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著作—濟佛觀眾生相▼
广州小密坛 :: 您的第一个分类 :: 传统佛教 :: 藏传佛教 :: 削了果位的传统佛教行踪披露
第1页/共1页
奉旨著作—濟佛觀眾生相▼
懿敕拱衡堂
拱衡雜誌
Service
拱衡雜誌
拱衡雜誌第353期
拱衡聖訓▲
奉旨著作─晨鐘暮鼓▲
奉旨著作—濟佛觀眾生相▼
濟公活佛 降 111•7•16
詩曰:著書旨在勸蒼生。生信斷疑理則明。(类似李世民附体)
明德修身因果了。了塵可望顯前程。
哈哈!老衲今夜降蒞,乃來著造寶書,期以引度眾生邁向道程。可也!著書,賢生靈神出竅。
勇筆:弟子參叩您老佛駕。
濟佛:行了,出發吧!
勇筆:是。(隨侍老師身後,步行出堂)這期您老是否帶引弟子去觀訪身有二靈,受干擾之案例?
濟佛:賢生可是記分明呀!不過,此種案例可以說是重業討報之因果,賢生認為值得觀訪?
勇筆:是呀!弟子重點不在其因果討報,主要是要探討一個人其身體受到二條靈神掌控,其平素言行及發作時有何情境,及其思想、神識等變化之情形。
濟佛:哈哈,賢生倒是有備而來!行啊,老衲就帶賢生去看看。
勇筆:(隨著老師一路往北而行)老師啊!弟子認為,有人宣稱受到因果冤親重業討報侵體、受到干擾,會有暴烈而凶狠之言行,此理好像不通!
濟佛:賢生何以如此認定?
勇筆:冤親縱然是灰旗令乃至黑旗令,可以侵身討報,可是附身之後,是其人為討報對象,那麼對周遭之人應無因果牽連。那個領旨侵體之冤親,為何要祟擾非受報者?眼露凶光、一付凶神惡煞的樣子;天律不是明訂,若無因果關聯不受干擾?
濟佛:是呀!冤親侵體祟擾對象是與其有直接因果之人,周遭之人不會受到討報。
勇筆:這就說不通了,常有受到附體之人暴烈,並且好似平添神力橫衝直撞傷及無辜,這又怎麼說?
濟佛:此問題稍待再給賢生解釋,先看看前面這人。
勇筆:(原來師生談話間,跟在一位三十歲左右年輕人身後)您老說這位呀?很正常啊,好像做運動健行。
濟佛:是呀,是呀!現在很正常,所以賢生才要看。剛才賢生的問題老衲給答案:這不關冤親,他並無去支使或傷害他人,完全是受報者因本身靈神無法掌控自身心緒及肢體,因而就像失控汽車傷及無辜;並非本意。
勇筆:這麼說,那些無辜受傷、受害之人,就要自認倒楣喔!
濟佛:非也,非也!受報者暴烈行為之受害者,大多為親眷至親、友好人等,悉皆會有累世因緣或償其恩債等等,借此事機而了斷;若無因緣無端受害者,自然形成未來世之因果緣機。
勇筆:感恩您老開示!咦,您老還跟著他回家?
濟佛:賢生不是要觀察受到侵體之變化?接下來仔細看著。
勇筆:哈哈!您老真跟人家回到他家,可是人家進去沖澡了,還看不看?
濟佛:賢生有興趣,自個兒去!老衲這邊蹺二郎腿等著。
勇筆:不了,弟子尊師重道,陪您聊聊!嘿,不用了,人家沖好澡出來了。不過我們整晚等著看他變化,這也太冗長了,您老濃縮精華吧!不然回去幾點了?
濟佛:不急、不急,來了!賢生看看。
勇筆:(只見這年輕人是單身租屋而居,沖身之後本無怪異舉止,但是在他身後,卻有一股濃密黑氣,一直想要從他腦門灌入)老師啊!那黑氣是冤靈?咦,鑽進去了!老師啊,那人起變化了!眼神好像閃過一絲絲寒冽,可是瞬間變成呆滯、兩眼無神,隨即忽然狂吼大叫,撞牆、砸物。老師啊,他瘋了嗎?
濟佛:初始真的有點像失戀般地失神落魄,緊接而來,就像遇上奪愛情敵般發狂!
勇筆:咦,您老好像曾身歷其間?哈哈,難怪以前之人都叫您……,啊,對不起!弟子不能說,您老恕罪!
濟佛:賢生就直說吧——瘋濟顛,老衲無所謂啊!不過,看還不看啊?
勇筆:看啊。(此際已有人報案,警察過來卻制伏不了他,所以又聽見救護車的聲音)老師啊,您幫弟子開開天眼,弟子看他體內二條靈神是何情境啊,弟子叩謝您老!(老師賜助開眼:只見面前這人因受黑氣侵體、只見自身有一股白氣,好像二隻鬥雞纏鬥,也像二條遊龍競逐於其身脈絡。不過白氣偏重手部、腦部;一旦黑氣侵入腦部,其人立即面相大變,暴烈蠢動,反之則略為安靜)
濟佛:賢生稱職的說書人了!不過,回去吧,總不是要跟去醫院吧?
