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密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唐高宗与玄奘法师-赵文润

向下

唐高宗与玄奘法师-赵文润 Empty 唐高宗与玄奘法师-赵文润

帖子 由 Admin 周三 四月 15, 2020 2:36 pm

唐高宗与玄奘法师
赵文润
唐高宗李治是一代文化巨匠。他尊儒崇道信佛,兼容三教,促进盛唐文化的发展[1]。他崇信并保护佛学。从他与玄奘法师的新密关系上,可以看出他对发展唐代佛教文化的贡献。
一 太子李治关照玄奘法师入住慈恩寺
唐高宗李治自幼熟读经史,“宽仁孝友”[2],显着特征是“仁孝”[3]。即位后,他便以儒家经典治理天下。永徽四年(653)三月,高宗“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4]。高宗继承祖、父传统,尊崇道教始祖老子李聃为李皇家族的祖先。乾封元年(666),高宗下诏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仪凤三年(678),又下诏以《道德经》为上经,道士隶属宗正寺,使道教成为唐朝的李皇家族宗教[5]。
高宗特别信佛。佛教诞生于古印度,自西汉末传入我国内地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己相继出现洛阳白马寺、扶风法门寺、嵩山少林寺等寺院。到隋唐之际,佛教便进入全盛期,开始中国化,并产生各宗派。隋文帝、炀帝皆崇佛,广建佛寺、佛塔,使随朝佛教经典迅速增多,“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6]。唐朝21位皇帝除后期武宗外,都不同程度地崇佛。高祖支持修建佛寺,把京城一座宅第赠给僧人昙崇,并赐名清禅寺。太宗曾将一部分佛经赠给五品以上的京官和诸州刺史。贞观十九年(645)春正月,玄奘法师从天竺(古印度)取经回到长安。时太宗在洛阳筹划征高丽的战争。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龄遣宫迎接玄奘。当玄奘进入长安城里,朱雀门街,大道两旁,数十万僧尼、官吏、百姓迎候,“人物喧拥,取进不前”[7]。遵照太宗的旨意,房玄龄将玄奘安置在修德坊内弘福寺(今西安南郊木塔寺)。弘福寺是太宗为母太穆皇后窦氏所修建。二月,玄奘赴洛阳拜见太宗。太宗盛情接待,并劝玄奘还俗当官。玄奘不肯,太宗便命他撰写途经西域的见闻。玄奘从洛阳返回长安后,在弘福寺开始翻译佛经。贞观二十年(646)七月,玄奘将所译佛经五部及由他口授,经辩机记录、整理,又经他审订的《大唐西域记》,奉表上奏,唐太宗看后亲笔答复。玄奘大喜过望,又奉上《重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请太宗为其新译佛经写序[8]。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接到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9]。太子李治读完父皇《大唐三藏圣教序》以后,兴奋异常。于是才华横溢的他,援笔立就,写成一篇同样传世的名篇《述三藏圣教序记》。他说“夫显扬正教,非留无以广其评议;崇闸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赞扬既有智慧又很贤德的玄奘法师,“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宇。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和焰,皎幽暗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10]。
在以上佛教活动日益兴盛的氛围内,皇太子李治很自然地把崇信佛教与思念慈母结合起来,同年末在晋昌坊为己故文德皇后长孙氏建造的慈恩寺落成。度僧300人,住在慈恩寺内63座院落。太子李治命令玄奘法师为该寺上座继续翻译佛经。玄奘一番推辞之后,感谢皇太子的关照。在玄奘法师从弘福寺移居慈恩寺的当天,朝廷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唐太宗和皇太子李治、后妃等在安福门(长安皇城西墙北门)城楼上,执香炉临送,观礼者达数万人[11]。
二 唐高宗批准玄奘建造大雁塔
从贞观二十二年(648)末,玄奘法师入住大慈恩寺以后,优美、宽畅的环境,促使他更加聚精会神地翻译佛经。经翻经院里,50名高僧当助手,弟子窥基、普光等协同译经。据统计,玄奘法师从西域带回来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1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密(即法藏)部经、律、论42部;说一切有部(即萨婆多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明论13部以及如来佛祖肉舍利150粒;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3.3尺,等等。以上佛经共657部,这和法师自己所说“玄奘今从西域带回佛经600余部”[12]是一致的。和唐高宗在(述三藏圣教序记)中所说“凡六百五十七部”完全相同。
