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密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向下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Empty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帖子 由 Admin 周四 三月 10, 2022 3:15 pm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2009/02/28 17:55
佛教在佛灭后二百年,各宗各派就开始陆续出现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一开始学佛就被一堆门派吓到了。根据佛教专业人士的分类佛教共分十宗:「俱舍宗 」、「成实宗」、「禅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其实若要细分,还不止此,而且这各宗之下,都还有细支派别,林林总总加起来,我看不下数百个门派吧!
 
  当然我们的青春有限,是不可能将这些派别一一了解去研究比较过后才开始修行,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先一门深入,等行有余力再了解其它派门的修行方法与内容。
 
  这几天休假在家,就把以前买来没空看的一些佛书拿来研读,顺便整理一下读书心得,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事实上,若从历史以及文化的角度来看各宗派的派别,其实会变成今天这样其实都是有迹可循,很正常的一件事。在时间历史巨轮前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会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会碰撞与融合,社会环境更是不断变迁,而就在这避免不了的交流、碰撞、融合与变迁之间,佛教在佛灭后二百年,各宗各派就开始陆续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佛陀在世间是以小乘佛法为主,讲的是「缘起」、「无我」、「四圣谛」、「八正道」......等义理。尤其是「缘起」、「无我」二法更是佛教的主要核心,因为当时佛陀身处的印度国家,是主张有一个能生出一切众生的「大梵」存在,我们可以把「大梵」理解成西方文化里,主宰一切的「上帝」,而人就是要透过净化业障,死后灵魂才会回到「大梵」那里,如此才能解脱,否则就会一直带着业力轮回世间。佛陀发现这样的义理是不究竟的,并没有办法解脱烦恼轮回,最后在菩提树下透过自身的修持而开悟证道。
 
  据说,佛陀证道后,觉得他所悟到的真理太深太难,觉得一般人难以理解,本来想入涅盘,一走了之,但后来经过帝释天的祈请,佛陀就继续留下来,开始以「缘起」、「无我」法为主要义理传道,经过四十九年后才入涅盘。
 
  佛涅盘后,开始有一些佛弟子对于佛的教理发生争执,争执的开端倒不是佛教根本教理,而在于「戒律」。因为佛陀在世时,亲自宣说一些明确的戒律,这些戒律开始变得很难守护。例如,其中有一条「不持金银戒」就时常发生争议,有人说:「凡是佛陀说的戒律,一个条都不可以改,一个字都不可以改」;有人则说:「现在什么时代了,怎么可能不持金银?此一时彼一时,各地的风土民情不同,佛教如果要广传,也要因地制宜,我们只要掌握住戒律的精神就好,何必死守呢?」
 
  因为这样的见解不同,于是佛教就开始分派了,大约在佛灭几百年后,佛教分成了主张坚持传统的「上座部」,以及普罗大众比较能够接受的「大众部」。
 
  大家要注意,佛陀的教导是,因为「有我执」产生「爱欲」所以人才会烦恼轮回不断,但是要「无我」,要去除「我执」,并不是否定轮回。
 
  所以,佛陀也不否认一般人都认定的三世因果轮回的世间真理。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佛教承认有业力轮回这回事,那前世的因果业力是如何带到这一世?这一世的因果业力又如何延续到下一世?这问题如果用一般普罗大众所认同的「灵魂」观点来解释,就很容易解决,就是有一个带有业力的灵魂,肉体死亡之后,再因为业力而投胎到下一世,所以前是的因果就带到下一世。可是佛教不是教导「无我」吗?佛教的「无我论」不正是要破除一般人认为有一个「永生不灭」的「我执」吗?这样不就矛盾了?
 