勇筆:跟去也不錯啊,弟子想看看那位接受醫師打入鎮靜劑後,有什麼變化?
濟佛:哈哈!那不就是助長白色靈神之力量,抑制黑氣而退縮而已!只不過時間也不長,所以沒啥好看的。
勇筆:您老都說破了,當然沒啥看頭了。弟子想這人身內有二條靈神爭奪主控權,那跟一般人家有雙姓祖先在奉祀,像不像啊?
濟佛:哈哈!虧得賢生如此舉一反三,不過不大貼切。因為二靈在一身,其一是領旨討報,其一是自身;而雙姓祖靈是在爭受祀,所以會有些與此討報不大一樣,反而比較像受到祟擾之情形。好了,已到貴堂,賢生靈神投體吧!
勇筆:今夜收獲甚大,感恩您老!還要麻煩您老,找另一種情境之案例。
濟佛:行了、行了,進去吧。
勇筆:是!弟子恭送您老佛駕。
拱衡雜誌
Service
拱衡雜誌
拱衡雜誌第353期
拱衡聖訓▲
奉旨著作─晨鐘暮鼓▲
奉旨著作—濟佛觀眾生相▼
濟公活佛 降 111•7•16
詩曰:著書旨在勸蒼生。生信斷疑理則明。(类似李世民附体)
明德修身因果了。了塵可望顯前程。
哈哈!老衲今夜降蒞,乃來著造寶書,期以引度眾生邁向道程。可也!著書,賢生靈神出竅。
勇筆:弟子參叩您老佛駕。
濟佛:行了,出發吧!
勇筆:是。(隨侍老師身後,步行出堂)這期您老是否帶引弟子去觀訪身有二靈,受干擾之案例?
濟佛:賢生可是記分明呀!不過,此種案例可以說是重業討報之因果,賢生認為值得觀訪?
勇筆:是呀!弟子重點不在其因果討報,主要是要探討一個人其身體受到二條靈神掌控,其平素言行及發作時有何情境,及其思想、神識等變化之情形。
濟佛:哈哈,賢生倒是有備而來!行啊,老衲就帶賢生去看看。
勇筆:(隨著老師一路往北而行)老師啊!弟子認為,有人宣稱受到因果冤親重業討報侵體、受到干擾,會有暴烈而凶狠之言行,此理好像不通!
濟佛:賢生何以如此認定?
勇筆:冤親縱然是灰旗令乃至黑旗令,可以侵身討報,可是附身之後,是其人為討報對象,那麼對周遭之人應無因果牽連。那個領旨侵體之冤親,為何要祟擾非受報者?眼露凶光、一付凶神惡煞的樣子;天律不是明訂,若無因果關聯不受干擾?
濟佛:是呀!冤親侵體祟擾對象是與其有直接因果之人,周遭之人不會受到討報。
勇筆:這就說不通了,常有受到附體之人暴烈,並且好似平添神力橫衝直撞傷及無辜,這又怎麼說?
濟佛:此問題稍待再給賢生解釋,先看看前面這人。
勇筆:(原來師生談話間,跟在一位三十歲左右年輕人身後)您老說這位呀?很正常啊,好像做運動健行。
濟佛:是呀,是呀!現在很正常,所以賢生才要看。剛才賢生的問題老衲給答案:這不關冤親,他並無去支使或傷害他人,完全是受報者因本身靈神無法掌控自身心緒及肢體,因而就像失控汽車傷及無辜;並非本意。
勇筆:這麼說,那些無辜受傷、受害之人,就要自認倒楣喔!
濟佛:非也,非也!受報者暴烈行為之受害者,大多為親眷至親、友好人等,悉皆會有累世因緣或償其恩債等等,借此事機而了斷;若無因緣無端受害者,自然形成未來世之因果緣機。
勇筆:感恩您老開示!咦,您老還跟著他回家?
濟佛:賢生不是要觀察受到侵體之變化?接下來仔細看著。
勇筆:哈哈!您老真跟人家回到他家,可是人家進去沖澡了,還看不看?
濟佛:賢生有興趣,自個兒去!老衲這邊蹺二郎腿等著。
勇筆:不了,弟子尊師重道,陪您聊聊!嘿,不用了,人家沖好澡出來了。不過我們整晚等著看他變化,這也太冗長了,您老濃縮精華吧!不然回去幾點了?
