天供养佛 南无上智人佛
八百佛竟
南无真髻佛 南无信甘露佛 南无不着相佛 南无离分别海佛 南无宝肩明佛 南无梨陀步佛 南无随日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明力佛 南无功德聚佛 南无具足德佛 南无端严海佛 南无须弥山佛 南无华施佛 南无无着智佛 南无无边座佛 南无爱智佛 南无槃陀严佛 南无清净住佛 南无生法佛 南无相明佛 南无思惟乐佛 南无乐解脱佛 南无知道理佛 南无多闻海佛 南无持华佛 南无不随世佛 南无喜众佛 南无孔雀音佛 南无不退没佛 南无断有爱垢佛 南无威仪济佛 南无诸天流布佛 南无随师行佛 南无华手佛 南无最上施佛 南无破怨贼佛 南无富多闻佛 南无妙国佛 南无炽盛王佛 南无师子智佛 南无月出佛 南无灭闇佛 南无无动佛 南无次第行佛 南无音声治佛 南无憍昙佛 南无势力佛 南无身心住佛 南无常月佛 南无觉意华佛 南无饶益王佛 南无善威德佛 南无智力德佛 南无善灯佛 南无坚行佛 南无天音佛 南无福德灯佛 南无日面佛 南无不动聚佛 南无戒明佛 南无住戒佛 南无普摄受佛 南无坚出佛 南无安闍那佛 南无增益佛 南无香明佛 南无违蓝明佛 南无念王佛 南无密钵佛 南无无碍相佛 南无至妙道佛 南无信戒佛南无乐实佛 南无明法佛 南无具威德佛 南无大慈佛 南无上慈佛 南无饶益慧佛 南无甘露王佛 南无弥楼明佛 南无圣赞佛 南无广照佛 南无持寿佛 南无见明佛 南无善行报佛 南无善喜佛 南无无灭佛 南无宝明佛 南无具足名称佛 南无乐福德佛 南无功德海佛 南无尽相佛 南无断魔佛 南无尽魔佛 南无过衰道佛 南无不坏意佛 南无水王佛 南无净魔佛 南无众上王佛
九百佛竟
南无爱明佛 南无福灯佛 南无菩提相佛 南无大威力佛 南无善灭佛 南无梵命佛 南无智喜佛 南无神相佛 南无如众王佛 南无种种色相佛 南无爱日佛 南无罗睺月佛 南无无相慧佛 南无药师上佛 南无持势力佛 南无焰慧佛 南无喜明佛 南无好音佛 南无不动天佛 南无妙德难思佛 南无善业佛 南无意无谬佛 南无大施佛 南无名赞佛 南无众相佛 南无解脱月佛 南无世自在佛 南无无上王佛 南无灭痴佛 南无断言论佛 南无梵供养佛 南无无边辩相佛 南无梨陀法佛 南无应供养佛 南无度忧佛 南无乐安佛 南无世意佛 南无爱身佛 南无妙足佛 南无优钵罗佛 南无华璎佛 南无无边辩光佛 南无信圣佛 南无德精进佛 南无真实佛 南无天主佛 南无乐高音佛 南无信净佛 南无婆耆罗陀佛 南无福德意佛 南无不瞬佛 南无顺先古佛 南无聚成佛 南无师子游佛 南无最上业佛 南无信清净佛 南无行明佛 南无龙音佛 南无持轮佛 南无财成佛 南无世爱佛 南无提舍佛 南无无量宝名佛 南无云相佛 南无慧道佛 南无顺法智佛 南无虚空音佛 南无善眼佛 南无无胜天佛 南无珠净佛 南无善财佛 南无灯焰佛 南无宝音声佛 南无人主王佛 南无不思议功德光佛 南无随法行佛 南无无量贤佛 南无宝名闻佛 南无得利佛 南无世华佛 南无高顶佛 南无无边辩才成佛 南无差别知见佛 南无师子牙佛 南无法灯盖佛 南无目犍连佛 南无无忧国佛 南无意思佛 南无法天敬佛 南无断势力佛 南无极势力佛 南无灭贪佛 南无坚音佛 南无善慧佛 南无妙义佛 南无爱净佛 南无惭愧颜佛 南无妙髻佛 南无欲乐佛 南无楼至佛
一千佛竟
此贤劫中。诸佛出世名号如是。若人闻此千佛名字。不畏谬错必得涅槃。诸有智者闻诸佛名字。应当一心勿怀放逸。勤行精进。若失是缘。还堕恶趣受诸苦恼。安住持戒随顺多闻。常乐远离具足深忍。是人则能值遇千佛。若持诵此千佛名者。则灭无量阿僧只劫所集众罪。必当得佛诸三昧神通无碍智慧。及诸法门诸陀罗尼。一切经书种种智慧。随宜说法。皆当从是三昧中求。修习此三昧当行净行。勿生欺诳离于名利。勿怀嫉妒行六和敬。如是行者疾得三昧法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出自《大藏经》中 经集部 (开元拾遗附梁录),一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中文名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别 名
《集诸佛大功德山》
出 处
《大藏经》
类 型
佛经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全文
基本信息
编辑 播报
尔时喜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众中。颇有菩萨摩诃萨得是三昧。亦得八万四千波罗蜜门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者不。佛告喜王。今此会中有菩萨大士。得是三昧。亦能入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及诸三昧陀罗尼门。此诸菩萨于是贤劫中。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四如来于此劫中得成佛已。喜王菩萨复白佛言。惟愿如来。宣此诸佛名字。多所饶益。安隐世间。利诸天人。为护佛法令得久住。为将来菩萨显示法明。求无上道心不疲懈。佛告喜王。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尔时世尊。即说诸佛名字
全文
世分三字 有圣人出 清朝步虚和尚的预言 世分三字,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章其服。天地清明,处理万色,四海讴歌,阴受其福。 解析:在古代汉语中,“世”字也可以写成“卋”,把“卋”分成三个字,即“十、艹、一”,也就是说,未来圣人名字中隐含着“世”字,即“十、艹、一”(袁英平)这样的笔画。“四海讴歌”说明了该圣人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的。
