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密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向下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Empty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帖子 由 Admin 周五 十二月 24, 2021 4:45 pm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梭哈。

净身业真言:

唵。修哆利。修哆利。修摩利。修摩利。梭哈。

净意业真言:

唵。缚日啰怛。诃贺斛。

安土地真言:

南摩三满哆。母驮喃。嗡。度噜度噜地尾。梭哈。

大圣大慈。

无极瑶池大圣西王金母大天尊。(三称十二叩)

是时。

无极圣母。龙华胜会宴 瑶池。

万灵统御传 教旨。诸仙献寿。列圣称觞。

天威咫尺。功高德重。代燮权衡。仙主道宗。

三千 侍女。奏笙簧之天乐。

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救众生之苦难。

洒甘露于尘寰。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无极瑶池大圣西王金母大天尊。(三称十二叩)

是时。

瑶池金母。在 无极光中。命 彩女董双成

仙姑恭传经言。

金母曰。自古吾 师。

玄玄上人。传道于 木公。

木公传道于 吾。而后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而今

天开宏道。普度东林。愿世人。早求明师。

参透心性。无如红尘火宅。堕之甚易。

出之甚难。若无慧力。何能解脱。

欲求解脱。先须定慧。



慈航大士合掌恭敬。而白

母言。愿

母开方便之门。说解脱之道。众生之幸。

则 慈航之幸也。尔时。

金母慈颜大悦。对 慈航大士言。尔以

大慈心。显化东土。今以解脱相请。

尔其静听。

吾为宣说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彼时。

天放祥光。彩云绕户。鸾鹤侍卫。旌旆布空。

金母乘九凤之辇。驾五色之云。一时。

三教圣贤。俱来拥护。天花缤纷。仙乐节奏。

于是

金母。悲悯东林儿女。放 无极之光。即于光中

而宣说曰。天从

无极中开。 太极日月三台。日月阴阳运转。

人从阴阳胚胎。或为男兮为女。皆从

无极而来。只为中间一动。霎时落下尘埃。

堕入五浊恶世。贪恋酒色气财。

因此轮回旋转。情波欲海生灾。

血水周流可愍。尸骸遗脱甚哀。

老母说经至此。婆心慈泪频催。尔时。

慈航尊者。合掌恭敬而请曰。

弟子。闻

母金言。

无极。即生 太极。两仪又分三家。

万物由此而生。又复由此而灭。

何不令其不生不灭。以免血流满地。

骨脱如山。岂不甚幸。

金母曰。 太极分判。 天地生物之心也。

血流满地。骨脱如山。万物自作之孽也。

尔今问此。但有不生不灭之道。

而无不生不灭之理。尔时。

慈航尊者。长跪

座前。敢请宣说不生不灭之道。

金母。抚膺良久曰。居。 吾语汝。道者。

反本之用也。万物皆有本。由本。而生枝。

由枝。而生叶。由叶。而生花。由花。而结果。

人与万物。不同质。而同理也。

本立。则根生。根生。枝叶茂。本枯。

则根朽。根朽。枝叶零。是以修道固本。

固本者何。人以孝悌为本。道以精神为本。

孝悌立。而人无愧。精神足。

而道可修。修道无他。还全本来面目而已。

精神从何处散出。还从何处收来。

慈航尊者。闻

母所言。心中大悟。又复稽首请曰。

弟子缘深。幸蒙阐明 道果。敢叩

慈悲。再示解脱之道。可乎。

金母曰。解脱非难。难在定慧。身心大定。

便生智慧。智慧既生。解脱亦易。欲明解说。

先除六贼。耳不听声。目不视色。身不触污。

意不着物。鼻不妄嗅。口不贪食。六贼既空。

五蕴自明。受想行识。如镜见形。五蕴自明。

三家会合。精气与神。长养活泼。上下流通。

何难解脱。

慈航尊者。闻听

母言。心中朗悟。稽首

金容而作颂曰。

自从

无极生 太极。或为人兮。或为物。

轮回生死几千遭。堕落由来难解脱。

不识固本而修身。又如树枯无枝叶。

瑶池金母发慈悲。 亲驾白云赋贝叶。

先言道果合三家。后说智慧须定力。

六贼扫除五蕴空。返本还原为上着。

瑶池侍 驾彩女仙姑颂曰。

慈航道人大慈悲。至三再四求解脱。

荷蒙

金母说分明。指破 天机真妙诀。

大成至圣兴儒治世天尊

颂曰。

人以孝悌为根本。道以精神为妙乐。

本立而后道自生。成 仙成 佛 凭人作。

太上老君掌教天尊

颂曰。

恰如久病遇良医。又如青天现白鹤。

拳拳服膺朝五气。三花聚顶能脱壳。

释迦牟尼古佛天尊

颂曰。

老母真言不忍秘。句句都是波罗蜜。

解脱定慧大工夫。留与众生作舟楫。

众圣赓颂已毕。

老母说经方完。 彩女侍卫。 銮驾腾空。



三教圣贤。 十方诸佛。顶礼恭敬。信受奉行。

流传

此经度世。收圆定慧。红尘儿女。早夜诵念。

即口应心。心心上朝。

金母自派 护卫神祗拥护。身无魔考。

家有平安。国有清泰。日念此经。

保护安宁。夜念此经。梦里无惊。

行念此经。土地卫灵。舟车念此经。

旅途保长亨。念念皆清吉。口口尽超升。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终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371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Empty 回复: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帖子 由 Admin 周五 十二月 24, 2021 5:02 pm