濟佛:不急、不急,來了!賢生看看。
勇筆:(只見這年輕人是單身租屋而居,沖身之後本無怪異舉止,但是在他身後,卻有一股濃密黑氣,一直想要從他腦門灌入)老師啊!那黑氣是冤靈?咦,鑽進去了!老師啊,那人起變化了!眼神好像閃過一絲絲寒冽,可是瞬間變成呆滯、兩眼無神,隨即忽然狂吼大叫,撞牆、砸物。老師啊,他瘋了嗎?
濟佛:初始真的有點像失戀般地失神落魄,緊接而來,就像遇上奪愛情敵般發狂!
勇筆:咦,您老好像曾身歷其間?哈哈,難怪以前之人都叫您……,啊,對不起!弟子不能說,您老恕罪!
濟佛:賢生就直說吧——瘋濟顛,老衲無所謂啊!不過,看還不看啊?
勇筆:看啊。(此際已有人報案,警察過來卻制伏不了他,所以又聽見救護車的聲音)老師啊,您幫弟子開開天眼,弟子看他體內二條靈神是何情境啊,弟子叩謝您老!(老師賜助開眼:只見面前這人因受黑氣侵體、只見自身有一股白氣,好像二隻鬥雞纏鬥,也像二條遊龍競逐於其身脈絡。不過白氣偏重手部、腦部;一旦黑氣侵入腦部,其人立即面相大變,暴烈蠢動,反之則略為安靜)
濟佛:賢生稱職的說書人了!不過,回去吧,總不是要跟去醫院吧?
勇筆:跟去也不錯啊,弟子想看看那位接受醫師打入鎮靜劑後,有什麼變化?
濟佛:哈哈!那不就是助長白色靈神之力量,抑制黑氣而退縮而已!只不過時間也不長,所以沒啥好看的。
勇筆:您老都說破了,當然沒啥看頭了。弟子想這人身內有二條靈神爭奪主控權,那跟一般人家有雙姓祖先在奉祀,像不像啊?
濟佛:哈哈!虧得賢生如此舉一反三,不過不大貼切。因為二靈在一身,其一是領旨討報,其一是自身;而雙姓祖靈是在爭受祀,所以會有些與此討報不大一樣,反而比較像受到祟擾之情形。好了,已到貴堂,賢生靈神投體吧!
勇筆:今夜收獲甚大,感恩您老!還要麻煩您老,找另一種情境之案例。
濟佛:行了、行了,進去吧。
勇筆:是!弟子恭送您老佛駕。
回复: 奉旨著作—濟佛觀眾生相▼
拱衡園地大家談▼
指引明路 張裕宗
本文就從筆者某次送書,一位讀者的提問談起,在此摘錄當天的談話內容,同時 補充相關說明 如後:
讀者問:「你的書中常提到『五蘊皆
空』,要如何修?」
筆者答:「從凡事不貪,萬緣放下入手,從寡慾入手。眾人就因六根不淨,眼貪五色,耳貪五音,鼻貪五氣,舌貪五味,身貪觸受之慾、華服、香車、豪宅,意有千迴百轉,因而六塵污染身心,連靈魂都受污染及連累,而必須輪迴消業。如能靜下心來,衣食只求基本功能的滿足即可;就如太上清靜經所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就如《太上無極混元真經》(勇筆扶鸞著作)所說:『人能寡慾可近道,人能無慾可造道』。至於心經所提『五蘊皆空』及其註解,太多了,請自行參閱,不須贅述。」
問:「我們也知道要放下,可是就放不
下,怎麼辦?」
答:「眾人喜歡逛街,喜歡熱鬧,貪氣派,喜張揚,因而大多會『過度購買』,比如說,正在逛街時覺得很好,衣服就試穿一次,買回去甚至就不曾穿出門,這都是『為購買而購買』,不是『真的為滿足基本需求而買』,把這些『過度購買的習慣』改掉,把『為無聊或擺闊,或為聚餐而聚餐等過度消費的習慣』改掉,就是入門功夫。畢竟『解鈴還須繫鈴人』」
問:「可是就改不掉,怎麼辦?」
答:「如果不肯改變,繼續在『慾海』中浮沉,那麼『慾海通苦海、業海,就只能在六道輪迴中,繼續翻滾浮沉』。
筆者的書,是要告訴讀者『修行
如何入門?正門 究竟在那裡?』並躲
開『門前重重迷霧』」,請參考以下補
充說明:
道門有「千里求明師,萬里求口
訣」的故事;要如何入門?如何登堂入室?真的是難上加難;要遇明師,求得金丹口訣,只能「欲求天仙者,先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先立三百善」,稱為「先修(一千三百善)後得(遇明師口訣)」。或者是佛說:「不可說;不可說」,只好費盡心思自修,「實無眾生可度,都是眾生自性自度」,甚至部份學佛之人,至老死都難 契機證悟。
儒門以治世之道,暗寓性命雙修
之道,非中上之資未能領會,因而顏回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既竭吾才,若有所立,卓爾。」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言性命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何況大學一書的「格物致知」章,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消失無蹤,成了千古懸案。這「格物致知」章,就是登梯入門的正門,今已不存,真的是「想以此登堂入室,真的是重重迷霧,門都沒有」!惜哉!