玄奘法师熟悉佛教经典,精通梵评文等多种古文字,又很敬业很专心,因此译经的速度较快,质量甚高。在弘福寺时,己译出《菩萨藏经》、《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16卷、《瑜伽师地论》100卷等佛经,并批撰成《大唐西域记》。入住慈恩寺后,又译出小乘、大乘佛教经卷许多部。由于在慈恩寺内堆放的译着越来越多,从古印度带回来的原经典及宝物,也都有一个保存、防潮防火的安全问题。这使一向心情平静的玄奘,开始焦虑不安起来。于是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奏请朝廷在慈恩寺内造塔,用以安放佛经、佛像及舍利等宝物。唐高宗迅速批准了玄奘法师的计划,并“敕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师,足得成办”[13]。据说,开工奠基那天,玄奘带头劳动,搬砖运石,他亲自设计,仿印度塔形式,亦借鉴西域塔形状,很快一座高五层、180尺的宝塔建成,这就是着名的大雁塔。但由于结构砖表土心,不够坚固,时间一长砖缝又杂草丛生,塔身开始崩坏。长安年间(701~703),则天女皇自神都洛阳返回长安时,看到如此情形,下令王公贵族施钱重建,磨砖对缝,结构坚固,高至10层(后年久失修只剩下7层)。
大雁塔的建成,不仅妥善地保护了佛经等文物,而且为长安城增添一道重要景观。迄今,大雁塔己成为西安市的市标,闻名全世界。这是玄奘法师的一大功劳,也是唐高宗促进佛教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
三 唐高宗安排玄奘去玉华寺译经
永徽三年(652),长安大雁塔建成后,玄奘法师有了藏经之所。他住在大慈恩寺内继续译经。这时玄奘的声名己远播海外。四年(653),日本遣高僧道照入唐,从玄奘法师学习佛经[14]。五年(654),高宗为了加快玄奘的译经速度,特旨度沙弥窥基为大僧,住在慈恩寺内协助玄奘译经[15]。就在这个时期,玄奘创立了法相宗,窥基亦成为法相宗的创始人之一。显庆元年(656),玄奘请求高宗派人润色经书,高宗命于志宁、来济、许敬宗、薛元超、李义俯、杜正伦等为译经润文使,并亲自撰写《慈恩寺碑文》。这年四月,玄奘法师列队迎接《慈恩寺碑文》,前面用天竺法仪幢幡等开道,队伍长达30里[16]。高宗登上安福门(唐长安皇城西墙北门)城楼观看。不久,高宗又命雕塑家吴智敏为玄奘等高僧塑像。五月,玄奘法师患病,高宗命御医蒋孝璋、上官琮去给法师治病[17]。可见,高宗对玄奘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显庆二年(657),玄奘随高宗去洛阳。这一年高宗以洛阳宫为东都。这里距玄奘的故乡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陈河村很近,经高宗恩准,玄奘回故乡改葬父母,附近民众闻声而至者万余人。事毕,玄奘曾请求入嵩山少林寺译经,高宗不准[18]。显庆三年(658)二月,玄奘随高宗返回长安,时年高宗31岁,玄奘59岁,君臣二人关系密切,可谓忘年之交。
回到京师长安,高宗时刻挂念玄奘。大雁塔斯社虽好,雄伟壮丽,但给慈恩寺周围环境带来车鸣马嘶、人声鼎沸;再说这里夏日天气炎势。慈恩寺己适宜玄奘译经了。七月,西明寺(位于唐长安城延康坊西南隅)建成,高宗便让玄奘法师徙居西明寺[19]。在西明寺,玄奘译毕《大毗婆沙论》,又译出《成唯识论》10卷等佛经。这时高宗发现西明寺并不是译经的理想场所。于是他把目光关注到关中北部宜君县的玉华宫。
玉华宫的前身是仁智宫。史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五月,在宜州宜君县造仁智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七月,在宜君县凤凰谷将仁智宫扩建为玉华宫。总设计师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大师阎立德。正门为南风口,殿名玉华殿,皇太子李治所居。“正殿瓦覆,余皆葺之以茅,意在清凉,务从俭约。”盖茅草房,意在清凉是真,“务从俭约”没有办到。实际上营造玉华宫耗资巨大,太宗爱妃徐充容上表劝谏,说“玉华复兴,因山借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20]。二十二年(648)四月,太宗御制《玉华宫铭》,诏令太子李治以下并和,现有李治和铭传世。他用四字骈文赞美此处风景,如同虚幻的仙界天国[21]。
玉华宫的遗址在今陕西铜川市北郊,距市区约有40多公里。1993年春季,我与李健超、胡戟、徐兴海、葛承雍、张建林、王双怀、臧振等诸位学者,去玉华宫遗址进行学术考察,我们一进入凤凰谷,立刻感到凉风习习,空气格外清新,面前绿树葱茏,风景十分秀丽。再往前行,百花争艳,翠峰黛崖,松涛云海,叠瀑流泉,幽谷悬冰,尽收眼底。大家一致感叹:唐高祖、太宗选择这里建造避暑行宫,真是好地方。
永徽二年(651)九月三日,高宗废玉华宫,以为佛寺[22]。显庆五年(660)“法师以为在京多务,恐难卒了(指《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的翻译工作),于是屡请居山,方蒙恩许,往玉花(华)宫寺翻译”[23]。需要玄奘法师“屡请”,是因为高宗舍不得法师远离京城长安,最后出于译经的需要,恩许了玄奘法师的请求,并妥善安排了法师一行从长安西明寺徙居玉华寺。
四 唐高宗下诏把玄奘灵骨迁葬兴教寺
玄奘法师一到玉华寺,便继续翻译《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663)十月,译成600卷《大般若经》,十一月,玄奘命徒弟窥基表请制序。十二月,高宗命通事舍人冯义宣敕答应为此经写序[24]。玄奘法师感到非常振奋,这是皇上对他的支持和鼓励。因此,译完《大般若经》后,又忙于翻译别的经典。麟德元年(664)正月,译完《咒五首经》1卷后,他感到体力不支,当众僧劝他翻译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大宝积经》时,他只译了几行,便对众僧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己至,势非赊远,今欲往兰芝等谷礼辞俱胝佛像”[25]。二月初,玄奘法师命弟子嘉尚将自己所译的经、论目录记下来,共计75部1346卷,除去《大唐西域记》1部12卷系着作不算译经外,据台湾《大藏经》总目录载,玄奘法师20年的译经生崖,共译佛经74部1334卷[26]。二月四日开始,玄奘病危。二月五日(公历3月7日)夜,玄奘法师于唐代宜君县玉华寺圆寂,终年65岁。