南无拘留孙佛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南无迦叶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师子佛 南无明焰佛 南无牟尼佛 南无妙华佛 南摩华氏佛(贤劫第十佛华氏佛是未来国父华盛顿,妙法莲华经中授记舍利弗将来成佛佛号华光佛,就是华光自在佛莲生活佛,真佛宗莲平上师是真佛宗根本上师华光自在佛的首座弟子,也是初唐为唐僧译经提供一切帮助的高宗李治,唐明皇就是舍利弗转世,后转世为日本空海大师,明朝时候转世为西藏宗喀巴大师,推背图:唯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还有:四夷重译称天子,莲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天上人间,能够调动雷公的有三尊菩萨:玉皇大帝,紫薇大帝和紫薇星袁英平!) 南无善宿佛 南无导师佛 南无大臂佛 南无大力佛 南无宿王佛(唐高宗的王皇后转世的紫薇圣女魏予欣) 南无修药佛 南无名相佛 南无大明佛 南无焰肩佛 南无照曜佛 南无日藏佛 南无月氏佛 南无众焰佛 南无善明佛 南无无忧佛 南无提沙佛 南无明曜佛 南无持鬘佛 南无功德明佛 南无示义佛 南无灯曜佛 南无兴盛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善濡佛 南无白毫佛 南无坚固佛 南无福威德佛 南无不可坏佛 南无德相佛 南无罗睺佛 南无众主佛 南无梵声佛 南无坚际佛 南无不高佛 南无作明佛 南无大山佛 南无金刚佛 南无将众佛 南无无畏佛 南无珍宝佛 南无华日佛 南无军力佛 南无香焰佛 南无仁爱佛 南无大威德佛 南无梵王佛 南无无量明佛 南无龙德佛 南无坚步佛 南无不虚见佛 南无精进德佛 南无善守佛 南无欢喜佛 南无不退佛 南无师子相佛 南无胜知佛 南无法氏佛 南无喜王佛 南无妙御佛 南无爱作佛 南无德臂佛 南无香象佛 南无观视佛 南无云音佛 南无善思佛 南无善高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月相佛 南无大名佛 南无珠髻佛 南无威猛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德树佛 南无欢释佛 南无慧聚佛 南无安住佛 南无有意佛 南无鸯伽陀佛 南无无量意佛 南无妙色佛 南无多智佛 南无光明佛 南无坚戒佛 南无吉祥佛 南无宝相佛 南无莲华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安乐佛 南无智积佛 南无德敬佛
一百佛竟
南无梵德佛 南无宝积佛 南无华天佛 南无善思议佛 南无法自在佛 南无名闻意佛 南无乐说聚佛 南无金刚相佛 南无求利益佛 南无游戏神通佛 南无离闇佛 南无名天佛 南无弥楼相佛 南无众明佛 南无宝藏佛 南无极高行佛 南无金刚楯佛 南无珠角佛 南无德赞佛 南无日月明佛 南无日明佛 南无星宿佛 南无清净义佛 南无违蓝王佛 南无福藏佛 南无见有边佛 南无电明佛 南无金山佛 南无师子德佛 南无胜相佛 南无明赞佛 南无坚精进佛 南无具足赞佛 南无离畏师佛 南无应天佛 南无大灯佛 南无世明佛 南无妙音佛 南无持上功德佛 南无绀身佛 南无师子颊佛 南无宝赞佛 南无众王佛 南无游步佛 南无安隐佛 南无法差别佛 南无上尊佛 南无极高德佛 南无上师子音佛 南无乐戏佛 南无龙明佛 南无华山佛 南无龙喜佛 南无香自在王佛 南无宝焰山佛 南无天力佛 南无德鬘佛 南无龙首佛 南无因庄严佛 南无善行意佛 南无智胜佛 南无无量日佛 南无实语佛 南无持炬佛 南无定意佛 南无无量形佛 南无明照佛 南无最胜灯佛 南无断疑佛 南无庄严身佛 南无不虚步佛 南无觉悟佛 南无华相佛 南无山主王佛 南无善威仪佛 南无遍见佛 南无无量名佛 南无宝天佛 南无灭过佛 南无持甘露佛 南无人月佛 南无喜见佛 南无庄严佛 南无珠明佛 南无山顶佛 南无到彼岸佛 南无法积佛 南无定义佛 南无施愿佛 南无宝聚佛 南无住义佛 南无满意佛 南无上赞佛 南无慈德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梵天佛 南无华明佛 南无身差别佛 南无法明佛 南无尽见佛
二百佛竟
南无德净佛 南无月面佛 南无宝灯佛 南无宝璫佛 南无上名佛 南无作名佛 南无无量音佛 南无违蓝佛 南无师子身佛 南无明意佛 南无无能胜佛 南无功德品佛 南无海慧佛 南无得势佛 南无无边行佛 南无开华佛 南无净垢佛 南无见一切义佛 南无勇力佛 南无富足佛 南无福德佛 南无随时佛 南无庆音佛 南无功德敬佛 南无广意佛 南无善寂灭佛 南无财天佛 南无净断疑佛 南无无量持佛 南无妙乐佛 南无不负佛 南无无住佛 南无得叉迦佛 南无众首佛 南无世光佛 南无多德佛 南无弗沙佛 南无无边威德佛 南无义意佛 南无药王佛 南无断恶佛 南无无热佛 南无善调佛 南无名德佛 南无华德佛 南无勇得佛 南无金刚军佛 南无大德佛 南无寂灭意佛 南无无边音佛 南无大威光佛 南无善住佛 南无无所负佛 南无离疑惑佛 南无电相佛 南无恭敬佛 南无威德守佛 南无智日佛 南无上利佛 南无须弥顶佛 南无净心佛 南无治怨贼佛 南无离憍佛 南无应赞佛 南无智次佛 南无那罗达佛 南无常乐佛 南无不少国佛 南无天名佛 南无云德佛 南无甚良佛 南无多功德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庄严顶髻佛 南无乐禅佛 南无无所少佛 南无游戏佛 南无德宝佛 南无应名称佛 南无华身佛 南无大音声佛 南无辩才赞佛 南无金刚珠佛 南无无量寿佛 南无珠庄严佛 南无大王佛 南无德高行佛 南无高名佛 南无百光佛 南无喜悦佛 南无龙步佛 南无意愿佛 南无妙宝佛 南无灭已佛 南无法幢佛 南无调御佛 南无喜自在佛 南无宝髻佛 南无离山佛 南无净天佛
三百佛竟