以上所說,都是自古以來,到清朝末年,上天尚未「大開三期普度」之前的傳道方式:「明師口授心傳:非時不傳,非地不傳,非人不傳」,所謂「三不傳」是也,以致 本元會(佛經稱為「賢劫」) 開天闢地至今,六萬多年,僅度四億道親了道返鄉。尚有九十二億道親在輪迴之中,受苦消業。
從民國初年至今,上天大開普
度,道劫並降。也就是說,當今是三期普度,也是三期清算,清算六萬多年來的因果業債,因而也是三期浩劫(劫以消業)。 此時上天大開普度,萬教齊發;此時也是道魔並降,魔以考道,道以救劫,因而,古來祕而不宣的三寶口訣,透過一貫道的「前人」普傳給有緣的道親,稱為「先得(心法口訣)後修(外功內果)」很多自古未傳的經典善書,透過「鸞堂」扶鸞著書,將佛門、道門、鸞門及一貫道的心法,全都降下人間,為的是救回九十二億道親,早日業盡情空,脫離輪迴苦楚。
佛門及道門在當今之世,也是大開普渡,接引有緣,且看各佛門、道場,其信徒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正好印證當今「三期普度」之天運。
上天普勸有緣道友及善信,以「修善、積德、修道」的方式,以「因果業,功德解」的原則,還清累世冤結業債。,以「三期普度先修德,進修大道自然成。上可度河漢星斗,氣天諸仙成大羅。中可度人間生靈,芸芸蒼生脫輪迴。下可度地府幽冥,餓鬼畜生可超昇。坐禪入定古修法,時運變遷法亦遷,修德修身修功果,依然成道列仙籍」(引自《太上無極混元真經》,勇筆扶鸞著作) 以及「從忠孝仁義開始修起,修至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圓滿,則道可成矣」(引自《修道指南》,勇筆扶鸞著作) 等心法,用以引度 所有具備善根及慧根的道親,算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怕道親「不肯登慈航」而已;而不是「不可說,不可說」。
因道運如此,筆者自民國七十一年至今,所讀經典善書,包括鸞堂各種經典善書、包括《金剛經》、《心經》、《金剛心總持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太上清靜經》等,自民國八十六年起,筆者開始撰寫勸善及勸修行的文章,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儘量將修行心得,分享給有緣讀者,期望有緣道親、善信、讀者、善知識,都能「開卷有益,依法修持,得以早日明善復初,脫離輪迴苦楚」。
筆者的書,是要讓讀者可以「立即循階而上」(很受用),故所論都是「一針見血」,是為「指引明路」而寫。
至於為什麼寫得如此淺顯易懂?是為接引有緣讀者「找到回家的路」,從此不再迷失,不再「霧鎖重樓(門都沒有)」,而是「得正門而入」、得以「循階而上」,繼而「登堂入室」。
如果覺得寫得太淺,不夠深入,可參考現成的各家註解,筆者不須重覆。就如筆者在所寫修行寶典各書的封面都寫著:「本書的文章常引經據典,以期合於正知正見,並藉此機緣,推薦所引證之經典善書,讓有緣讀者得以舉一而返三,更祈因此深入經藏,得以理事圓融」。
前面所說「讓讀者舉一返三,深入經藏」,就是本文所寫「指引明路」之意涵;撰寫時,務求「淺顯易懂」之用意。或者,換句話說,筆者的書可以接引有緣讀者,從「未接觸修行心法」的狀態,到「深入經藏」的狀態,得以直接循正路而前進;不致耽溺於神通、法術、感應等事,竟疏忽心性的修持及外功內果的修積,以致「舊業未消,新業又造」「功德不足,無法證果」。
所有讀者多是入門前,找不到正門,或者在入門時最易迷失,所謂「萬事起頭難」,修行入門,也是如此。因而筆者所寫文章,都將「修行正路」再三重覆,務求讀者都能依法修持,且修證有成,從此 徹底離苦得樂。確是苦口婆心,絕非累贅。
為接引廣大讀者入門,知道修行的重要,筆者所寫文章,務求「立論正確,理事圓融,文情並茂」;或者「藉故事而說理」,或者「先引經據典,而後歸納分析」,並作成結論。撰寫時,體裁儘量多樣化(避免枯燥),引證不惜重覆(點出重點),是為幫助讀者徹底融會貫通,是為「指引明路」而寫,祈讀者了悟是幸!