玄奘法师圆寂的消息,使京城长安震惊,关中大地震惊,整个唐朝震惊。文武百官、僧尼俗众,莫不伤痛,莫不悼念。高宗十分悲痛,说:“惜哉!朕国内失奘师一人,可谓释众梁摧矣,四生无导矣,亦何异于苦海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随即宣布罢朝数日。玄奘遗体运回长安后,奉高宗旨意安放在大慈恩寺译经堂内。四月十四日,遵照玄奘遗嘱,将其灵柩安葬于长安东郊白鹿原。据说入葬日,周围500里内送葬者有百万余人,夜宿墓地者三万多。玄奘法师圆寂入葬后,高宗李治日夜不安,因白鹿原距离长安皇宫太近,使他经常夜梦玄奘而引起悲伤,影响外理朝政。总章二年(669)四月,高宗敕令将玄奘法师墓迁葬到长安南郊樊川北少陵原畔,并且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又因塔建寺,以纪念玄奘法师[27]。后来,唐肃宗来此游览,题塔名为“兴教”二字,故称该寺为兴教寺。
最近,笔者再一次来到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的兴教寺,伫立在玄奘灵骨塔前,心中十分敬仰,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玄奘法师是伟大的,也是幸运的,他的事业成功,不仅因为他勤奋好学,历经磨难,还由于他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两位好皇帝,唐太宗、唐高宗支持他的译经等佛事活动。特别是唐高宗李治,崇信佛教,与玄奘法师关系密切,关心、保护、支持他的事业,见证了玄奘法师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译经的全过程。因此,在玄奘法师的历史功绩中,也有唐高宗促进唐代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这是光耀史册的文化成就。
注释:
[1]详见拙作《论唐高宗在文化史上的贡献》,刊《人文杂志》1997年第2期。
[2] [4]《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97年精装本,页36~38。
[3]《资治通鉴》卷197高宗永徽四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
[5]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道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0,页25。
[6]《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中华书局,1997年精装本,页283。
[7]《高僧传》二集卷五。
[8]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
[9]董皓:《全唐文》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72。
[10]《全唐书》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72。
[11]《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寻塔记下》。
[12]参阅何磊着《三藏法师玄奘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页135、138。
[1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14]《宋史》卷四九一《日本传》。
[15]《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见《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页401。
[16]《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八。
[17] [18]《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
[19] [24] [25] [27]《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20] [22]《唐会要》卷三○《玉华宫》。中华书局,1955,页555~556。
[21]《会唐文》卷一五《玉华宫山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72~73。
[26]参阅何磊《三藏法师玄奘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页20[23]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218C,转引自季羡林《玉华宫·序》,胡戟等主编《玉华宫》,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
0~20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592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唐高宗与玄奘法师-赵文润 Empty 回复: 唐高宗与玄奘法师-赵文润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一月 04, 2022 6:21 am