南无华冠佛 南无净名佛 南无威德寂灭佛 南无爱相佛 南无多天佛 南无须焰摩佛 南无天威佛 南无妙德王佛 南无宝步佛 南无师子分佛 南无最尊胜佛 南无人王佛 南无栴檀云佛 南无绀眼佛 南无宝威德佛 南无德乘佛 南无觉想佛 南无喜庄严佛 南无香济佛 南无胜慧佛 南无离爱佛 南无慈相佛 南无妙香佛 南无坚铠佛 南无威德猛佛 南无珠铠佛 南无仁贤佛 南无善逝月佛 南无梵自在佛 南无师子月佛 南无观察慧佛 南无正生佛 南无高胜佛 南无日观佛 南无宝名佛 南无大精进佛 南无山光佛 南无德聚王佛 南无供养名佛 南无法赞佛 南无施明佛 南无电德佛 南无宝语佛 南无救命佛 南无善戒佛 南无善众佛 南无坚固慧佛 南无破有闇佛 南无善胜佛 南无师子光佛 南无照明佛 南无宝成就佛 南无利慧佛 南无珠月光佛 南无威光佛 南无不破论佛 南无光明王佛 南无珠轮佛 南无金刚慧佛 南无吉手佛 南无善月佛 南无宝焰佛 南无罗睺守佛 南无乐菩提佛 南无等光佛 南无至寂灭佛 南无世最妙佛 南无自在名佛 南无十势力佛 南无喜力王佛 南无德势力佛 南无最胜顶佛 南无大势力佛 南无功德藏佛 南无真行佛 南无上安佛 南无金刚知山佛 南无大光佛 南无妙德藏佛 南无广德佛 南无宝网严身佛 南无福德明佛 南无造铠佛 南无成手佛 南无善华佛 南无集宝佛 南无大海智佛 南无持地德佛 南无义意猛佛 南无善思惟佛 南无德轮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利益佛 南无世月佛 南无美音佛 南无梵相佛 南无众师首佛 南无师子行佛 南无难施佛 南无应供佛
四百佛竟
南无明威德佛 南无大光王佛 南无金刚宝严佛 南无众清净佛 南无无边名佛 南无不虚光佛 南无圣天佛 南无智王佛 南无金刚众佛 南无善障佛 南无建慈佛 南无华国佛 南无法意佛 南无风行佛 南无善思明佛 南无多明佛 南无密众佛 南无光王佛 南无功德守佛 南无利意佛 南无无惧佛 南无坚观佛 南无住法佛 南无珠足佛 南无解脱德佛 南无妙身佛 南无随世语言佛 南无妙智佛 南无普德佛 南无梵财佛 南无实音佛 南无正智佛 南无力得佛 南无师子意佛 南无净华佛 南无喜眼佛 南无华齿佛 南无功德自在幢佛 南无明宝佛 南无希有名佛 南无上戒佛 南无离欲佛 南无自在天佛 南无梵寿佛 南无一切天佛 南无乐智佛 南无可忆念佛 南无珠藏佛 南无德流布佛 南无大天王佛 南无无缚佛 南无坚法佛 南无天德佛 南无梵牟尼佛 南无安详行佛 南无勤精进佛 南无得上味佛 南无无依德佛 南无薝卜华佛 南无出生无上功德佛 南无仙人侍卫佛 南无帝幢佛 南无大爱佛 南无须蔓色佛 南无众妙佛 南无可乐佛 南无势力行佛 南无善定义佛 南无牛王佛 南无妙臂佛 南无大车佛 南无满愿佛 南无德光佛 南无宝音佛 南无光幢佛 南无富贵佛 南无师子力佛 南无净目佛 南无观身佛 南无净意佛 南无知次第佛 南无猛威德佛 南无大光明佛 南无日光曜佛 南无净藏佛 南无分别威佛 南无无损佛 南无密日佛 南无月光佛 南无持明佛 南无善寂行佛 南无不动佛 南无大请佛 南无德法佛 南无严土佛 南无庄严王佛 南无高出佛 南无焰炽佛 南无莲华德佛 南无宝严佛
五百佛竟
南无高大身佛 南无上善佛 南无宝上佛 南无无量光佛 南无海德佛 南无宝印手佛 南无月盖佛 南无多焰佛 南无顺寂灭佛 南无智称佛 南无智觉佛 南无功德光佛 南无声流布佛 南无满月佛 南无名称佛 南无善戒王佛 南无灯王佛 南无电光佛 南无大焰王佛 南无寂诸有佛 南无毘舍佉天佛 南无华藏佛 南无金刚山佛 南无身端严佛 南无净义佛 南无威猛军佛 南无智焰德佛 南无力行佛 南无罗睺天佛 南无智聚佛 南无师子出现佛 南无如王佛 南无圆满清净佛 南无罗睺罗佛 南无大药佛 南无清净贤佛 南无第一义佛 南无德手佛 南无百光明佛 南无流布王佛 南无无量功德佛 南无法藏佛 南无妙意佛 南无德主佛 南无最增上佛 南无慧顶佛 南无胜怨敌佛 南无意行佛 南无梵音佛 南无解脱佛 南无雷音佛 南无通相佛 南无慧隆佛 南无深自在佛 南无大地王佛 南无大牛王佛 南无梨陀目佛 南无希有身佛 南无实相佛 南无最尊天佛 南无不没音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音德佛 南无庄严辞佛 南无勇智佛 南无华积佛 南无华开佛 南无无上医王佛 南无德积佛 南无上形色佛 南无功德月佛 南无月灯佛 南无威德王佛 南无菩提王佛 南无无尽佛 南无菩提眼佛 南无身充满佛 南无慧国佛 南无最上佛 南无清净照佛 南无慧德佛 南无妙音声佛 南无无碍光佛 南无无碍藏佛 南无上施佛 南无大尊佛 南无智势佛 南无大焰佛 南无帝王佛 南无制力佛 南无威德佛 南无月现佛 南无名闻佛 南无端严佛 南无无尘垢佛 南无威仪佛 南无师子军佛 南无天王佛 南无名声佛 南无殊胜佛
六百佛竟
南无大藏佛 南无福德光佛 南无梵闻佛 南无出诸有佛 南无智顶佛 南无上天佛 南无地王佛 南无至解脱佛 南无金髻佛 南无罗睺日佛 南无莫能胜佛 南无牟尼净佛 南无善光佛 南无金齐佛 南无种德天王佛 南无法盖佛 南无勇猛名称佛 南无光明门佛 南无美妙慧佛 南无微意佛 南无诸威德佛 南无师子髻佛 南无解脱相佛 南无慧藏佛 南无娑罗王佛 南无威相佛 南无断流佛 南无无碍赞佛 南无所作已办佛 南无善音佛 南无山王相佛 南无法顶佛 南无无能[日*英]蔽佛 南无善端严佛 南无吉身佛 南无爱语佛 南无师子利佛 南无和楼那佛 南无师子法佛 南无法力佛 南无爱乐佛 南无赞不动佛 南无众明王佛 南无觉悟众生佛 南无妙明佛 南无意住义佛 南无光照佛 南无香德佛 南无令喜佛 南无日成就佛 南无灭恚佛 南无上色佛 南无善步佛 南无大音赞佛 南无净愿佛 南无日天佛 南无乐慧佛 南无摄身佛 南无威德势佛 南无刹利佛 南无众会王佛 南无上金佛 南无解脱髻佛 南无乐法佛 南无住行佛 南无舍憍慢佛 南无智藏佛 南无梵行佛 南无栴檀佛 南无无忧名佛 南无端严身佛 南无相国佛 南无敏持佛 南无无边德佛 南无天光佛 南无慧华佛 南无频头摩佛 南无智富佛 南无大愿光佛 南无宝手佛 南无净根佛 南无具足论佛 南无上论佛 南无不退地佛 南无法自在不虚佛 南无有日佛 南无出泥佛 南无得智佛 南无上吉佛 南无谟罗佛 南无法乐佛 南无求胜佛 南无智慧佛 南无善圣佛 南无网光佛 南无琉璃藏佛 南无善天佛 南无利寂佛 南无教化佛 南无普随顺自在佛