結論:
「一世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乃古來明訓。
「贈人以財,不若贈人善言。黃金雖貴,用之則窮。善言於心,終身為寶。一切神仙真人,皆以無上要言,得成道果,人能持是說,普告眾生,令得奉行,獲福無量。」「有人問曰:『何種布施功德最大?』吾曰:『以言施人功德最大,言有不盡,故以經典善書廣印施人,如天灑甘霖法雨,萬類受潤,欣欣向榮。』」(引自天堂遊記第十一回,台中聖賢堂扶鸞著作)
從上兩段經文得知,菩薩六度之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是也,都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實踐。不論是勸人以口,或是撰寫勸善文及修行心法,投稿給有緣的善刊,或者是 親送善書給有緣的善知識,或者是助印善書,都是本文主題所說「指引明路」之具體作為,請前賢大德不吝示教,接引有緣道親,早日走上修行之路,就如前段經文所說「一切神仙真人,皆以無上要言,得成道果,人能持是說,普告眾生,令得奉行,穫福無量」。或者有緣的讀者,能從「助印善書」入手,而有財施兼法施之福德,算是「自度度人」,給別人指引明路,也助自己抵銷累世冤結業債,提昇悟性及福慧資糧;可謂一舉數得。祈讀者能明悟而依法修持,自助助人,自度度人,「皆共成菩提」,是所至禱!
如何入解脫之道 丁棋城 投稿
一、去除貪執心,以化暗為明
眾生的心,因偏向於身體的需要、貪執迷戀十分堅固,所以才招聚一切的煩惱、業力,而遭受久劫的生死輪廻。人原本清淨的心地一被物欲所迷障,就會爲此而執著、操煩、勞費精神。就如同關在牢獄一般憂心忡忡,百苦交結;甚至所有的心血都被吸取殆盡,因此佛所慈示的解脫之道,在於淨離貪欲、平衡心性,以開啓自性的光明心智。若能幸遇善知識之慈心開導,得到佛法的淨滌滋潤,趨往光明的方向,心智才有了化暗爲明的轉機。此刻,對物欲的偏執才自然地逐漸淡泊無有興趣,也才不再沈淪受苦。從那天開始,久被遮障的心智才歸還本來的清淨;出離操煩苦惱;真得逍遙解脫,自在無礙。而方當內心由濁轉淨之時,就好像人輾轉折騰於疾病將癒未癒之間,是何等地難受、痛楚。然而當心智已屆明朗之際,則猶如病體已完全康健,是何等的輕安、快樂。
二、轉化心念,得其自在
就實相的理趣而言:解脫之道只是將心往善的方向轉變過來而已;非是將所喜好的物欲或塵境變化不見了。其實,所愛之物與外境依然存在;只是我們的心,不再爲此物此境牽纏受苦而已。譬如:方當所經營已久的事業發生危機,幾將破產;而寢食難安,憂心恐懼之際,若是能轉移念頭,往好的方面想:「至少我的人還活著。俗話説:『活乞丐勝過死皇帝』,有生命就能創造一切。而且已工作那麼久了,休息休息也不錯。」如此,就能產生與痛苦截然不同的自在心。
三、放開世緣,求得大福慧
試觀,有人一偏執,投注心力於財寶世物上,再也放不開,如同自設羅網,不能稍得片刻的輕安。從早上一張開眼,視線就離不開此寶物。每每瞻前顧後,只怕遺失、受損或遭人覬覦。背負這個無形的包袱,從不敢鬆懈下來,可想而知必是疲累不堪。試問:一輩子應該承辦的諸多要事都沒去完成,卻只看顧那些世物,豈是值得?自古成佛做祖,了脫生死,永求大福、大慧的人,都曾發大堅志,大信心,才明悟本源的。一般人的幻身假體,和所擁有的世物,僅僅短暫因緣的應用,無以久存,實在早該淡然看開,不要過於操煩、執著不放才是。
四、轉化苦煩之業心,以得淨樂
人之所以會自生種種的苦患,都是出自内在記恨、猜疑、嫉妒、慳貪的心意未轉向光明之故。受迷的心若能及時轉移到上善的方向,與一切眾相處,皆可圓滿無缺,溶合一體,怎還會有苦呢?如是勝理,唯有自身親證過,方能了然知悉。
五、悟知真象,不再苦惱
而心要轉移,首當明智地了悟娑婆世界人性的諸種實況:在此含藏萬有,無所不包的世界中:有釋放毒物,毁人身心,斷人生命的人;也有百般創造藥物要來照顧人的身心,養護人的生命的人。人際相處有相生助益的,也有相違損失的。總之有善人,有惡人;有正人,有邪人;有發大喜捨心的人,也有慳貪忌妒的人。
因而一切好壞的緣境皆是相對的︰有時幸逢上好的勝緣,有時則窘遇惡劣的逆緣;有時一睜眼就看到令人平安喜悅的景象;有時則一睜眼所看到的事相就潛藏著不平和的危機。
總之,在此娑婆世界中,任何萬象應有盡有。若不明世情世境;不知慎選因緣,硬要投入大業的羅網中,只有受困受礙了。惟有依循理智,善用因緣,才能自然地趨吉避凶,遠邪近正,得其善樂,早日証達佛所示演的解脫境地。(摘錄 典壁尼嘛仁波切講述)
君子道 古早人
守住自己心的,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心中有願,才能成就事業。心中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有德,才能容納萬物。心中有道,才能擁有一切。
人活一世,奔波勞累,在所難免,少計較,多寬容,懂滿足,心就開了,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懂得放下,心安的生活,生命才會更加完美。自己真正的敵人是脾氣毛病。「自己的無明妄想。」才是「冤親債主。」
「生命無常本自空,引迷入悟皆佛道」。「開尊善覺悟因果,佛家法論化因果」。「萬劫生死輪迴中,人身難得今已得」。「參修了悟人生道,何去何從明自悟」。「佛說無常佛家理,孔孟學說帶息生」。「做人道理基本悟,佛道禪天念佛生」。「大道真理儒心法,立寶齋修大道悟」。「修身修心悟真理,大乘佛理靜生死」。「君子之道仁義存,天理循環歸家去」。
佛曰:「實無眾生可渡」要渡自己貪、嗔、癡。 南無阿彌陀佛!