  于是,就有人想到用「胜议谛」及「世俗谛」的二分法来解释佛教无我论,用缘起论其中的「识」来代替一般「灵魂」的概念。他们说「识」的功能跟「灵魂」差不多,「识」会转世、也能投胎,也可以保存业力,让因果延续,但是与一般灵魂不同的概念是,「识」是因「我执」而产生的一个「暂时存在」的东西。所以佛教无我论,是去除我执的胜义谛,而用暂时存在的「识」,来取代「灵魂」,变成说明业力轮回的原因,也就是世俗谛。
 
  这个「识」的观念加进来后,后来诠释的人就越说越细,越加越多,很多相关论着就一直出现,渐渐就自成一派,这时「唯识宗」就出来了,强调说明宇宙万事万物如何因为「识」的作用而出现及变化原理。(未完待续)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371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Empty 回复: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帖子 由 Admin 周四 三月 10, 2022 3:16 pm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二)
分类:读书心得
2009/03/22 15:37

玄奘大师
  「唯识宗」在中国就称为「法相宗」,「法相宗」的第一代祖师就是知名的玄奘大师,也就是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

  但大家可知,为什么唐三藏要费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取经呢?如果有人以为唐朝之前没有佛经,那就错了。佛教在汉朝的时候就经过当时的丝路进入中国了。不过当时佛经虽多,但玄奘大师认为从汉朝流传下来的佛经,几个重要义理发生矛盾。他认为可能是翻译上发生错解,所以他决定自己到印度那边直接看原文怎么说。

  那到底有什么地方佛理不通顺呢?这个就牵涉到佛法上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唯识学上,到现在还争议大问题。不过这里先卖个关子,待会再说,我们先来谈谈经典翻译的历史,因为从翻译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到,因为主导翻译者的见解不同才导致分出各个派别。最后我们再来谈谈这些见解争议之处就会更清楚到底她们在争什么?为什么而争?

  关于唯识思想,在玄奘大师之前就已经有「菩提流支」、「真谛」二位印度翻译大师,将属于唯识思想的经典翻译流传到中国。

  菩提流支大师所翻译的唯识经典是《十地经论》,此论是「唯识宗」的祖师世亲菩萨所著,专门把《华严经》中的「十地品」拿出来特别注释的一本论书。《华严经》「十地品」第六地,有一句名言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于是,世亲菩萨就把这个「一心」发展成唯识思想。而菩提流支大师在翻译此论成为汉文时,以及用此论教导汉人时,就把这个能够造出万物的心解释成「真心」。所谓「真心」的另一层意义就是「本来存在」、「不受污染」的意思,因此菩提流支大师这一派叫「真心派」。

  那本来存在、清净无染的「真心」,怎么会生成「虚妄假有」的宇宙万物以及有情众生呢?这是佛教大问题。菩提流支大师的解释是因为真心外面还覆盖一层妄心,虚妄的三界以及有情烦恼众生就是由这虚妄的心所演变出来的。菩提流支大师将唯识分为九识,有情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前七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化生,第八意识外面是「妄心」,里面是不受污染的「本来清净真心」,第九意识就是第八意识修行清净了外面妄心之后的意识,所以第九意识又称为清净识。

  「真心派」的唯识理论,我们可以用二种比喻来理解。第一个叫「核桃」,核桃籽比喻成真心,真心被妄心所覆盖以致众生不得见,核桃籽外的硬壳比喻成妄心。第二个比喻是「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是本自清净,从来不受污染,只是外面蒙尘了,所以自性光明才不现。唯识的修行就是去掉外面的妄心执着,那就见到真心了。

  玄奘大师之前还有一位「真谛」大师所翻译的《摄大乘论》唯识经典传入中国。《摄大乘论》是世亲菩萨的哥哥,也就是无着菩萨所著作。据说无着菩萨是禅定到天上弥勒内院,向弥勒菩萨学习唯识后,回到人间才写下诸多唯识经典。

  真谛大师翻译的《摄大乘论》认为,第八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但可不是像「核桃」或「摩尼宝珠」有一个不被污染的真心被无明所包覆在内,大师认为真心与妄心是互相混合参杂在一起,修行是将第八意识中有污染的真妄和合心,转变成只有清净体性的真心,所以我们可以说真谛大师是「真妄和合派」。