广州治要道院紫薇大帝解厄添元法法会通告及法会慈善账号

长孙皇后文德小传(现今最新王母娘娘代理神职,汉族女性修炼的最大成就者)
 由 Admin 于 周一 21 十二月 2020 - 20:44
广州小密坛: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中天法门,王母娘娘蟠桃大会


将门之女
长孙皇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出生,河南洛阳人。 [2]  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9]  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在军事外交上也颇有建树。 [10]  长孙晟长期处理隋与突厥的关系,曾使计分化突厥,对突厥分裂有极大贡献。突厥之内,对长孙晟非常敬畏,听闻他的弓声,认为是霹雳,见到他骑马,认为是闪电。 [11]  因此,长孙晟家得到霹雳堂的称呼。长孙氏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

喜结良缘
长孙氏
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幼女,对于这个小女儿的婚事,长孙家族非常上心。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睿智大气的妻子窦氏。窦氏年幼时,曾劝说舅父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 [12]  然而,在婚约定下后不久,长孙晟去世了。随后,长孙兄妹与母亲被同父异母兄长孙安业斥还舅家。幸运的是,长孙氏的舅父高士廉对待妹妹及其一双儿女非常优厚。 [3]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时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晓长孙氏幼年时的婚约,便在长孙氏父丧期满后,就开始促成此事,将长孙氏许配给他。 [13-14]  于是在大业九年(613年),13岁的长孙氏,便在这豆蔻之年与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婚后,长孙氏曾归宁于永兴里,舅父高士廉的妾室张氏,在长孙氏住的房舍外面看见了一匹大马。此马高二丈,鞍勒都在,张氏惊惧,将此事告知高士廉。高士廉请人占卜,显示遇坤之泰,内阳外阴,内健外顺,显示天地之交。占卜之人说“龙是乾的卦象,马是坤的卦象,女子处于尊位,居于中正之位卦象显示,这个女子贵不可言”。 [15-16]  高士廉听后心中欢喜,“亲戚知者,咸敬异焉”。 [17] 

归宁后不久,隋炀帝发动第二次征辽战争。李世民的母亲窦氏随担任督粮官的丈夫李渊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随军的李世民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可是窦氏仍不幸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五月过世。 [18-19]  次月杨玄感谋反,同谋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辽东,与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贬外放。 [20]  一方是生身母亲,一方是情同慈父的舅父,正在新婚燕尔的小夫妻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励彼此,关系越加融洽。

大业十二年(616年),唐国公李渊迁右骁卫将军,同年四月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 [21-22]  次年(617年),皇帝杨广敕李渊为太原留守。 [23]  李世民和长孙氏夫妻二人,随父亲就任而居太原。既没有婆婆的指导,也不见妯娌的帮衬, [24-25]  太原留守的次媳,年仅十七岁左右的长孙氏,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唐国公府儿媳妇一职,在公公的信任支持和丈夫的爱护包容下,长孙氏度过了幸福的太原时光。当长孙氏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并于寺中聆听钟声时,李唐家的声望和长孙氏的仁德也随着仁寺钟声传扬,平和的在太原郡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26] 
武德斡旋

长孙王妃
隋末暴政,民怨沸腾,各地反隋势力纷纷揭杆而起,群雄纷争。李家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举义旗,很快异军突起,于同年十一月入主长安,先奉代王杨侑为隋帝,年号为义宁。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 [27]  次年(618年)三月初九,改封赵国公。 [28]  长孙氏随丈夫李世民先后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

义宁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受禅登基为帝,国号大唐,改元武德。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 [29]  长孙氏亦随之受册为秦王妃。 [30]  建唐之初,天下未平,李唐势力范围仍很小。作为主帅,李世民常常出征在外,但期间子女的诞生给夫妻俩带来了不少喜悦。长孙氏在牵挂夫君之余,也尽力为夫君免除后顾之忧。作为秦王妃,长孙氏依旧孝事李渊,深得皇帝李渊的认可。李渊以过继早夭嫡子李玄霸为名,将长孙妃亲生儿子李泰直接晋封为卫王、上柱国。 [31-33] 

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和王世充。于武德四年(621年)受封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 [34]  此时的秦王李世民身兼数职,威望势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难免被猜忌。 [35]  平定洛阳后,李世民拒绝了奉命前来有非分之请的贵妃等人,秦王部属又多次与后宫亲属产生摩擦。 [36-37]  秦府上下对后宫已多有得罪。反之太子齐王与后宫妃嫔时常往来,经常联合在高祖面前谗害李世民。眼见多次在外浴血征战的丈夫与皇帝疏远,又为太子齐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面缓和矛盾。她常常在宫中出入,孝顺高祖李渊,同后宫妃嫔交往,以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在后宫中为丈夫存留助力。 [38-39]  在尚书右仆射萧瑀和太子少保李纲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渊最终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秦王妃长孙氏等人同心影助为秦府的绝地反击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40]  正如历史上无数次的皇权斗争一样,兄弟反目终于决裂。

玄武之变
长孙皇后
武德二年(619年)末因刘文静事件,高祖已冰封过秦王。只因内外战事不断,唐廷必须仰仗秦王武功,不得不在每次战事吃紧时,一次复一次地启用李世民,而事平之后对战功越发显赫的李世民猜忌更重。 [41]  武德末期,皇帝猜忌日重,太子齐王日渐紧逼,李世民的处境更加艰难。在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杨文干事件,秦府与太子齐王两败俱伤之后,双方争斗进入白热化。