回复: 大成就品 玄奘法師、勇筆王奇謀主著
帖子 由 Admin 今天6:09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t86-topic
(此 链接:唐高宗与玄奘法师 赵文润 唐高宗李治是一代文化巨匠。他尊儒崇道信佛,兼容三教,促进盛唐文化的发展[1]。他崇信并保护佛学。从他与玄奘法师的新密关系上,可以看出他对发展唐代佛教文化的贡献。) 唐高宗仙逝后,去了哪里呢?我们看下面的民国田粮杂志中的内容有彭肇衡(名锦华,字肇衡。于清末转生与广东省兴宁县,李世民的爷爷李炳是在陕西兴宁陵,李世民的父亲转世尊者,台湾新竹县雕刻家陈昆陆在宁波江东区兴宁路办了一个佛像厂(推背图:生我者猴死我雕,猴即是丙申年出生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转世的广州光孝寺戒成禅师,曾经在十年中义务献血八千毫升,是袁英平今世的恩师,死我雕是指陈昆陆与莲花英平合作办了八年的真佛宗云中佛论坛,后因故关闭,莲平失去了法事的经济来源。另:今世袁英平仍然出生在兴宁县。)

本贴上面的玄奘法师《大成就品》中开篇即是到有乾老者,与唐高宗的乾陵对应:

玄奘法師 降
大成就品.龍華引
  一時,在兜率天,龍華台上,佛尊端坐,閉目垂臉,雙手交掌,右陽左陰,叉勾豎指,雙姆向天,乃耀佛光,帶業眾生,俱受披沐,佛光普照,法喜充滿,久久不止。有乾老者,恭向上前,細語叩問,佛尊佛光,普照眾生,是何因由?

提醒:唐 高宗的乾陵与上面的有乾老者对应。《大成就品》出自拱衡堂,而下面的彭肇衡即是唐高宗李治转世,为民国的广东省孙中山政府的田粮处处长,相当于现在的农业厅厅长。

彭肇衡
2. 记录 [期刊:0000012380] 的详细格式。 地方文献期刊
索刊号 / K1617
刊名拼音
刊名与责任者 广东田粮通讯 / 广东田赋粮食管理处
特殊细节 No.1(民国37年7月1日[1948])-no.10(民国38年6月[1949])
出版发行 广州 : 该处[发行] , 1948-49
载体形态 10no. : 有部分图表 ; 26cm
附注 月刊. -- 总编辑:黄名璋. -- 编委有:李佐〓、黄初平、袁子飞、何永鸿、崔文卿、刘华藜、彭肇衡、沈毓兰、王则平、黎学显、黎复。. -- 黄秉勋题写刊名
主要栏目 (1)论著、粮情特辑、业务报告、法令辑要、各地通讯、调查统计、专载
提要文摘 \r田赋粮食专业刊物。主要刊载各级政府官员有关田粮方面的训示,有关田粮问题的专论,广东各地有关田粮工作经验和建议等。还登各种有关田粮的法令、人事及统计资料。