  我们可以用「综合果汁」来比喻「真妄和合派」所理解的第八意识。修行就是将各种水果口味的综合果汁,转变成纯净无杂质的白开水。另一个比喻是「炼金矿」比喻,金原本是混合在各种泥土沙矿之中,我们用炼金的方法将金从土砂矿之中提炼出来,变成无杂质的金块。

  有人说「真心派」与「真妄和合派」的义理好像差不多,不就一个「核桃」,一个「综合果汁」,反正爱吃核桃的就去吃核桃,爱喝果汁的就喝果汁,可惜实际上问题却不简单,这是佛学上关于「本来清净」的大疑问。

  我们可以质疑「真心派」,如果真心本净不受杂染,那会生成这杂染宇宙的妄心又是从何而来?如果妄心是从真心而来,那就表示真心之中原本就有杂染的性质,那就不是本净。如果妄心不是从真心而来,又如何说明这宇宙万物及有情生命是唯识所现?而「真妄和合派」刚好可以免除这种质疑,因为「真妄和合」派,不认为众生有一个本来清净无染的真心,而是真心与妄心一开始就是混合一起,所以宇宙现象以及有情众生就是以这个真妄杂染的唯识才得生成。然而在这样的义理之下,众生不是本来清净,必须透过修行等方法才能成佛,那么众生也就不会「毕竟成佛」。但这种说法又和「华严经」、「法华经」等重要大乘了义经典「众生本来成佛」以及「众生毕竟成佛」思想产生矛盾。

  玄奘大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环境下,燃起了到西天取经的信念,希望能够把原汁原味的唯识思想以及大乘佛法带回中土,厘清争议。至于他是否能够完成心愿?还是制造出更多的纷诤?请静待下回说明分晓。(未完待续)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371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Empty 回复: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帖子 由 Admin 周四 三月 10, 2022 3:17 pm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三)
分类:读书心得
2009/03/24 10:46
唯识宗祖师-无着菩萨
 
  话说唐三藏千辛万苦从西天取经,历经十七年终于回到首都长安,并成立国家译经院,广招天下人才,开展翻译佛教经典的大业。他从天竺带回来共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包括我们佛教徒现在人人朗朗上口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家应该还记得,玄奘大师是为了解决唯识思想的义理纷争才出国取经(如果忘记了请看本文第二篇),因此回国后他重新翻译了真谛大师翻译过的《摄大乘论》,也带回来了以前大家从没见过的经典《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用来解释《唯识三十颂》的论着,而《唯识三十颂》则是由世亲菩萨所造。

  当然玄奘大师的见解和真谛大师的见解有所不同,最大不同还是在于「修行原理」上发生歧见。真谛大师认为唯识是「真妄和合」,修行的方法是「去掉」虚妄的心,这时「内在」真心就「自然」显现,真心显现就是成佛。玄奘大师则认为唯识一开始全是「虚妄种子」组成,必须透过外在环境的「熏习」,让种子转变成为真心,才能算是成佛。因此后来有的学者将玄奘大师分类成为「妄心派」。

  我们可以用「种子成大树」的比喻来理解玄奘大师唯识学派的理论。我们都知道,树的种子当然具有变成大树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泥土、阳光、空气、水等外在助缘,我们只能说种子具有潜力发展成大树,但不能说种子是大树。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种子),但是如果没有善知识等外在助缘,是没办法成佛的。因此众生必须要有佛的圣言量等外在助缘教导,才有可能「转虚妄的种子识,成为佛的无漏智」,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转识成智」义理。更明白地说,所谓「众生本俱佛性」,是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而不是「众生本来是佛」,因此众生也不会是「本来清净」。