七百佛竟
南无坚固苦行佛 南无众德上明佛 南无宝德佛 南无一切善友佛 南无解脱音佛 南无甘露明佛 南无游戏王佛 南无灭邪曲佛 南无一切主佛 南无薝卜净光佛 南无山王佛 南无寂灭佛 南无德聚佛 南无具众德佛 南无最胜月佛 南无善施佛 南无住本佛 南无功德威聚佛 南无智无等佛 南无甘露音佛 南无善手佛 南无执明炬佛 南无思解脱义佛 南无胜音佛 南无梨陀行佛 南无善义佛 南无无过佛 南无行善佛 南无殊妙身佛 南无妙光佛 南无乐说佛 南无善济佛 南无不可说佛 南无最清净佛 南无乐知佛 南无辩才日佛 南无破他军佛 南无宝月明佛 南无上意佛 南无友安众生佛 南无大见佛 南无无畏音佛 南无水天德佛 南无慧济佛 南无无等意佛 南无不动慧光佛 南无菩提意佛 南无树王佛 南无槃陀音佛 南无福德力佛 南无势德佛 南无圣爱佛 南无势行佛 南无琥珀佛 南无雷音云佛 南无善爱目佛 南无善智佛 南无具足佛 南无华胜佛 南无大音佛 南无法相佛 南无智音佛 南无虚空佛 南无祠音佛 南无慧音差别佛 南无月焰佛 南无圣王佛 南无众意佛 南无辩才轮佛 南无善寂佛 南无不退慧佛 南无日名佛 南无无着慧佛 南无功德集佛 南无华德相佛 南无辩才国佛 南无宝施佛 南无爱月佛 南无集功德蕴佛 南无灭恶趣佛 南无自在王佛 南无无量净佛 南无等定佛 南无不坏佛 南无灭垢佛 南无不失方便佛 南无无娆佛 南无妙面佛 南无智制住佛 南无法师王佛 南无大天佛 南无深意佛 南无无量佛 南无无碍见佛 南无世供养佛 南无普散华佛 南无三世供佛 南无应日藏佛 南无天供养佛 南无上智人佛
八百佛竟
南无真髻佛 南无信甘露佛 南无不着相佛 南无离分别海佛 南无宝肩明佛 南无梨陀步佛 南无随日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明力佛 南无功德聚佛 南无具足德佛 南无端严海佛 南无须弥山佛 南无华施佛 南无无着智佛 南无无边座佛 南无爱智佛 南无槃陀严佛 南无清净住佛 南无生法佛 南无相明佛 南无思惟乐佛 南无乐解脱佛 南无知道理佛 南无多闻海佛 南无持华佛 南无不随世佛 南无喜众佛 南无孔雀音佛 南无不退没佛 南无断有爱垢佛 南无威仪济佛 南无诸天流布佛 南无随师行佛 南无华手佛 南无最上施佛 南无破怨贼佛 南无富多闻佛 南无妙国佛 南无炽盛王佛 南无师子智佛 南无月出佛 南无灭闇佛 南无无动佛 南无次第行佛 南无音声治佛 南无憍昙佛 南无势力佛 南无身心住佛 南无常月佛 南无觉意华佛 南无饶益王佛 南无善威德佛 南无智力德佛 南无善灯佛 南无坚行佛 南无天音佛 南无福德灯佛 南无日面佛 南无不动聚佛 南无戒明佛 南无住戒佛 南无普摄受佛 南无坚出佛 南无安闍那佛 南无增益佛 南无香明佛 南无违蓝明佛 南无念王佛 南无密钵佛 南无无碍相佛 南无至妙道佛 南无信戒佛南无乐实佛 南无明法佛 南无具威德佛 南无大慈佛 南无上慈佛 南无饶益慧佛 南无甘露王佛 南无弥楼明佛 南无圣赞佛 南无广照佛 南无持寿佛 南无见明佛 南无善行报佛 南无善喜佛 南无无灭佛 南无宝明佛 南无具足名称佛 南无乐福德佛 南无功德海佛 南无尽相佛 南无断魔佛 南无尽魔佛 南无过衰道佛 南无不坏意佛 南无水王佛 南无净魔佛 南无众上王佛
九百佛竟
南无爱明佛 南无福灯佛 南无菩提相佛 南无大威力佛 南无善灭佛 南无梵命佛 南无智喜佛 南无神相佛 南无如众王佛 南无种种色相佛 南无爱日佛 南无罗睺月佛 南无无相慧佛 南无药师上佛 南无持势力佛 南无焰慧佛 南无喜明佛 南无好音佛 南无不动天佛 南无妙德难思佛 南无善业佛 南无意无谬佛 南无大施佛 南无名赞佛 南无众相佛 南无解脱月佛 南无世自在佛 南无无上王佛 南无灭痴佛 南无断言论佛 南无梵供养佛 南无无边辩相佛 南无梨陀法佛 南无应供养佛 南无度忧佛 南无乐安佛 南无世意佛 南无爱身佛 南无妙足佛 南无优钵罗佛 南无华璎佛 南无无边辩光佛 南无信圣佛 南无德精进佛 南无真实佛 南无天主佛 南无乐高音佛 南无信净佛 南无婆耆罗陀佛 南无福德意佛 南无不瞬佛 南无顺先古佛 南无聚成佛 南无师子游佛 南无最上业佛 南无信清净佛 南无行明佛 南无龙音佛 南无持轮佛 南无财成佛 南无世爱佛 南无提舍佛 南无无量宝名佛 南无云相佛 南无慧道佛 南无顺法智佛 南无虚空音佛 南无善眼佛 南无无胜天佛 南无珠净佛 南无善财佛 南无灯焰佛 南无宝音声佛 南无人主王佛 南无不思议功德光佛 南无随法行佛 南无无量贤佛 南无宝名闻佛 南无得利佛 南无世华佛 南无高顶佛 南无无边辩才成佛 南无差别知见佛 南无师子牙佛 南无法灯盖佛 南无目犍连佛 南无无忧国佛 南无意思佛 南无法天敬佛 南无断势力佛 南无极势力佛 南无灭贪佛 南无坚音佛 南无善慧佛 南无妙义佛 南无爱净佛 南无惭愧颜佛 南无妙髻佛 南无欲乐佛 南无楼至佛
一千佛竟
此贤劫中。诸佛出世名号如是。若人闻此千佛名字。不畏谬错必得涅槃。诸有智者闻诸佛名字。应当一心勿怀放逸。勤行精进。若失是缘。还堕恶趣受诸苦恼。安住持戒随顺多闻。常乐远离具足深忍。是人则能值遇千佛。若持诵此千佛名者。则灭无量阿僧只劫所集众罪。必当得佛诸三昧神通无碍智慧。及诸法门诸陀罗尼。一切经书种种智慧。随宜说法。皆当从是三昧中求。修习此三昧当行净行。勿生欺诳离于名利。勿怀嫉妒行六和敬。如是行者疾得三昧法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佛与道的感触
红冠圣冕金刚上师
青城派玄鹤道长卢胜彦着《道林妙法音》
在佛,我是“红冠圣冕金刚上师”,在道,我是“玄鹤道长”。
佛与道,前者传自印度,后者是得自中国。佛与道有等次的差别吗?有高等与次等的差别吗?执着的人说,佛是正,道是邪,佛是究竟,道是非究竟,佛是高等,道是次等。
但是,我心灵中有极深极深的震撼,这表面上的形势,仅仅是一般研究者的掠影,是一种执着,是本位主义,竟是是肤浅的见识。印度来的佛,才是正统,中国原有的道是“外道”?这是肤浅的见识!