同年七月突厥再度寇边,情势危急,太子齐王与多数大臣纷纷赞同迁都,唯独李世民直谏,认为夷狄之患不足为惧,请求出征讨伐突厥。高祖听从了他的请求,但是太子与后宫妃嫔却乘机进谗言诬陷李世民谋掌兵权以篡位。 [42]  高祖再起疑心。之后高祖在城南狩猎,太子将一烈性胡马授予秦王妄图摔死秦王,秦王驯马后完好无伤答以“死生有命”,太子借机令后宫妃嫔妄言“天命”诬陷秦王。 [43]  高祖大怒,但碍于边境不宁,缺不了李世民这军事奇才,不得不按下此事。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太子于东宫设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不成。 [44]  又和齐王策划在昆明池暗杀李世民,并乘机逼宫。幸得率更丞王晊得知阴谋并将此事告知李世民。 [45] 
经过一系列的事件,持续加剧着秦王府与东宫间的矛盾。秦王妃长孙氏没有放弃弥缝。然而面对丈夫及其部属遭遇的不公和打击,长孙氏越发警醒地意识到摆脱困境的紧迫感。此时的秦王妃长孙氏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站在丈夫身后,和胞兄长孙无忌及房玄龄等秦王府僚共同给予丈夫毫无保留的支持。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金星再次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当高祖将傅奕密奏“秦王当拥有天下”告知李世民, [46]  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李世民下定了决心。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领秦王府八百将士在玄武门设伏。通常站在丈夫身后的长孙氏出人意料地出在了丈夫身旁,从容勉励将士。将士们无不感激秦王妃的亲***勉,因此更奋发无畏。 [47]  妻子无所畏惧地生死相随不离不弃,更激励着丈夫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完胜而告终。三天后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氏随之成为太子妃, [48]  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并在登基后十三天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 [49-50] 
佳偶良佐

长孙皇后喜爱看书籍图传,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 [51]  成为皇后后依然如此。经常与丈夫一起地共执书卷,谈古论今,从容以对,发表独特见解,对丈夫与朝政大有裨益。 [52-54]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一向爱重。 [55]  登基之后,对长孙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长孙皇后深以盈满为诫,说服胞兄让位,在太宗恩准下,长孙无忌得以闲职高薪退避宰执之位。 [56-58]  长孙皇后还利用自身对丈夫的影响力来护慰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 [6]  长孙皇后一方面欣赏“庇护”着魏徵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李世民要行仁政。 [59]  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辅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现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它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

因病去世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皇太子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为妻子健康忧虑的唐太宗立即应允,但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无奈唐太宗只好请普光寺法师昙藏入宫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诚意所致,长孙皇后病情旋及康复。 [60-61] 
九年(635年)皇太子李承乾纳妃苏氏, [62]  然而喜悦之后却连接着悲伤,此后接踵而来的生身母亲赵国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渊的驾崩,给长孙皇后和李世民这对夫妻又一次沉重打击。 [63]  双重丧期的哀痛,诱发了长孙皇后早年罹患并时常发作的气疾,次年,病势加重,药石皆不见效。

早年,太宗驾幸太原,长孙皇后生病,他曾亲自到石壁寺礼谒禅师,并解众宝名珍,为妻子供养启愿。 [64]  于是太宗决定再次求助于佛家。十年四月,李世民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392座为皇后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 [65-66]  虽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够又一次给妻子带来好运,但是,幸运没有再次眷顾。

十年六月(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36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 [67]  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于情伉俪情深,于政相辅相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母仪何炜
编辑
训诫诸子
长孙皇后生性简约,不喜欢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可以。 [68-69]  对于皇子要求也很严格。她经常训戒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 [70]  即便对于自己的亲生子女也不例外。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东宫的日常用度。遂安夫人对于太子十分上心,觉得东宫之内器物还不够,于是在长孙皇后面前屡次要求增加费用。长孙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她对遂安夫人说:“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于是驳回了遂安夫人的请求。 [71]  贞观的风气从此处也有所体现。

调和直谅
长孙皇后御下平和,从不无故令人有冤。太宗长年行军打仗,脾气难免急躁。后廷之人常因小事触怒太宗。长孙皇后深谙太宗脾性,总能让在气头上的丈夫熄灭雷霆之怒。 [72-73] 

长孙皇后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无病死掉了,唐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将杀之”,长孙皇后并没有直接为宫人求情,而是对丈夫谈起了两人曾经共同读过的一个故事:“过去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马死而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埋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必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妻子的这番话后自然会意,养马宫人也因此得以免罪。

唐太宗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各种政务政事上都能启发影响我,对我极其有好处。 [74] 
养马人这样的宫人只是皇宫内苑里极其卑微的人物,但长孙皇后仍然以她的仁慈智慧照拂着他们,不因他们地位卑微而轻视他们的安危性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宽和明理的女主人,才能使得宫内没有任何冤屈。