题名根查 (1)广东田粮通讯
责任者根查 (1)黄名璋 (2)广东田赋粮食管理处
主题根查 (1)田赋 (2)粮食 (3)广东
分类号根查 (1)F327.65

馆藏信息 no.1-10 1948-49
查看篇名 广东田粮通讯
http://opac.zslib.com.cn:81/*/%5Bclass%5D/search?=&format=hitcount&reclist=&forcestatis=on&newquery=on&from=%5Bsubject%5D&word=%C1%B8%CA%B3&max=12&start=1&match=exact&searchstyle=normal&recordset=titlenumber&_dup=off&format=detail&recordset=marcrecord&start=1

Admin
Admin

帖子数 : 5648
注册日期 : 20-03-27

查阅用户资料 发送一个私人信息 发送电子邮件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LIKEDISLIKE
返回页首 向下



唐世祖李昞陵寝
https://baike.sogou.com/v44889008.htm?fromTitle=%E5%85%B4%E5%AE%81%E9%99%B5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兴宁陵
编辑词条
兴宁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东 20 公里处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之墓。李昞于北周建德元年 (572) 死,葬咸阳。唐武德元年(618)追尊为世祖元皇帝,陵称兴宁陵。陵墓封土为圆锥形,底部周长 133 米,高约 5 米。陵前保存有石狮 1 对,石天鹿 2 对,石虎 1 对,造型古朴,雕刻细微,与永康陵石雕造型相似,为同一时期石雕。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中文名
兴宁陵
高约
5 米
地理位置
咸阳城东 20 公里处渭城区
底部周长
133 米


1地理位置
2修建历史
3历史价值
4唐朝帝陵
5李氏家族
6词条图册
1地理位置编辑
兴宁陵仗马
兴宁陵仗马(2)
兴宁陵位于长安西北17公里处,在汉高祖刘邦长陵的西南。从宝鸡市直到西安的渭河北岸是明显的河岸台地,特别是从兴平经由咸阳至泾渭交汇处一段被称为咸阳原,是典型的台原地貌。这一带的台地大致可分为上下两阶,上下阶之际有改造古成国渠而成的渭高干渠流过。上一阶的南侧建有西汉诸陵及陪葬墓,下一阶也分布有许多西汉陪葬墓。从渭河南岸的汉长安城附近向北望,西汉诸陵可一览全景。唐的兴宁陵陵园在台地下一阶靠里的部位,杨氏顺陵则在咸阳原西汉陵区之北。这一地区的北侧,由西向东的泾河,地表有一些隆起和下凹,但大体平坦的原野,使人们视域可达云阳地区的北仲山、嵯峨山,视野极广阔。从这一地带向南眺望,汉、唐长安城可尽收眼底。

谓河北岸的咸阳原上有先祖李昞的兴宁陵、则天武后之母杨氏的顺陵。兴宁陵位于长安西北17公里处,从渭河南岸的汉长安城附近向北望,西汉诸陵可一览全景。唐朝兴宁陵陵园在台地下一阶靠里的部位。

2修建历史编辑
兴宁陵天鹿
兴宁陵天鹿
兴宁陵是北周李昞墓。陵址在陕西省咸阳市东红旗公社红旗大队之北原上,,离咸阳市30多华里。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僖宗李儇,有十八个皇帝陵墓在关中,称为“唐十八陵”。兴宁陵是“唐十八陵”之前较早的一座陵墓,建筑形制,特别是陵前的石刻群对“唐十八陵”有明显的影响。兴宁陵前的石刻群是诸唐陵石刻发展的雏型。神道两侧的石华表、石麒麟、石马、石狮等,都是饰墓之物。整个布局铺排有序,为后来各