佛与道,同样是以灵性去体会宇宙的至上意识。其实――
佛――宇宙至上意识的别称。
道――宇宙至上意识的别称。
只因,一个投影在印度,而称为佛,一个投影在中国,而称为道。佛道同样是弥漫而充满在天地之间的“至上意识”。
人们因修持角度的不同,地域不同,名称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境界名称的不同,就起了分别心。
境界的等差,确实是有的,佛、菩萨、金刚、罗汉就有境界的等差。而道也有境界的等差,如金仙、天仙、地仙、鬼仙,也是境界的等差。这要靠每一个人去修持,领悟愈高的,其境界愈高。佛与道都是一种修行,去体会去融入,就愈明白的清清楚楚。
我,当我明白了天性,知道了“宇宙至上意识”,我正在涅盘与寂静的至高心灵中,我知道什么是绝对的,原来佛就是道,道就是佛,若说佛就是庄严,那么道就是神圣,在最高最无上的境界,是绝对的真理,都是“无生无灭,不增不减”的。
佛与道是什么?是一张纸,是一片瓦,是一堆粪,是木头,是一块铁,其实都是,也都不是,根本是无法模仿,也无法抄袭的,去崇拜也找不到它的实质,所以崇拜就是“迷信”,实际上的接触就是“正信”。佛与道不是名词,而是真理的化名,是至上而无上的,有接触与融入者,才能得到安宁和享受。
如何用一句话或者一段文章去解释佛与道,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凡是写出来的,或者说出来的,均无法“中”的,故佛是“不可说”,道是“非常道”。
若去形容佛与道,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将所有文字中的伟大形容词全搬出来了也无法形容,像庄严、浩瀚、无上、神妙、入微、和谐、寂来、崇高、至上、深邃、纯净、平和。。。。。。等等,虽然只是一方面的象征,但已经令人神驰而向往之。
由于我得到融入的印证,所以我深深的明白佛,也深深是明白道,当我融入时,我就体会到,更能肯定,一切有形有相,全是无形无相的演化,佛与道不是两样,也不是重叠而生,而竟然是一个原点,老天爷!竟然是一个原点。
我变成对佛没有概念,对道也没有概念,所有修行的技巧,并不属于佛,也并不属于道,那些佛法入道法,全是靠有天才的人去创造的,天才的人创造出来,叫众生去体会的。
每一位实修的人,去学习佛法及道法,于是有了技巧的分别,但真正的灵性,要去体会,去融入,这才是活的。我说,佛法及道法均是死的,融入的体会才是活的,是一种“变神”,是一种“自在的超越”,这样才能明心见性与自主生死。我知道,我已均舍弃了一切的佛法与道法,我不必再接受技巧及修法的材料,就算是铜墙铁壁均无法拘束住我,传统的佛教道教一些仪规形式均无法束缚我了。我与宇宙至上意识打成一片,永远的相处一起,成了一个永恒的形式,一个成了佛的人,一个成了道的人,成佛就是得道,什么都无法束缚住。
佛是自由自在。
道是无所不在。
佛即是道,道即是佛。
开始学佛法及学道法,必须是有技巧的,这是修法的仪轨,但必须从仪轨之中去吸取灵性与神韵,这就是技巧是死的,体会变化是活的。修法的人,苦修技巧,苦练技巧,到最后会发觉这当中有生命力,有宇宙意识的力量,将自己的生命力完全与至上意识力合一,就是真正的佛与真正的道。
最可怜的是一些学佛者,抱住佛就是佛,道就是道,抱住佛法一堆死东西,用不成熟及低劣的祈求,去求佛欲成佛,那是非常贫乏的小心灵,呈现的是不成熟的执着及庸欲的技巧,墨守成规,与人学样,那样的人,怎可能成佛证道。
成佛的技巧(佛法),证道的技巧(道法),都是有宇宙至上意识在其中,领悟出来的,须要心灵的深入,须有特异的体会,有特殊的气质,不单单是死的“佛法”与“道法”
我“红冠圣冕金刚上师“”玄鹤道长“经历了很多辛劳和痛苦,我经常在死亡的边缘挣扎,我终于明白,学佛学道,从佛法与道法的死东西中,寻觅出特殊的至上意识,用灵性去配合灵性,这样子的合一与融合就是最重要的证悟妙法。
崇佛贬道,那是绝对的错误。崇道贬佛,那也是绝对的错误。
因为这些可怜的人,简直太荒谬了,他们想把宇宙至上意识,用刀子来瓜子来瓜分,从宇宙至上意识之中,删除某一部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种亵渎,是一种错的虔诚。那不是一般人所能领悟,也不是观察力能达到的。
成佛就是证道。
证道就是成佛。
全靠融入及变神去合一。
佛法是庄严的,道法是神圣的,一印度一中国,佛法与道法,大同而小异,只是技巧的小差异而已,真正到了最高点,佛道全是宇宙至上意识的投影,是分光分色,到了圆圆果海,原来得证的是佛,也是道,无二差别啊!
红冠圣冕金刚上师
青城派玄鹤道长卢胜彦着《道林妙法音》
在佛,我是“红冠圣冕金刚上师”,在道,我是“玄鹤道长”。
佛与道,前者传自印度,后者是得自中国。佛与道有等次的差别吗?有高等与次等的差别吗?执着的人说,佛是正,道是邪,佛是究竟,道是非究竟,佛是高等,道是次等。
但是,我心灵中有极深极深的震撼,这表面上的形势,仅仅是一般研究者的掠影,是一种执着,是本位主义,竟是是肤浅的见识。印度来的佛,才是正统,中国原有的道是“外道”?这是肤浅的见识!
佛与道,同样是以灵性去体会宇宙的至上意识。其实――
佛――宇宙至上意识的别称。
道――宇宙至上意识的别称。
只因,一个投影在印度,而称为佛,一个投影在中国,而称为道。佛道同样是弥漫而充满在天地之间的“至上意识”。
人们因修持角度的不同,地域不同,名称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境界名称的不同,就起了分别心。
境界的等差,确实是有的,佛、菩萨、金刚、罗汉就有境界的等差。而道也有境界的等差,如金仙、天仙、地仙、鬼仙,也是境界的等差。这要靠每一个人去修持,领悟愈高的,其境界愈高。佛与道都是一种修行,去体会去融入,就愈明白的清清楚楚。
我,当我明白了天性,知道了“宇宙至上意识”,我正在涅盘与寂静的至高心灵中,我知道什么是绝对的,原来佛就是道,道就是佛,若说佛就是庄严,那么道就是神圣,在最高最无上的境界,是绝对的真理,都是“无生无灭,不增不减”的。
佛与道是什么?是一张纸,是一片瓦,是一堆粪,是木头,是一块铁,其实都是,也都不是,根本是无法模仿,也无法抄袭的,去崇拜也找不到它的实质,所以崇拜就是“迷信”,实际上的接触就是“正信”。佛与道不是名词,而是真理的化名,是至上而无上的,有接触与融入者,才能得到安宁和享受。
如何用一句话或者一段文章去解释佛与道,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凡是写出来的,或者说出来的,均无法“中”的,故佛是“不可说”,道是“非常道”。
若去形容佛与道,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将所有文字中的伟大形容词全搬出来了也无法形容,像庄严、浩瀚、无上、神妙、入微、和谐、寂来、崇高、至上、深邃、纯净、平和。。。。。。等等,虽然只是一方面的象征,但已经令人神驰而向往之。
由于我得到融入的印证,所以我深深的明白佛,也深深是明白道,当我融入时,我就体会到,更能肯定,一切有形有相,全是无形无相的演化,佛与道不是两样,也不是重叠而生,而竟然是一个原点,老天爷!竟然是一个原点。