指引明路 張裕宗
本文就從筆者某次送書,一位讀者的提問談起,在此摘錄當天的談話內容,同時 補充相關說明 如後:
讀者問:「你的書中常提到『五蘊皆
空』,要如何修?」
筆者答:「從凡事不貪,萬緣放下入手,從寡慾入手。眾人就因六根不淨,眼貪五色,耳貪五音,鼻貪五氣,舌貪五味,身貪觸受之慾、華服、香車、豪宅,意有千迴百轉,因而六塵污染身心,連靈魂都受污染及連累,而必須輪迴消業。如能靜下心來,衣食只求基本功能的滿足即可;就如太上清靜經所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就如《太上無極混元真經》(勇筆扶鸞著作)所說:『人能寡慾可近道,人能無慾可造道』。至於心經所提『五蘊皆空』及其註解,太多了,請自行參閱,不須贅述。」
問:「我們也知道要放下,可是就放不
下,怎麼辦?」
答:「眾人喜歡逛街,喜歡熱鬧,貪氣派,喜張揚,因而大多會『過度購買』,比如說,正在逛街時覺得很好,衣服就試穿一次,買回去甚至就不曾穿出門,這都是『為購買而購買』,不是『真的為滿足基本需求而買』,把這些『過度購買的習慣』改掉,把『為無聊或擺闊,或為聚餐而聚餐等過度消費的習慣』改掉,就是入門功夫。畢竟『解鈴還須繫鈴人』」
問:「可是就改不掉,怎麼辦?」
答:「如果不肯改變,繼續在『慾海』中浮沉,那麼『慾海通苦海、業海,就只能在六道輪迴中,繼續翻滾浮沉』。
筆者的書,是要告訴讀者『修行
如何入門?正門 究竟在那裡?』並躲
開『門前重重迷霧』」,請參考以下補
充說明:
道門有「千里求明師,萬里求口
訣」的故事;要如何入門?如何登堂入室?真的是難上加難;要遇明師,求得金丹口訣,只能「欲求天仙者,先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先立三百善」,稱為「先修(一千三百善)後得(遇明師口訣)」。或者是佛說:「不可說;不可說」,只好費盡心思自修,「實無眾生可度,都是眾生自性自度」,甚至部份學佛之人,至老死都難 契機證悟。
儒門以治世之道,暗寓性命雙修
之道,非中上之資未能領會,因而顏回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既竭吾才,若有所立,卓爾。」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言性命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何況大學一書的「格物致知」章,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消失無蹤,成了千古懸案。這「格物致知」章,就是登梯入門的正門,今已不存,真的是「想以此登堂入室,真的是重重迷霧,門都沒有」!惜哉!