  如果依照这样的看法,关于「本来清净」玄奘大师的意见应与真谛大师相同,认为这个宇宙万物及有情众生,一开始就是「虚妄唯识」或「有染真妄和合」,而非「本来清净」。
 

唯识宗祖师-世亲菩萨
  但在修行原理上,玄奘大师又与真谛大师意见相左。真谛大师认为虽然真心不是本来清净,是相互杂染「真妄和合」,但只要透过修行,「去除妄心」,真心就会自然显现。而玄奘大师则认为,有情众生的烦恼与痛苦,是因为被污染的心,产生执着的力量,种下有漏的种子识,有染有漏种子再经过六根六尘外在熏习之下,因缘和合再度成长为烦恼、痛苦与执着心,然后再种下有染有漏种子,如此有情众生烦恼轮回不断。

  而众生修行成佛的原理也是如此,当众生因痛苦产生想要解脱烦恼的心念,这时就会种下成佛的无漏种子,再加上外在环境大善知识圣言量的教导,经过行者依照「正确的方法」不断地熏习,就会触发无漏成佛种子成长,假以时日,当无漏种子生长转变成佛的无漏智,这时才算是成佛。简单来说,真谛大师的「真妄和合派」修行原理是「去妄显真」,而玄奘大师的「妄心派」是「转妄成真」。

  由以上玄奘大师的唯识理论,我们会清楚发现,心的主导作用是众生「烦恼轮回」与「成佛涅盘」的重要关键。而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助缘地位。这样的唯识理论在玄奘大师之后,其门下大弟子「窥基大师」更是加以发扬与教导,最后被世人称为「法相宗」。

  乍看之下,玄奘大师好像解决了长久以来唯识思想的歧义,而且很符合一般大众比较能理解,需要有善知识的教导,需要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成佛的道理,但实际上却引发有关「第一因」的困难质疑。

  我们可以质疑,如果成佛是需要用如种子成长般的方式,需要外在环境的配合,需要已成佛大善知识的正确教导等助缘,那么以此往前无穷推论,请问法界中第一个佛又是如何而来?在这样的义理之下,需要因缘聚足众生才能成佛,因此成佛是偶然,不是必然,那么众生就不会「毕竟成佛。」

  眼尖的读者,应该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在本文第二篇所述菩提流支大师,所译的《十地经论》是世亲菩萨所著,而玄奘大师所译之《成唯识论》,也是印度护法等论师为了解释世亲菩萨所著之《唯识三十颂》所造。有趣的是,同样是世亲菩萨所著论书而传的唯识思想,在不同的铨译者与翻译者的教导之下,后来竟出现「真心派」与「妄心派」二种不同的见解。

  不过这种情况也算是正常,因为在接下来要谈到的「中观派学说」以及「瑜伽派学说」好像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未完待续)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371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Empty 回复: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帖子 由 Admin 周四 三月 10, 2022 3:17 pm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四)
分类:读书心得
2009/03/29 20:47

「诠释真理的人」必须要「证悟真理」
 
  接连写了三篇有关佛教各派学说的文章之后,开始有读者问:「为什么要写那么多深奥难懂的文章,难道修行一定要懂这些吗?直接实修不是更重要?」
 
  确实如此,正如本文第一篇前面所言,如果修行是要先搞懂佛教所有的派别才能开始修,那岂不是累死人了。所以我说这些比较需要动脑筋想一想的文章是给大家「无聊」、「有空」时才拿来看,当你一门深入修行修到很累了,想要休息一下的时候,或者深入经典碰触到某些义理不清的时候,这时不妨就将本文拿来翻一翻看看,或许会有另一层体悟见解也说不定。
 
  前言说完,开始进入主题。前面三篇文章介绍了「法相宗」的起源,以及法相宗用「唯识」来解释宇宙生成及众生烦恼轮回的义理,当然更重要的还有众生如何依唯识修行成佛的原理。
 
  从这几篇文章中,我们慢慢会发现,纵然佛陀开示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角度的诠释之下,还是会出现各种学说派别的情况。甚至这些学说派别彼此之间还会产生矛盾,互相问难。
 
  当然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就说真理好像在最高的山顶,而通往山顶的路有各种不同路线及方向,各种派别就好像不同山路一样,看来不同,但其实条条山路通山顶。这样的答案当然是比较圆融的,各派之间系出同源,都是师兄师姐,大家不用争了。不过实际上好像没那么简单,因为问题就出在彼此间对「真理」的认知不同。不同的山,就会有不同的顶,如果大家都说「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大家却对「真理」认知不同,一派说这座山才是顶,另一派说另一座山才是顶,甚至山顶和山顶之间相差很远,请问如何解决争端?
 