我变成对佛没有概念,对道也没有概念,所有修行的技巧,并不属于佛,也并不属于道,那些佛法入道法,全是靠有天才的人去创造的,天才的人创造出来,叫众生去体会的。
每一位实修的人,去学习佛法及道法,于是有了技巧的分别,但真正的灵性,要去体会,去融入,这才是活的。我说,佛法及道法均是死的,融入的体会才是活的,是一种“变神”,是一种“自在的超越”,这样才能明心见性与自主生死。我知道,我已均舍弃了一切的佛法与道法,我不必再接受技巧及修法的材料,就算是铜墙铁壁均无法拘束住我,传统的佛教道教一些仪规形式均无法束缚我了。我与宇宙至上意识打成一片,永远的相处一起,成了一个永恒的形式,一个成了佛的人,一个成了道的人,成佛就是得道,什么都无法束缚住。
佛是自由自在。
道是无所不在。
佛即是道,道即是佛。
开始学佛法及学道法,必须是有技巧的,这是修法的仪轨,但必须从仪轨之中去吸取灵性与神韵,这就是技巧是死的,体会变化是活的。修法的人,苦修技巧,苦练技巧,到最后会发觉这当中有生命力,有宇宙意识的力量,将自己的生命力完全与至上意识力合一,就是真正的佛与真正的道。
最可怜的是一些学佛者,抱住佛就是佛,道就是道,抱住佛法一堆死东西,用不成熟及低劣的祈求,去求佛欲成佛,那是非常贫乏的小心灵,呈现的是不成熟的执着及庸欲的技巧,墨守成规,与人学样,那样的人,怎可能成佛证道。
成佛的技巧(佛法),证道的技巧(道法),都是有宇宙至上意识在其中,领悟出来的,须要心灵的深入,须有特异的体会,有特殊的气质,不单单是死的“佛法”与“道法”
我“红冠圣冕金刚上师“”玄鹤道长“经历了很多辛劳和痛苦,我经常在死亡的边缘挣扎,我终于明白,学佛学道,从佛法与道法的死东西中,寻觅出特殊的至上意识,用灵性去配合灵性,这样子的合一与融合就是最重要的证悟妙法。
崇佛贬道,那是绝对的错误。崇道贬佛,那也是绝对的错误。
因为这些可怜的人,简直太荒谬了,他们想把宇宙至上意识,用刀子来瓜子来瓜分,从宇宙至上意识之中,删除某一部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种亵渎,是一种错的虔诚。那不是一般人所能领悟,也不是观察力能达到的。
成佛就是证道。
证道就是成佛。
全靠融入及变神去合一。
佛法是庄严的,道法是神圣的,一印度一中国,佛法与道法,大同而小异,只是技巧的小差异而已,真正到了最高点,佛道全是宇宙至上意识的投影,是分光分色,到了圆圆果海,原来得证的是佛,也是道,无二差别啊!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真佛密语──瑜伽、密、道的内修
据我所知,不管是印度的教派,或者是西藏的密宗,跟中国的道家,在内修方面都是异曲同工,都是差不多的。
印度的瑜伽教派里面,有 KUNDALINI。KUNDALINI就是神火。就是说,神火藏在海底轮,只要把神火唤醒过来,经过脊椎骨这一条气脉,通过七个神经丛,到了顶轮,到了梵天(轮)的时候,就可以入宇宙的光海。印度瑜伽的内修就是要唤醒 KUNDALINI ,也就是唤醒神火。
在西藏,神火就变成了拙火,也就是金刚亥母拙火定,这就是,你在修定当中,把丹田的火唤醒,丹田的火就变成红菩提;在你身上千叶莲花的就是白菩提,就叫做菩提心月液。白菩提下降到心轮,红菩提也上升到心轮,在心轮结合在一起,然后,又通过脉轮开中脉,一直到顶(轮),出梵天(轮),进入毘卢性海。这就是西藏密宗先修气,再运用气来运明点,再开中脉,这就是气、脉、点的内修。气的形成跟开中脉都是要由拙火;这是西藏密宗的修行。
中国道家的修行,跟这两样也是很类似的,先通任、督两脉,再开中脉。因为任脉两脉一通的话,就可以行小周天,再行大周天,其中的功用,就是把精化为气,把气再化为神,神从中脉出窍,就是出阳神,最后的究竟,就是炼神返虚。(中脉就是冲脉)
大家想一想,道家的炼神返虚,瑜伽的KUNDALINI,还有西藏密宗的拙火定,就好像是同样的东西,所以,修行,不管在西藏、在印度、在中国的道家,它们的内修,你把它融会贯通,你就可以明白,其中一定有它的真理在里面。
为什么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中国的道家,修行都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在修丹田大温养法,其实,就是在练气。中国道家的任督二脉,还有开中脉,跟西藏密宗的左、右脉跟中脉,岂不是就一样吗?印度瑜伽里面的海底轮的神火,它的上升通过七轮(七个神经丛),也是同样的道理。
假如,在道教,修到能够出阳神、炼神返虚;跟佛教汇归毘卢性海、进入涅盘;跟印度瑜伽的进入宇宙的大海,都是一样的得到真道的大法。假如,你研究了,而且,融会贯通了,你就可以相辅相成而成办大道。
嗡嘛呢呗咪吽。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八日
莲生活佛开示于真佛密苑
据我所知,不管是印度的教派,或者是西藏的密宗,跟中国的道家,在内修方面都是异曲同工,都是差不多的。
印度的瑜伽教派里面,有 KUNDALINI。KUNDALINI就是神火。就是说,神火藏在海底轮,只要把神火唤醒过来,经过脊椎骨这一条气脉,通过七个神经丛,到了顶轮,到了梵天(轮)的时候,就可以入宇宙的光海。印度瑜伽的内修就是要唤醒 KUNDALINI ,也就是唤醒神火。
在西藏,神火就变成了拙火,也就是金刚亥母拙火定,这就是,你在修定当中,把丹田的火唤醒,丹田的火就变成红菩提;在你身上千叶莲花的就是白菩提,就叫做菩提心月液。白菩提下降到心轮,红菩提也上升到心轮,在心轮结合在一起,然后,又通过脉轮开中脉,一直到顶(轮),出梵天(轮),进入毘卢性海。这就是西藏密宗先修气,再运用气来运明点,再开中脉,这就是气、脉、点的内修。气的形成跟开中脉都是要由拙火;这是西藏密宗的修行。
中国道家的修行,跟这两样也是很类似的,先通任、督两脉,再开中脉。因为任脉两脉一通的话,就可以行小周天,再行大周天,其中的功用,就是把精化为气,把气再化为神,神从中脉出窍,就是出阳神,最后的究竟,就是炼神返虚。(中脉就是冲脉)
大家想一想,道家的炼神返虚,瑜伽的KUNDALINI,还有西藏密宗的拙火定,就好像是同样的东西,所以,修行,不管在西藏、在印度、在中国的道家,它们的内修,你把它融会贯通,你就可以明白,其中一定有它的真理在里面。
为什么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中国的道家,修行都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在修丹田大温养法,其实,就是在练气。中国道家的任督二脉,还有开中脉,跟西藏密宗的左、右脉跟中脉,岂不是就一样吗?印度瑜伽里面的海底轮的神火,它的上升通过七轮(七个神经丛),也是同样的道理。
假如,在道教,修到能够出阳神、炼神返虚;跟佛教汇归毘卢性海、进入涅盘;跟印度瑜伽的进入宇宙的大海,都是一样的得到真道的大法。假如,你研究了,而且,融会贯通了,你就可以相辅相成而成办大道。
嗡嘛呢呗咪吽。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八日