以上所說,都是自古以來,到清朝末年,上天尚未「大開三期普度」之前的傳道方式:「明師口授心傳:非時不傳,非地不傳,非人不傳」,所謂「三不傳」是也,以致 本元會(佛經稱為「賢劫」) 開天闢地至今,六萬多年,僅度四億道親了道返鄉。尚有九十二億道親在輪迴之中,受苦消業。
從民國初年至今,上天大開普
度,道劫並降。也就是說,當今是三期普度,也是三期清算,清算六萬多年來的因果業債,因而也是三期浩劫(劫以消業)。 此時上天大開普度,萬教齊發;此時也是道魔並降,魔以考道,道以救劫,因而,古來祕而不宣的三寶口訣,透過一貫道的「前人」普傳給有緣的道親,稱為「先得(心法口訣)後修(外功內果)」很多自古未傳的經典善書,透過「鸞堂」扶鸞著書,將佛門、道門、鸞門及一貫道的心法,全都降下人間,為的是救回九十二億道親,早日業盡情空,脫離輪迴苦楚。
佛門及道門在當今之世,也是大開普渡,接引有緣,且看各佛門、道場,其信徒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正好印證當今「三期普度」之天運。
上天普勸有緣道友及善信,以「修善、積德、修道」的方式,以「因果業,功德解」的原則,還清累世冤結業債。,以「三期普度先修德,進修大道自然成。上可度河漢星斗,氣天諸仙成大羅。中可度人間生靈,芸芸蒼生脫輪迴。下可度地府幽冥,餓鬼畜生可超昇。坐禪入定古修法,時運變遷法亦遷,修德修身修功果,依然成道列仙籍」(引自《太上無極混元真經》,勇筆扶鸞著作) 以及「從忠孝仁義開始修起,修至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圓滿,則道可成矣」(引自《修道指南》,勇筆扶鸞著作) 等心法,用以引度 所有具備善根及慧根的道親,算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怕道親「不肯登慈航」而已;而不是「不可說,不可說」。
因道運如此,筆者自民國七十一年至今,所讀經典善書,包括鸞堂各種經典善書、包括《金剛經》、《心經》、《金剛心總持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太上清靜經》等,自民國八十六年起,筆者開始撰寫勸善及勸修行的文章,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儘量將修行心得,分享給有緣讀者,期望有緣道親、善信、讀者、善知識,都能「開卷有益,依法修持,得以早日明善復初,脫離輪迴苦楚」。
筆者的書,是要讓讀者可以「立即循階而上」(很受用),故所論都是「一針見血」,是為「指引明路」而寫。
至於為什麼寫得如此淺顯易懂?是為接引有緣讀者「找到回家的路」,從此不再迷失,不再「霧鎖重樓(門都沒有)」,而是「得正門而入」、得以「循階而上」,繼而「登堂入室」。
如果覺得寫得太淺,不夠深入,可參考現成的各家註解,筆者不須重覆。就如筆者在所寫修行寶典各書的封面都寫著:「本書的文章常引經據典,以期合於正知正見,並藉此機緣,推薦所引證之經典善書,讓有緣讀者得以舉一而返三,更祈因此深入經藏,得以理事圓融」。
前面所說「讓讀者舉一返三,深入經藏」,就是本文所寫「指引明路」之意涵;撰寫時,務求「淺顯易懂」之用意。或者,換句話說,筆者的書可以接引有緣讀者,從「未接觸修行心法」的狀態,到「深入經藏」的狀態,得以直接循正路而前進;不致耽溺於神通、法術、感應等事,竟疏忽心性的修持及外功內果的修積,以致「舊業未消,新業又造」「功德不足,無法證果」。
所有讀者多是入門前,找不到正門,或者在入門時最易迷失,所謂「萬事起頭難」,修行入門,也是如此。因而筆者所寫文章,都將「修行正路」再三重覆,務求讀者都能依法修持,且修證有成,從此 徹底離苦得樂。確是苦口婆心,絕非累贅。
為接引廣大讀者入門,知道修行的重要,筆者所寫文章,務求「立論正確,理事圓融,文情並茂」;或者「藉故事而說理」,或者「先引經據典,而後歸納分析」,並作成結論。撰寫時,體裁儘量多樣化(避免枯燥),引證不惜重覆(點出重點),是為幫助讀者徹底融會貫通,是為「指引明路」而寫,祈讀者了悟是幸!
結論:
「一世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乃古來明訓。
「贈人以財,不若贈人善言。黃金雖貴,用之則窮。善言於心,終身為寶。一切神仙真人,皆以無上要言,得成道果,人能持是說,普告眾生,令得奉行,獲福無量。」「有人問曰:『何種布施功德最大?』吾曰:『以言施人功德最大,言有不盡,故以經典善書廣印施人,如天灑甘霖法雨,萬類受潤,欣欣向榮。』」(引自天堂遊記第十一回,台中聖賢堂扶鸞著作)
從上兩段經文得知,菩薩六度之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是也,都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實踐。不論是勸人以口,或是撰寫勸善文及修行心法,投稿給有緣的善刊,或者是 親送善書給有緣的善知識,或者是助印善書,都是本文主題所說「指引明路」之具體作為,請前賢大德不吝示教,接引有緣道親,早日走上修行之路,就如前段經文所說「一切神仙真人,皆以無上要言,得成道果,人能持是說,普告眾生,令得奉行,穫福無量」。或者有緣的讀者,能從「助印善書」入手,而有財施兼法施之福德,算是「自度度人」,給別人指引明路,也助自己抵銷累世冤結業債,提昇悟性及福慧資糧;可謂一舉數得。祈讀者能明悟而依法修持,自助助人,自度度人,「皆共成菩提」,是所至禱!