 回复: 长孙皇后文德小传(现今最新王母娘娘代理神职,汉族女性修炼的最大成就者)
 由 Admin 于 周一 21 十二月 2020 - 20:45

抑制外戚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情义深重,对于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宠。长孙无忌与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还是辅佐元勋,李世民视为心腹,让他自由出入皇宫内室,对他的待遇群臣无人堪比。几度想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反对,她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家族的贵宠已极,不愿意家族子弟遍布朝廷。于是再三阻挠丈夫授予哥哥大权,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才兼文武,没有听从。但长孙皇后异常坚定,在无法说服丈夫的情况下,转而私下命令哥哥让他坚决辞职,拗不过妻子的坚持,李世民只得解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但却将他升为从一品地开府仪同三司,让长孙无忌享受高官厚禄但不管事。 [75]  长孙皇后这才满意的喜见颜间。 [76] 

长孙皇后对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为鉴,临终前仍然不忘嘱托丈夫不要给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认为自己的家族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经是很大的荣幸了,但他们并非都是才德出众之人却身居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险,想要长久无忧,就不能让他们担任要职,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觐见,就已经是极大的幸事了。 [77-79]  长孙皇后对于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之事,足见她的非凡的远见和智慧。

赞成帝治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对于丈夫的事业一直以来都是全力支持的,作为皇后,她对于内宫治理上的优秀自不必多提。护俾忠良,赞成帝治更是十分出色。长孙皇后对于太宗是十分了解的,她知道丈夫为君不易,虽然李世民在纳谏方面做的已经是非常出色,但总有疏忽不及的地方,况且善始善终对于任何人而言都不是易事。于是她常常劝说丈夫要始终记得容纳良言。

长孙皇后曾借长乐公主李丽质嫁妆一事谏言,她认为,“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忠言逆耳利于行。肩负国家社稷之人最要紧的就是容纳忠言。“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如果太宗能深切了解,那么就是天下之幸。临终之时,仍不忘嘱咐丈夫,要亲信君子,远离小人,容纳忠臣良言,不可听信谗言,停止游猎劳役。 [80-81] 

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谓也。唐太宗得贤后作配,唐朝有这样敢于谏言,远见卓识的皇后,贞观之治的出现长孙皇后实在助益良多。 [82] 

奖进忠良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生有不少儿女。太宗对他们都宠爱有加,关爱之心与寻常父亲并无区别。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
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太宗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太宗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谕说:“听闻你正直,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太宗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征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83-86] 

用俾房魏
长孙皇后虽然不主动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对于贤良却从来看重。唐太宗是一个性情中人,手下谏臣众多,尽管太宗善于调整心态,听取意见,但难免有被冲撞的时候。盛怒之下,也会出现过失。这个时候,身为妻子的长孙皇后就会发挥她的柔性力量,安抚丈夫,护佑贤良。


长孙皇后图像(5张)
最著名莫过于“朝服进谏”。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对妻子说:“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时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李世民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87-88] 

同样受惠于长孙皇后的还有房玄龄,当时房玄龄因过错被遣回家,长孙皇后便对唐太宗说:“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太宗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有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 [89-91]  详观上面两件事情,长孙皇后对于太宗的影响力自是不用多说。自古国家将兴,必有明君临朝,而又有哲后作配。关雎美后徳,长孙皇后维护中正之臣,实不负关雎之美。

鹣鲽情深

生死相随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92-93] 
贞观八年(634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准备,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然而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 

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不渝。

当太宗面对长孙皇后的遗作,悲痛欲绝,亲口对侍臣说出“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得不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时,太宗和长孙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笃已然昭显。 [95] 

爱屋及乌
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宠爱同样惠及到了长孙皇后的亲族身上。太宗对长孙无忌的宠遇众所周知,自太宗登基开始便一再加恩,委以腹心,群臣莫及。 [96]  长孙皇后父亲早丧,后来由舅舅高士廉抚养,她与李世民的婚事也是由高士廉促成。因此,太宗一生对于高士廉都非常感激,极其敬重。 [97]  贞观二十年(646年)高士廉病重,太宗亲临其家探望,并和他述说生平往事,感慨流涕。 [98-99] 

长孙皇后
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太宗因着“故旧情深,姻戚义重”,不顾自身病体和大臣劝谏执意要去临丧。后来在陪葬诏中太宗又不忘强调“朕爰在弱龄,早敦姻戚,绸缪眷遇,多历年所”可见对高士廉的感念。 [100]  类似“地兼贤戚”,“地兼姻戚”“椒掖之亲”的词语在下达给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的诏书中比比皆是。当然长孙无忌和高士廉除了长孙皇后的原因之外还有自身的才干,可是其他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以后亲”了。

长孙皇后的族侄长孙祥,他的父亲长孙安世曾经是王世充部署,但因为长孙皇后的缘故,长孙祥得以在唐廷做官,并最终做到刑部尚书。 [101]  长孙敞因受贿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不仅重新任命还升他宗正卿。 [102-103] 

比起私惠后亲,还有更明显的事,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名无宪,字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唐律谋反本十恶之首,最后不仅活命还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 [104]  亲兄弟谋反,皇后没有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反而以“释憾于兄”这个牵强的理由直接要求太宗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能有如此的自信,可见“恃宠”之言非虚。 [105-106] 

长孙皇后临终前之所以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太好了。
其实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亲族的好也就是和普天下所有爱妻子的丈夫一样,爱她所爱,亲其所亲,身为帝王在自己力所能及又无伤大雅的范围里给予妻子最好的。