  看了前几篇文章,不知大家发现没?为什么会分那么多的学说派别,其实问题不在真理,问题在于「人」,更明白的说是「诠释真理的人」。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本文将各派学说重心摆在「诠释真理的人」身上,也就是摆在造论解释经典的论师们,或翻译经典变成其它国家文字的人身上的原因。当然每一位佛弟子广义来说,也都可以算是「诠释真理的人」,可是这些佛典论师或翻译家,因为他们花了很多精神出了书,变成了黑纸白字,可复制性大,影响力当然也就相对变大,大到如果他们的认知不同,以后就会变成某一派学说。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们的本意并非如此,可是依照佛教各派学说历史发展来看,却是重要的关键因素。
 
  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时,当然不会分宗分派,因为佛陀本身就是「真理」,由「真理」延伸出来的,当然就是通往真理的正确「道路」,不会有任何异议。可是当佛陀涅盘了,虽然佛陀说涅盘之后所有佛弟子应「以法为师」,可是这个「法」(真理)的解释权已经落到「诠释真理的人」身上了,问题就是出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就会出现不同角度诠释真理的人。」
 
  我们必须认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必须要有不同的解释真理的方法。否则佛陀时代明确宣示的「不持金银戒」,如果到今天还坚持一定要执行,那我看所有佛教团体山头全部要关门大吉。我们当然可以有不同解释真理的方法,但接下来的共识更重要,就是这些不同的方法最后都应该是「不违背真理」、「通往真理」或「指向真理」。
 
  那如何让「诠释真理的人」能够在「不违背真理」的原则下,因应社会文化所产生的不同解释方法,都能「通往真理」或「指向真理」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诠释真理的人」必须要「证悟真理」。也就是,「除非你证悟真理,否则不要解释真理。」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涅盘不久,负责主持经典集结的长老大迦叶尊者,不允许多闻第一但尚未开悟的阿难尊者一起参与经典集结的原因。
 
  所以大家应该要有一个认知,在历史的轨迹底下,佛教分宗分派其实很正常,因为不同的诠释真理的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派别,但更重要的是「诠释真理的人」有没有「证悟真理」?
 
  不过本文不是要告诉大家「佛教真理是什么?」或提供大家一个检验「真理」的方法?而在于告诉读者,佛教为什么会分这么多派别?他们学派的学说重点及差异在哪里?争译点在哪里?仅此而已。
 
  如有这样的基本共识,在接下来的文章,我们才能继续在佛教义理法海中悠游自得,否则我担心大家看下去,越看越复杂,反而深陷泥沼,无法自拔,那就是我的罪过了。(未完待续)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371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Empty 回复: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一) 分类:读书心得 台湾雷藏寺威德佛学院舞自在

帖子 由 Admin 周四 三月 10, 2022 3:18 pm

略说佛教各派学说(五)
分类:读书心得
2009/04/28 21:29
中观学派祖师龙树菩萨
 
   看过前面几篇文章后,我们学习到要了解佛教各学派学说,不是去研究学派之间的旁支末节或表象上的差异是什么,而是应该要先了解这个学派的最高义理是什么?再来看看,以此义理所延伸出来的修行成佛方法又是什么?只要把握住这二个重点,相信就能在法延流布的各派义理法海之中,不被迷惑。
 
  接下来,要来谈一谈「三论宗」。顾名思义,「三论宗」就是由三本论书为核心义理的宗派,这三本论分别为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论》、《十二门论》,以及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婆菩萨所造之《百论》。但是在印度佛教时期并没有「三论宗」这个名词,那是佛教流传到中国之后,佛教学人开始专门研究这三本论书的义理,而后慢慢的形成一个专门的派别。因此「三论宗」并没有一个特别创派的祖师,只要是研究这三本书的为主的人,都可以算是「三论宗」的门徒。因此「三论宗」可以说是印度佛教时期龙树菩萨「中观学派」流传到中国的代表。
 