莲生活佛开示于真佛密苑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大温养的真谛
莲生活佛著作 > 卢胜彦文集 > 22_启灵学
大温养的功夫是筑基术的功夫之一,是一切道功的基础,其作用就是灵力的回转,也即是灵力的轮回,由于这种轮回,产生了温度,由于温度的上升,形成一股无形的罡气,这股真气,即是道家丹田功夫,丹鼎术的大温养,一般练灵修的人,到了腹部有温气,下半身阴冷之气扫除,这是大好的信息,敝人在这方面,可以提供最初步的温养法,此法人人可学可得,益处甚大,强健体魄,乃成佛成仙之基础也。
第一回,坐下宜采双盘、单盘或如意坐,以下身牢固不动为佳,双手插在腰际,练习此法的人,亦必须有恒心,不拘束任何教派,不必请灵,但亦要叩齿三十六通求精神的集中,眼睛半开合,此法不用观想,全是外道功夫,先要舌抵上颚,吞下天津玉露〔俗称甘露水〕,也就是自身的唾汁,做一下深呼吸。吸入之气不走肺部,而是由食道入胃入丹田。
第二回,吸入气后,不必急着呼出气,先闭住呼吸,于是身子左右摇动,所谓身子摇动,是上身之摇动也,以手插腰际之间,至上半身的左右摇幌,幌的速度不宜过快,最重要的是,下半身稳若盘石不动分毫,祇是上半身摇摆而已,且忌前后摇摆,而是左右摇摆,时间是在一口气之间,此时面红耳赤,温度上升,再徐徐将气呼出,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三回,这种功夫可以说太简单了,但因为简单,人们也就忽视其作为的伟大,做完第一回和第二回,第三回又回复原来的动作,上半身的摇幌,是瑜珈术的采取肾水法,也就是固本方法之一也,功夫日久,功力愈深,丹田温热,炉火中烧矣!这虽是天下最简单的小术,却是万人不知的玄妙秘方,此术的公开,乃点破世俗之迷津,盖固本祇有一法,即是抱元守一,提气上升也。
这固本的道理,如同手摇的抽水机〔邦浦〕的原理是一样的,利用空气的压缩,使地下井水沿着管道而上升,而我们的身子如〔邦浦〕,血液和肾水是地下水,呼吸成了气压,身子的上身摇动,如同我们摇〔邦浦〕一样,于是肾水提了起来,原本松冷的下半身,因一次一次的提炼,而上升矣!而发热矣!这就是大温养的真谛,道家三宝,精气神能固守,而大温养就是精血的固守。
大凡众人能修到固守精血,即是人间不老仙,长生不老能得证,当然啦!灵仙宗之修行者,长生不老非目的,而祇是成佛的附属品而已,「大温养」是精血的固守,亦是「气」的初成,丹鼎派道家修行法,以这大温养为初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呢!此亦是筑基功夫之一。
按道理说,这道家功夫,本是佛家禅宗破阴魔的方法之一,佛家的念识若配合道功,我相信更能发扬光大,可惜!佛家执空太偏,不能内外兼修,守慧而失去命,守命者又失去慧,慧命不能双修,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如今虽出现许多大德智者,另辟途径,但,执著者总以为自己才是正宗,不肯修浅易外功法,到最后,一事无成,岂不枉费多年苦心,出家人若修我这简易大温养法,久久持之,必然精神饱满,不走泄元精,英华内藏,礼佛诵经,修静禅功,必然事倍功半,如此又如何会影响如如不动之佛心呢!
大温养的呼吸法,最先是深呼吸,但,到了最后不是深呼吸,而是自然呼吸,从有形至无形也,到了坐断血河,闭了生死之路,才算是基础已定,此时之灵气祇有增加,而从不减少,一日一日以真灵之气焙火,自可结丹,此丹乃先天舍利子,闭断血河之神气结晶。
启灵的人修大温养,那更容易,坐蒲团上的动作虽一样,但身子的摇动可由灵来操作,尤其灵力从下而上运动,全身会自然的微妙震荡,此更有助于气血的冲击也,再说身子的动作自然,手亦可补助身子,成了朝天一柱香之姿势也。
目前佛教界有一老法师,到舍下求得此法,归佛寺终日日用功,已深得其中诀窍,他说,目前一切的骨酸老毛病,不但全消除,脸色不再阴暗,下半身的阴冷现象完全扫除,气血活畅,走起路亦可健步如飞,午觉沉睡的习惯不必再有,能支持一天精神抖擞,他发觉这么简单的方法,为什么人人不知?人人不修?
三山九侯先生曰:「道法一点诀,神秘本无多,拨开生死路,祇须小神功。」这是一句真实语,若体会,也得点点头赞同。
莲生活佛著作 > 卢胜彦文集 > 22_启灵学
大温养的功夫是筑基术的功夫之一,是一切道功的基础,其作用就是灵力的回转,也即是灵力的轮回,由于这种轮回,产生了温度,由于温度的上升,形成一股无形的罡气,这股真气,即是道家丹田功夫,丹鼎术的大温养,一般练灵修的人,到了腹部有温气,下半身阴冷之气扫除,这是大好的信息,敝人在这方面,可以提供最初步的温养法,此法人人可学可得,益处甚大,强健体魄,乃成佛成仙之基础也。
第一回,坐下宜采双盘、单盘或如意坐,以下身牢固不动为佳,双手插在腰际,练习此法的人,亦必须有恒心,不拘束任何教派,不必请灵,但亦要叩齿三十六通求精神的集中,眼睛半开合,此法不用观想,全是外道功夫,先要舌抵上颚,吞下天津玉露〔俗称甘露水〕,也就是自身的唾汁,做一下深呼吸。吸入之气不走肺部,而是由食道入胃入丹田。
第二回,吸入气后,不必急着呼出气,先闭住呼吸,于是身子左右摇动,所谓身子摇动,是上身之摇动也,以手插腰际之间,至上半身的左右摇幌,幌的速度不宜过快,最重要的是,下半身稳若盘石不动分毫,祇是上半身摇摆而已,且忌前后摇摆,而是左右摇摆,时间是在一口气之间,此时面红耳赤,温度上升,再徐徐将气呼出,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三回,这种功夫可以说太简单了,但因为简单,人们也就忽视其作为的伟大,做完第一回和第二回,第三回又回复原来的动作,上半身的摇幌,是瑜珈术的采取肾水法,也就是固本方法之一也,功夫日久,功力愈深,丹田温热,炉火中烧矣!这虽是天下最简单的小术,却是万人不知的玄妙秘方,此术的公开,乃点破世俗之迷津,盖固本祇有一法,即是抱元守一,提气上升也。
这固本的道理,如同手摇的抽水机〔邦浦〕的原理是一样的,利用空气的压缩,使地下井水沿着管道而上升,而我们的身子如〔邦浦〕,血液和肾水是地下水,呼吸成了气压,身子的上身摇动,如同我们摇〔邦浦〕一样,于是肾水提了起来,原本松冷的下半身,因一次一次的提炼,而上升矣!而发热矣!这就是大温养的真谛,道家三宝,精气神能固守,而大温养就是精血的固守。
大凡众人能修到固守精血,即是人间不老仙,长生不老能得证,当然啦!灵仙宗之修行者,长生不老非目的,而祇是成佛的附属品而已,「大温养」是精血的固守,亦是「气」的初成,丹鼎派道家修行法,以这大温养为初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呢!此亦是筑基功夫之一。
按道理说,这道家功夫,本是佛家禅宗破阴魔的方法之一,佛家的念识若配合道功,我相信更能发扬光大,可惜!佛家执空太偏,不能内外兼修,守慧而失去命,守命者又失去慧,慧命不能双修,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如今虽出现许多大德智者,另辟途径,但,执著者总以为自己才是正宗,不肯修浅易外功法,到最后,一事无成,岂不枉费多年苦心,出家人若修我这简易大温养法,久久持之,必然精神饱满,不走泄元精,英华内藏,礼佛诵经,修静禅功,必然事倍功半,如此又如何会影响如如不动之佛心呢!