帝后互动
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不想回答时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李世民却一定要和她讨论,再三询问,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决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应对,对此李世民对妻子也毫无办法。 [5]  [107-109]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
朝政之外,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相处颇有有闲情逸趣。有一日春景正盛,长孙皇后在内苑游玩,见桃花灿烂,嫩柳抽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便乘兴赋诗,名曰《春游曲》。太宗听闻后,“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110-111]  贞观二年,幼子李治诞生,洗儿礼时,长孙皇后赠给幼子一个吉祥之物玉龙子。这本来是李世民于晋阳宫所得,看它“虽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便作为礼物送给了妻子,长孙皇后一直将它放在衣箱里,乘着这次幼子诞育,才又转赠。后来李唐皇帝“以为国瑞,帝帝相传”。 [112-113] 

九成宫作为避暑度假佳地,深得唐太宗的喜爱。贞观六年,他和长孙皇后一起去九成宫避暑,兴之所至便拉着妻子在九成宫中散步,历览台观。帝后二人走到西城背阴处时,突然发现所处位置的泥土异常湿润。太宗放开妻子,拿起手杖朝地上深础,不多久,便冒出了泉水,帝后二人十分欣喜。太宗特地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刻《九成宫礼泉铭》,以作纪念。 [114] 

太宗与长孙皇后还常常奉养高祖,诚心尽孝。贞观六年十月(632年),太宗和长孙皇后回到京师,侍奉太上皇宴于大安宫。“帝与皇后更献饮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罢”贞观八年三月(632年),高祖在两仪殿摆宴,宴请西突厥使者,因贞观以来,功业极盛,四夷臣服,高祖十分高兴。太宗与长孙皇后互进御膳,又献服御衣物,长孙皇后执栉为高祖理发戴冠,看到高祖发已花白,心中感怀,与太宗皆不禁流泪,如同家人常礼。 [115-117] 

子以母贵

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最是冰冷客观的史书里,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翻开史书,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儿女的宠爱比比皆是。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对于长子太宗夫妇寄予了厚望。 [118-119]  在李承乾年幼时就给他找了侍读,又让陆德明,孔颖达教授承乾儒家典籍。 [120-123]  太宗登基后便立李承乾为太子,十二岁时,太宗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124-125]  后来又为他开设学馆并先后派遣房玄龄魏征等重臣加以辅佐。 [126]  李承乾身体不好,太宗舍不得让他多读书,但承乾并不因此放纵,反而在太宗问他治国策略时显示了才能。对此太宗非常高兴,特地对群臣炫耀了一把。 [127]  贞观年间李承乾两次生病,太宗先后请道士,高僧入宫为太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又度了三千人出家,为他建造普光寺、西华观, [128-130]  并赦囚徒。 [131-134]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渐渐长大,开始不修徳业,行为叛逆,太宗却依然对他宠爱纵容,直到李承乾谋反事败。 [135-136]  然而太宗却不忍心依律将他处死,最终只是将李承乾废黜。在废太子诏中,太宗感叹“况乎冢嫡,宁不钟心”。虽然李承乾的作为伤了唐太宗的心,但在后来重新选立太子时,太宗却仍然念着他的安危,竭力保全。 [137] 

长孙皇后、李世民、李泰

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聪敏绝伦,“宠冠诸王”。 [138]  太宗登基后改封越王,李泰所获封地多达二十二州,其他同时受封者却只有八州。 [139-142]  后又加封其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余官如故。 [143-146]  雍州即长安京几之地。因为太宗宠爱,李泰迟迟没有出阁之藩,连带李泰的儿子也被带入宫中抚养,长孙皇后亲自给其赐名“欣”。 [147]  除了王府之外,太宗还将芙蓉园和东都洛阳一个坊及此坊所在之地,一并赐予了李泰。 [148-151]  李泰喜好文学,太宗便为他设文学馆。李泰编写《括地志》成,太宗多次赏赐,以至用度超过了太子。 [152-153]  因李泰体胖,未免儿子上朝辛苦,太宗特意赐给他小辇。 [154]  类似这种私爱不胜枚举。以至史官感叹“其宠异如此”。 [154]  后来李泰夺嫡被贬,太宗却仍然认为“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后来又对大臣表示自己“钟心念泰”只是为了社稷不能不忍痛割爱。 [155-156]  没过多久,便又重新进封了李泰。 [157] 

长孙皇后的三子李治,太宗对他十分钟爱。为庆贺李治出生,太宗下令赐天下是日生者粟。 [158]  李治封号晋王,为并州都督。之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将军。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年幼,在母亲的葬礼上,哀慕甚深,太宗见状,对他更是怜爱, [159]  后来便亲自抚养李治, [160-162]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多年,仍然舍不得他出阁,于是李治一直没有出宫到晋王府居住,一直到被立为太子。 [163-165]  虽然住在宫中,但李治在宫外却有一座占一坊之地的王府。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被废,太宗开始想立李泰,大臣认为要先安置晋王,不然难以保全。李世民听后涕泪交下说“我不能”于是便找来大臣定计立了李治。 [166]  李治成为太子后,太宗对他的宠爱丝毫不减,即便李治已经纳妃生子,也不愿和爱子远离。导致大臣多次上书要求太宗让太子回东宫,不要总是留在身边过分溺爱,然而收效甚微。 [167-169]  征辽期间,因为李治担心前线战事,太宗为他创飞表奏事, [170]  因为李治担忧太宗打仗不爱惜身体,太宗便不再身先士卒。 [171]  一次李治久久没有回信,太宗在终于接到信后非常激动,回信写道“忆奴欲死,“少顷忽得手书,忧惶一时顿解”。 [172]  足见爱子之深。