陵仿效,成为唐帝陵墓格局、陈设的样板。正因为如此,所以也是唐陵石刻艺术趋于刻板僵滞的开始。

兴宁陵是唐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李丙(左日右丙)的坟墓,李丙终于北周,这陵是初唐时节号墓为陵的产物。剩下石雕8件,石狮一对,仗马2对,天禄一对,形制和风格和三原县永康陵相同,不过兴宁陵石雕以及神道走势保存相对完好一些。

3历史价值编辑
关中地区汉唐陵墓雕刻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刻最珍贵最精彩和最有价值的遗存之一。考察团利用模制,拓印、照相、绘图、写生等多种方式 ,取得了大量能永远保存的资料。

兴宁陵仗马
兴宁陵仗马

王子云先生认为:“古代遗迹遗制存留今日者,以雕刻艺术品为多,其分类可大致为陵墓石刻及佛教雕像两类。虽均受西方之影响,但已属于中华民族之天才创作。尤以陵墓雕刻实足以代表中国固有之文化精神”。考察团在考察关中汉唐陵墓工作中,特别注重对陵墓石刻艺术的考察研究。王先生对汉唐陵墓雕刻艺术,特别是汉武帝茂陵汉将军霍去病墓大型石雕刻群,唐高祖献陵及永康陵、兴宁陵石雕刻,唐太宗昭陵六骏浮雕,唐高宗乾陵石仪卫雕刻,武则天母顺陵石兽雕刻,唐弘太子恭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石雕刻,玄宗泰陵、肃宗建陵及其以后各帝陵石雕刻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4唐朝帝陵编辑
兴宁陵蹲师
兴宁陵蹲师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包括武则天在内共有二十一个皇帝。这二十一个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5李氏家族编辑
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画像
李虎有八子:

李延伯(追封南阳公) ,生于山东,后李虎入关,李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

李真(追封谯王)

李昞(李渊之父,李世民之祖父,追封世祖,生四子) ,他是李虎的第三子,由于大哥仕北齐、二哥战死,所以李昞继承了李虎的陇西郡公的爵位,公元557年北周建立后改封为唐国公,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举家迁居长安。

李璋(李孝基之父,李道宗的祖父,追封毕王,生二子)

李绘(李道玄的祖父,追封雍王,生一子)

李祎(李叔良之父,追封郇王,生六子)

李蔚(李琛、李孝恭、李瑊、李瑰、李瑗的祖父,追封蔡烈王,生二子)

李亮(李神通、李神符之父,追封郑孝王,生二子)

隆尧县境内有李熙、李天赐、李虎、李昞的茔墓和光业寺碑。陵寝造于李唐建政之前,规则均依汉人旧制,而寺碑颂词有“维王桑梓”之语,证明那里就是他们的故乡。李熙及妻张氏皆汉族,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族,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族。

李芮墓
李芮墓
李昞次子梁王李澄、第三子蜀王李湛(渤海王为其后)、第四子汉王李洪。李昞娶独孤信第四女独孤元贞(杨坚妻独孤伽罗之姐)为妻,生长子李渊。

李渊有22子,其中长子李建成、第三子李元吉在玄武门事变中被射杀,其余诸子分别是楚王李智云、荆王李元景、徐王李元礼、韩王李元嘉、彭王李元则、郑王李元懿、霍王李元轨、虢王李凤、道王李元庆、邓王李元裕、舒王李元名、鲁王李灵夔、江王李元祥、密王李元晓、滕王李元婴等。李渊娶妻纥豆陵氏(其父为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纥豆陵毅,其母为周武帝宇文邕之姐襄阳长公主),生次子李世民。

6词条图册
兴宁陵仗马兴宁陵仗马
参考资料:
1.
唐陵选地考
2.
兴宁陵石刻资料、图片
3.
唐朝
4.
唐朝帝陵全记录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592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唐高宗与玄奘法师-赵文润 Empty 回复: 唐高宗与玄奘法师-赵文润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一月 04, 2022 7:13 am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t380-topic#552
袁英平的前世是*胡*锦*涛主席的前世孙子。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592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