大温养的呼吸法,最先是深呼吸,但,到了最后不是深呼吸,而是自然呼吸,从有形至无形也,到了坐断血河,闭了生死之路,才算是基础已定,此时之灵气祇有增加,而从不减少,一日一日以真灵之气焙火,自可结丹,此丹乃先天舍利子,闭断血河之神气结晶。
启灵的人修大温养,那更容易,坐蒲团上的动作虽一样,但身子的摇动可由灵来操作,尤其灵力从下而上运动,全身会自然的微妙震荡,此更有助于气血的冲击也,再说身子的动作自然,手亦可补助身子,成了朝天一柱香之姿势也。
目前佛教界有一老法师,到舍下求得此法,归佛寺终日日用功,已深得其中诀窍,他说,目前一切的骨酸老毛病,不但全消除,脸色不再阴暗,下半身的阴冷现象完全扫除,气血活畅,走起路亦可健步如飞,午觉沉睡的习惯不必再有,能支持一天精神抖擞,他发觉这么简单的方法,为什么人人不知?人人不修?
三山九侯先生曰:「道法一点诀,神秘本无多,拨开生死路,祇须小神功。」这是一句真实语,若体会,也得点点头赞同。
回复: 佛道心詮 拱衡寶庫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 懿旨 凡例 南海古佛 序 濟公活佛 序 天然祖師 禮讚 南天文衡聖帝 序 第一章 宗脈 第二章 道家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观世音之由来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在摩揭陀国,京都王舍城的郊外,向六万二千大比丘、菩萨讲述《悲华经‧大施品授记品》,经中提及观世音菩萨的宿世因果:
昔时在「善持」劫世里,有一个佛世界名叫「删提岚」,当时有位转轮圣王:无诤念王,就是阿弥陀佛的过去生。无诤念王有十个儿子,大太子之名:不眴,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过去生。那时的佛名号即是《宝藏佛》,无诤念王和他的太子们都供养《宝藏佛》。
有一次,无诤念王和太子们一起供养《宝藏佛》,每个供养者都各自发愿,有的追求大富,有的要做天神,有的要求圣者,而无诤念王则祈愿自己仍再是转轮圣王,这些都是人天福报,并没有想到发大菩提心。
那时,朝中有一个大臣叫海宝,他是一个有
见识的高人,常劝人要皈依佛,发菩提心。有一天,海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见到十方诸佛都持莲华给海宝,还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瑞相出现。同时他也看到无诤念王,人形猪面,身上沾满血迹,往四面八方奔窜,开始吃食各种虫类,等到吃饱后,竟有无数众生来争食无诤念王的身体,就这样,死了再投生,依然是人形猪面,被众生吃掉,再投生,再死亡。十个太子也和父亲一样,吃食众生并被众生吃掉,生复死,死复生。
海宝看得很害怕,从梦中惊醒,赶快告诉无诤念王和太子们,并向《宝藏佛》请教。《宝藏佛》向海宝宣说轮回转生的种种苦楚。因此,海宝便劝告无诤念王和太子们,要发菩提心,不要只求人天福报而已。他们都听从海宝的劝告发大菩提心。此时,转轮圣王被佛授记当来作佛,佛号:《无量寿》,或称《阿弥陀》。
大太子不眴看到世间众生不断造罪苦恼,又无法离苦,便向佛发大志愿:「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称念我的名字,被我天耳听到,天眼看到,若我无法免除他的苦恼,那么我就永不成佛!」
不眴的发愿,深得《宝藏佛》的赞许,便说:「善男子!你观众生之苦,生大悲心,立誓要断众生烦恼,从今起你要称为《观世音》。」
《宝藏佛》预知观音的未来成就,说他未来即将成佛,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佛土名叫:「一切珍宝所成就的世界」。
当时的二太子叫「尼摩」,也发愿求取佛土,等到观世音涅槃后再成佛。《宝藏佛》便告诉二王子「尼摩」:「你会在未来世中继观世音成佛,佛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于你发愿求取大世界的佛土,因此你的名字应该叫大势至。」
称名《观世音》之因缘 &
依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无尽意菩萨问佛:「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陀答覆:「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在摩揭陀国,京都王舍城的郊外,向六万二千大比丘、菩萨讲述《悲华经‧大施品授记品》,经中提及观世音菩萨的宿世因果:
昔时在「善持」劫世里,有一个佛世界名叫「删提岚」,当时有位转轮圣王:无诤念王,就是阿弥陀佛的过去生。无诤念王有十个儿子,大太子之名:不眴,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过去生。那时的佛名号即是《宝藏佛》,无诤念王和他的太子们都供养《宝藏佛》。
有一次,无诤念王和太子们一起供养《宝藏佛》,每个供养者都各自发愿,有的追求大富,有的要做天神,有的要求圣者,而无诤念王则祈愿自己仍再是转轮圣王,这些都是人天福报,并没有想到发大菩提心。
那时,朝中有一个大臣叫海宝,他是一个有
见识的高人,常劝人要皈依佛,发菩提心。有一天,海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见到十方诸佛都持莲华给海宝,还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瑞相出现。同时他也看到无诤念王,人形猪面,身上沾满血迹,往四面八方奔窜,开始吃食各种虫类,等到吃饱后,竟有无数众生来争食无诤念王的身体,就这样,死了再投生,依然是人形猪面,被众生吃掉,再投生,再死亡。十个太子也和父亲一样,吃食众生并被众生吃掉,生复死,死复生。
海宝看得很害怕,从梦中惊醒,赶快告诉无诤念王和太子们,并向《宝藏佛》请教。《宝藏佛》向海宝宣说轮回转生的种种苦楚。因此,海宝便劝告无诤念王和太子们,要发菩提心,不要只求人天福报而已。他们都听从海宝的劝告发大菩提心。此时,转轮圣王被佛授记当来作佛,佛号:《无量寿》,或称《阿弥陀》。
大太子不眴看到世间众生不断造罪苦恼,又无法离苦,便向佛发大志愿:「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称念我的名字,被我天耳听到,天眼看到,若我无法免除他的苦恼,那么我就永不成佛!」
不眴的发愿,深得《宝藏佛》的赞许,便说:「善男子!你观众生之苦,生大悲心,立誓要断众生烦恼,从今起你要称为《观世音》。」
《宝藏佛》预知观音的未来成就,说他未来即将成佛,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佛土名叫:「一切珍宝所成就的世界」。
当时的二太子叫「尼摩」,也发愿求取佛土,等到观世音涅槃后再成佛。《宝藏佛》便告诉二王子「尼摩」:「你会在未来世中继观世音成佛,佛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于你发愿求取大世界的佛土,因此你的名字应该叫大势至。」
称名《观世音》之因缘 &
依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无尽意菩萨问佛:「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陀答覆:「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广州小密坛 :: 您的第一个分类 :: 道法,唯识宗密法和真佛密法 :: 传统道教及道教法会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