长孙皇后与李治 [173]

太宗和长孙皇后另有四个女儿,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美丽聪慧,太宗和长孙皇后“并所钟爱”,并在她出嫁时嫁妆逾制。 [174]  长乐公主还曾协助长孙无忌等劝说太宗打消了分封功臣的想法。 [175]  长乐公主在二十三岁时因病去世,太宗非常悲痛,将她葬在了离元宫很近的地方。并打破皇子、妃嫔、公主只设一道石门的制度,设了三道石门,是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176] 

次女城阳公主,太宗对她也非常喜爱,将她嫁给了杜如晦的嫡子杜荷,因为尚公主,杜荷得封郡公。后来因参与李承乾谋反案被赐死。 [177]  太宗再次为她指婚,由于前段婚姻不顺,太宗特命人婚事占卜,欲破例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以期女儿有一段良缘。 [178] 

三女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极其喜爱的女儿,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亲加鞠养”。 [162]  年仅五岁的晋阳公主开始思念起了母亲。唐太宗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公主,每次经过妻子生前到过的所游之地,都会告诉女儿,孝顺的晋阳公主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哀哀地痛哭起来。晋阳公主和李治感情亲厚。李治上朝之前,晋阳公主哭着不舍哥哥离开。唐太宗见此情景也泪流满面。晋阳公主常常在太宗发怒时为大臣求情,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体,久而久之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无法辨别。然而晋阳公主未及出嫁就去世了,太宗万分悲痛,连续一个月没法进食,身形消瘦,大臣见状纷纷进谏,但唐太宗却对来劝勉的臣子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于事无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最后太宗下令用晋阳公主汤沐之资,在公主墓旁修建佛寺,给早夭的女儿追福。 [179] 

四女衡山公主生于贞观八年,也是唐太宗的最后一个孩子,太宗为她打破了名山大川不得作为封号的规定。 [180]  公主墓志记载其册封后便“汤沐增赋”,可知衡山公主和姐姐晋阳公主一样小小年纪就有了实封。 [181]  衡山公主先是许婚魏征之子魏叔玉, [182]  后来因事婚约被解除,太宗又在妻子生日那天宣布将女儿许配给皇后的侄子。 [183-184]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担心耽误女儿的婚事,便开始张罗衡山公主的出嫁事宜,由于程序繁琐,最终没能来的及,还是留下了遗憾。直到唐高宗继位才将妹妹改封新城长公主,亦称新城公主。

除却嫡出儿女,长孙皇后还收养了一位下嫔所生的庶女豫章公主,因此唐太宗对她的感情也十分不同,豫章公主去世后,太宗非常悲伤,长期穿着素服,以至群臣惊恐,纷纷上书劝谏,要求皇帝克制悲伤。 [185]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所生子女的溺爱事迹还有很多,古人云“母爱者子抱”太宗对于长孙皇后子女的宠爱即便在长孙皇后过世后也丝毫不变,反而更加深厚,怜子而思母。爱母则亲其子,这一点,即使帝王明主也不例外。

死后追忆
视死如生
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临宵载,义追深远”,更亲自为长孙皇后撰写碑文。 [186-188]  之后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仅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并不够,于是命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入葬元宫,唐高宗李治希望继续保留栈道起舍,却被大臣谏止,理由是,按照旧例,“只有寝宫安养供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 [189]  可见这种在寝宫陵殿之外再修宅舍对已逝之人供养如生方式,是李世民为长孙皇后独创的。在李世民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复谥文德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后代汉宣帝时期追谥的),妇从夫谥的皇后自光烈皇后阴丽华起(光武帝先去世,其子汉明帝刘庄时期永平年上谥)一直到唐高祖妻子窦氏,之间除去被废及追谥皇后以外,都遵循皇后去世加单谥,在丈夫死后再加系皇帝丈夫谥号,形成双谥。如唐高祖即位的时候,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号即为“太穆皇后”。而长孙皇后却在逝世后直接被太宗上复谥“文德。 [190] 

根据春秋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所以复谥极为罕见,纵观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刘感这位忠君死节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渊赐了复谥“忠壮”,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有过复谥。 [191] 

而长孙皇后的“文德”这两个谥号皆为美谥,尤其是“文”这个字。唐人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为美无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为尊崇的“文”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望陵毁观
创世西游中的唐太宗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太宗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太宗让魏征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装作没看见,太宗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征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192-193]  太宗听后明白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太宗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李世民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礼制不会不知,却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甚至还拉着大臣一起怀念。只能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了。层观虽然拆除了,但李世民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倾诉自己在丧偶之后,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的悲苦情境。 [194] 

追福建庙
贞观十年(636年),因哀痛妻子逝去,唐太宗搜访道林,度人出家,为长孙皇后祈福。 [195] 
贞观十四年,供奉在太庙的文德皇后长孙氏神主和祖考们(皇祖弘农府君李耳、宣简公李熙、懿王李天赐、太祖景皇帝李虎、世祖元皇帝李昞、高祖大武皇帝李渊六人)同享天子七庙乐。 [196]  七庙登歌,每室别奏。文德皇后庙乐奏《光大》之舞 。 [197] 