如何入解脫之道 丁棋城 投稿
一、去除貪執心,以化暗為明
眾生的心,因偏向於身體的需要、貪執迷戀十分堅固,所以才招聚一切的煩惱、業力,而遭受久劫的生死輪廻。人原本清淨的心地一被物欲所迷障,就會爲此而執著、操煩、勞費精神。就如同關在牢獄一般憂心忡忡,百苦交結;甚至所有的心血都被吸取殆盡,因此佛所慈示的解脫之道,在於淨離貪欲、平衡心性,以開啓自性的光明心智。若能幸遇善知識之慈心開導,得到佛法的淨滌滋潤,趨往光明的方向,心智才有了化暗爲明的轉機。此刻,對物欲的偏執才自然地逐漸淡泊無有興趣,也才不再沈淪受苦。從那天開始,久被遮障的心智才歸還本來的清淨;出離操煩苦惱;真得逍遙解脫,自在無礙。而方當內心由濁轉淨之時,就好像人輾轉折騰於疾病將癒未癒之間,是何等地難受、痛楚。然而當心智已屆明朗之際,則猶如病體已完全康健,是何等的輕安、快樂。
二、轉化心念,得其自在
就實相的理趣而言:解脫之道只是將心往善的方向轉變過來而已;非是將所喜好的物欲或塵境變化不見了。其實,所愛之物與外境依然存在;只是我們的心,不再爲此物此境牽纏受苦而已。譬如:方當所經營已久的事業發生危機,幾將破產;而寢食難安,憂心恐懼之際,若是能轉移念頭,往好的方面想:「至少我的人還活著。俗話説:『活乞丐勝過死皇帝』,有生命就能創造一切。而且已工作那麼久了,休息休息也不錯。」如此,就能產生與痛苦截然不同的自在心。
三、放開世緣,求得大福慧
試觀,有人一偏執,投注心力於財寶世物上,再也放不開,如同自設羅網,不能稍得片刻的輕安。從早上一張開眼,視線就離不開此寶物。每每瞻前顧後,只怕遺失、受損或遭人覬覦。背負這個無形的包袱,從不敢鬆懈下來,可想而知必是疲累不堪。試問:一輩子應該承辦的諸多要事都沒去完成,卻只看顧那些世物,豈是值得?自古成佛做祖,了脫生死,永求大福、大慧的人,都曾發大堅志,大信心,才明悟本源的。一般人的幻身假體,和所擁有的世物,僅僅短暫因緣的應用,無以久存,實在早該淡然看開,不要過於操煩、執著不放才是。
四、轉化苦煩之業心,以得淨樂
人之所以會自生種種的苦患,都是出自内在記恨、猜疑、嫉妒、慳貪的心意未轉向光明之故。受迷的心若能及時轉移到上善的方向,與一切眾相處,皆可圓滿無缺,溶合一體,怎還會有苦呢?如是勝理,唯有自身親證過,方能了然知悉。
五、悟知真象,不再苦惱
而心要轉移,首當明智地了悟娑婆世界人性的諸種實況:在此含藏萬有,無所不包的世界中:有釋放毒物,毁人身心,斷人生命的人;也有百般創造藥物要來照顧人的身心,養護人的生命的人。人際相處有相生助益的,也有相違損失的。總之有善人,有惡人;有正人,有邪人;有發大喜捨心的人,也有慳貪忌妒的人。
因而一切好壞的緣境皆是相對的︰有時幸逢上好的勝緣,有時則窘遇惡劣的逆緣;有時一睜眼就看到令人平安喜悅的景象;有時則一睜眼所看到的事相就潛藏著不平和的危機。
總之,在此娑婆世界中,任何萬象應有盡有。若不明世情世境;不知慎選因緣,硬要投入大業的羅網中,只有受困受礙了。惟有依循理智,善用因緣,才能自然地趨吉避凶,遠邪近正,得其善樂,早日証達佛所示演的解脫境地。(摘錄 典壁尼嘛仁波切講述)
君子道 古早人
守住自己心的,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心中有願,才能成就事業。心中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有德,才能容納萬物。心中有道,才能擁有一切。
人活一世,奔波勞累,在所難免,少計較,多寬容,懂滿足,心就開了,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懂得放下,心安的生活,生命才會更加完美。自己真正的敵人是脾氣毛病。「自己的無明妄想。」才是「冤親債主。」
「生命無常本自空,引迷入悟皆佛道」。「開尊善覺悟因果,佛家法論化因果」。「萬劫生死輪迴中,人身難得今已得」。「參修了悟人生道,何去何從明自悟」。「佛說無常佛家理,孔孟學說帶息生」。「做人道理基本悟,佛道禪天念佛生」。「大道真理儒心法,立寶齋修大道悟」。「修身修心悟真理,大乘佛理靜生死」。「君子之道仁義存,天理循環歸家去」。
佛曰:「實無眾生可渡」要渡自己貪、嗔、癡。 南無阿彌陀佛!
广州小密坛 :: 您的第一个分类 :: 传统佛教 :: 藏传佛教 :: 削了果位的传统佛教行踪披露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