  龙树菩萨,只要是佛教徒大概都听过这个的名字,因为祂不只是「中观学派」的祖师,同时也是佛教「八宗共祖」。这「八宗」分别是指,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因此,要了解佛教各派学说,一定不能忽略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说的是「中观思想」,学者们通常用「缘起性空」来说明「中观思想」的内容,最后用「一切法无自性」,来呈现中观学派的最高义理。
 
  以前初学佛时我看不太懂,「缘起」怎么会「性空」?「缘起」明明就是有,缘起当下所呈现的果是「有」,因缘和合成「有」前面的「因」也是「有」,怎么「有」加「有」最后会导出「本质是空」的结论?另外,我们如果用无限往上追溯的方法,就会发现每个「有」之前,都会有一个更细微的「有」,前际的「有」因缘合成为后继的「有」,无论怎么分析都是真实存在的「有」啊?怎么会是「空」呢?
 
  这样的认知也不是我独创,在龙树菩萨之前的「部派佛教」时代,其中有一派叫「说一切有部」就是主张用这种极微分析的方法,而得知「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结论。也就是,「说一切有部」主张这世界终极是由「有」来生成,「说一切有部」认为只有「有」才能生「有」。如果要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是「本体论」,承认终极有一个实在的有,才能因缘和合而成一切万事万物。
 
  如果说因为人类能力智识所限,分析不下去,而就说「那究竟就是空了」,那么这里的「空」是相对「有」而出现的「空」,不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讲的是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龙树菩萨所说的缘起,是不用经过时间的推演,也不用空间的移动才能产生。龙树菩萨认为「缘起」是「有」这是没错,但是这宇宙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众生的有情生命,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主体在运作,也不是由这个主体所生。讲得更明确一点,就是一切万事万物,包括有情生命,都不是由一个「有形存在」或「无形存在」的「本体」所生成,所以龙树菩萨说「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的意思就是「根本没有一个主体」。
 
  「无自性」这个佛学名词刚开始学佛的我一直搞不懂,后来慢慢从生活中观察,终于弄懂了,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生活当中比比皆是。例如,「气象观测」,我们常常看电视气象播报员,说这个高压从那里过来,然后这个低压从那里过来,好像这个气象本身有一个能生成这些作用的东西在运作,但其实不是,这是一切存在的因缘和合而成的结果。又例如「股票市场」,人类的集体金钱游戏,变成了一堆数字与线条,聪明的金融分析家将这些数字整理归纳推理之后,找出一套规则,然后开始预测今天股票会涨还是跌,看起来就好像「股票市场」里面有一个能够生成这些作用主体在运作,但其实这些都是「无自性」。
 
  如果要更扩大来说,我们人存在的这个世间,也都是由各种因缘相合而生,好像有一个规则,感觉背后有一个莫名的主宰在运作,但依照龙树菩萨的看法,世间万事万物,究竟真实义是「缘起性空」、「无自性」、「根本没有一个主体」。
 
  或许会有人提问:「那我们人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有灵魂吗?难道我们人也都是无自性吗?如果是,那我们不就变成机器人了?」问这话的人,我会建议他再回头温习一下佛陀最初教导的「无我」思想义理,这里就不多说了。
 
  事实上我们应该对「中观学派」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疑问。我们可以问,如果一切法都是当下因缘和合而生,都是空无自性,那么请问:「众生业力如何延续?」
 
  我们应该知道,佛教并不否认三世因果轮回,可是如果在保证这样的前提之下,主张空无自性的「中观学派」又如何解释三世因果轮回呢?这个问题就真正碰触到「中观学派」关键义理,也可以说是来自「唯识学派」论者的质疑。但限于篇幅,本文就此打住,我们下次再说了。(未完待续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371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