李泰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佛像之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又命高僧道宣为长孙皇后造供养经,此经卷还尚存。 [198] 
同年,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在洛阳大兴土木,于龙门山开凿佛窟,为母亲追福。等到佛像即将完工,十月唐太宗亲自前往龙门检验, [199]  看到一切令他满意后,命令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书写,刻发愿文《三龛记》于石碑之上。这就是著名的《伊阙佛龛碑》,立于贞观十五年十一月,是龙门石窟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 [200-202]  碑文中述写了李泰在母亲去世后,思念母亲恩德,于是在龙门造佛像经过。 [203]  不可否认李泰此次造像的确有讨好父亲,与长兄李承乾竞争之嫌,但除此之外,追思母恩也是不必怀疑的。此时长孙皇后已然过逝五年多了,李泰谋嫡时扔抬出母亲来讨好父亲,说明在李世民心中,对妻子一直没有忘怀,足见痴心情长。

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命人在太平观内为长孙皇后造原始天尊像,“二真夹侍,拟香园之妙,写空歌之仪”。以此为爱妻追福。 [204] 

皇太子李治为母亲长孙皇后所建大慈恩寺

李治一直知道父亲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自己也经常回忆起母亲生前的种种慈爱,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决定“思报昊天,追崇福业。” [205]  于是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建造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寺院,起名大慈恩寺以此来纪念母亲。 [206-207]  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十几个院落(现仅存唐代时的西塔一院,其余早已荡然无存),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 [208]  十分豪华。 [209]  唐玄奘称其“壮丽轮奂,今古莫俦”。大慈恩寺落成,太宗和太子举行了隆重的入寺仪式。当时“其锦彩轩槛,鱼龙幢戏,凡一千五百余乘,帐盖三百余事”并经,像,舍利等从弘福寺引出,京城僧众执持香华,呗赞随后,文武百官各将侍卫部列陪从,“眩日浮空,震耀都邑”沿路观者数亿万人。 [210]  此外特地将玄奘任命为主持。高宗即位之后,玄奘认为大慈恩寺是皇帝为母亲追恩所建,此事应该立碑传扬后世,高宗应允,亲制碑文,此即《慈恩寺碑铭》。 [211-212]  碑将至寺,玄奘法师“惭荷圣慈,不敢空然待送,乃率慈恩徒众及京城僧尼, [213]  各营幢盖、宝帐、幡华, [214]  共至芳林门迎”。 [215]  终唐一世,大慈恩寺香火鼎盛,是长安城中的佛学名胜之处,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 [216]  直到千年后,依然矗立。

同年唐太宗令苏方士为长孙皇后造《妙法莲花经》以追福。 [217] 

从长孙皇后逝世到唐太宗病逝这十三年间,给长孙皇后的追福活动一直不曾停止。虽然身处皇权中心,但李世民追忆妻子,李治感恩母亲的感情与常人并无二致。高宗登基后继续为母亲追福,并于龙朔三年(663年)立资圣寺于崇仁坊。 [218] 

同寝同穴
长孙皇后遗言要求薄葬,希望不起坟茔,依山为陵。一向爱重妻子的太宗不仅听从,更下诏将其作为祖制,以传后世。从此开创了唐朝依山为陵的先河。其后太宗命令阎立徳营建昭陵。 [219]  在长孙皇后去世当年,太宗就开始设想将来与妻子的合葬事宜,决意将来与爱妻同穴而眠。先是于十年十一月(636年),刻六骏雕像于昭陵。 [220-221]  后又在十一年二月(637年)下达了功臣陪葬诏。 [222]  并开始陆续让功臣葬入昭陵。 [223-228]  其实在长孙皇后生前,便与太宗同住一个寝宫,正因为如此,柴绍旦夕告变之时,才得以扶疾以从。 [94]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入葬昭陵,在元宫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长孙皇后终于又一次与丈夫聚首。正所谓“伉俪之道,义期同穴”。长孙皇后和太宗生同寝死同穴,不负夫妻之义,伉俪情深。

轶事典故
通宝甲痕

据《唐会要》记载,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并让欧阳询制词书写制作蜡样。 [229]  十七日又在洛,益各州设置钱监,后赐予秦王,齐王,裴寂等铸炉,他们自己铸钱。自此,开元通宝一直是唐朝的主流货币。关于开元通宝本身还有一桩趣事。据玄宗时期大臣郑虔所作的《荟粹》记载,一开始,欧阳询呈送蜡样之日,时为秦王妃的长孙皇后拿着蜡样端详,在蜡样上留了一抹指甲痕,不知何故,蜡样不曾重做,这抹掏痕便留在了开元通宝之上 [229]  (唐代的《谭宾录》《唐圣运图》也记有此事)。 [230-232] 

丹羽宝履
履,始自夏,商,周时期,汉代时有歧头履。据《全宋文》所载,长孙皇后身后留下的一双歧头履曾传至宋代,被收入秘库。 [233]  此履制作精细绝伦,宋代画家米芾曾奉命为之作画,名曰《唐文德皇后遗履图》。据米芾跋文载,此履是高底形制,履身以丹羽织成,前后镶有金叶,并以云纹作为装饰,履长有一尺,底部向上翘起三寸呈两歧头钩状,中间有两系,履首还缀有二珠,从其形容可知做工精巧,不流于俗。后来传到明代,才子姚叔祥得到此图,十分珍视,不敢亵渎。有人愿出数万钱,只求看上一眼,遭到断然拒绝,姚叔祥说:“文德皇后遗履,岂能随便让观看”。 [234-236] 

个人作品
书法
唐朝皇室历来擅长书法丹青,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泰与李治亦善书法,只不过李泰工于草书、隶书,李治除了工于草、行、隶书外还与父亲一样,工于飞白体。 [237] 

百家讲坛长孙皇后
李世民亲自抚养的晋阳公主李明达也是写的一手好飞白,临摹父亲的手书甚至周围的人都分辨不出哪个才是真迹。 [238] 

长乐公主李丽质墓志记载其“(公主)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展开公主所作的画卷,悬挂的明镜就显得黯淡无光;展示公主所写的书法,就连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丽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长孙皇后的书法墨宝因为年久失传,但看过长孙皇后墨宝的古人,都将其与吴采鸾、胡惠斋、张妙净、朱淑真、管道升等诸位女书法家相提并论, [239-242]  甚至称赞说“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可见长孙皇后的书法水平亦是不容小觑。 [243] 

女则

有些人认为女则的内容与后来的《女诫》等倡导三从四德的书籍相同,事实则不然,明朝仁孝皇后徐氏作品,“以教宫壸”的《内训》白底黑字提到:“有所谓《女宪》、《女则》,皆徒有其名耳。” [244] 
所谓《女则》徒有虚名,,言下之意就是《女则》看书名是女教类的,但实际上内容里却不是。《旧唐书》很明白地定义了长孙皇后所著《女则》的内容:“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自为之序。”显然长孙皇后的《女则》不是女性的行为规范。
长孙皇后所著的《女则》,至少在永乐年间还存留,只是不符合当时的女性价值观而已。
《女则要录》卷数有十卷、二十卷、三十卷等多种说法。 [245]  [246-252] 
史论
此文全文已失传,从史书中提到的一段内容来看,评论的是东汉明德皇后马氏不能抑制外戚“贵盛”而开启祸端一事。 [245]  [253]  [254] 

李治转世的袁英平上师(紫薇道长,真佛宗莲平上师)注:2020 12 23 现有宝德大道院传出的《育妇德》一书,开篇即是我的唐朝娘亲长孙文德圣后的事迹介绍,第四篇是介绍紫薇大帝解厄添元法法会(亦名伏藏法会)。需要此书者请与紫薇圣人袁英平联系:13676279571 yapeepoon@126.com

诗作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皇后
贞观初年,长孙皇后创作了一首活泼浪漫的诗名曰《春游曲》 [255-257]  。此诗描写的是皇后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美丽春景。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明写春色,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句以“林下”(之风)、“风流”(多才)自诩,自负地认为自己的出众之名早已远播于世间,勿须借问。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258] 

历代评价
编辑
史评
(唐)李世绩:文德皇后伣天作合,曾沙表庆,功侔十乱,化被二南。
(唐)岑文本:文德皇后道高轩曜,德配坤仪,淑圣表于无疆,柔明极于光大。
(唐)王子安:文德后以十乱乘时,恭赞涂山之业。
(唐)《通典》:文德皇后厚德载物,凝辉丽天。
(唐)宋璟:文德皇后奏降中使致谢于征。此则乾坤辅佐之间,绰有余裕。岂若韦庶人父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祸不旋踵,为天下笑。则犯颜逆耳,阿意顺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刘昫《旧唐书》赞曰:坤德既轨,彤管有炜。韦、武丧邦,毒侔蛇虺。阴教斯僻,嫔风浸毁。贤哉长孙,母仪何伟。 [259] 

周召《双桥随笔》:三代以来,皇后之有贤徳者,唐长孙氏为最。.......其贤徳节节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诸皇后之所能及。 [260] 
真德秀《大学衍义》:臣按: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唐吴兢撰、元戈直集论《贞观政要》:若后之徳,虽汉之隂、马,亦不能及,可谓无愧周之任、姒、邑姜者矣!正家而天下定,后之谓欤? [261] 
唐吴兢撰、元戈直集论《贞观政要》:三代兴王之主,无不内有贤助,以协成至治。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经传者,为天下母仪之所取则焉。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马、邓不足以侪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见何以能?兹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内良佐”之叹也。

唐氏仲友曰:天启兴运,亦不偶然。助兴运,必有贤妃。以汉唐论,长孙贤於隂、马,有古后妃之美,无后世后妃之失。太宗谓“内良佐”,信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诗人美后妃,辅佐君子、求贤审官,国家将兴,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长孙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谓贤矣。 [262] 

王祎《大事记续编》:十月之交,曰皇甫卿士、畨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为师氏,艶妻煽。方处幽王之时,小人之所以满朝,而官爵所以多滥者,由艶妻之方处也。文武之朝,有任、姒以居内,则官爵曷至是哉!贞观之初,内治有长孙皇后,虽以无忌之贤,而皇后尚请不使久居宠位。则朝廷之名器,冝其无泛加者矣。
蔡世远《古文雅正》:“汉唐宋后之最贤者,汉则明徳马皇后,唐则文徳长孙皇后,宋则宣仁髙太后。 [263] 

周必大《文忠集》:某闻:爱其息,女人之常情也。况以万乘之主、天下之冨,独不能厚一女子资送,而尽其亲爱之道乎?魏徴於此,犹以不当倍於长主为谏,可谓有责难之恭矣!虽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彼皇后深居宫中,知爱而已,今能本乎礼义,抑其私情,不特称徴之贤,又请捐金帛以奨之,此贞观之治所以庶几三代也!欤《关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谒之心。是则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太宗与后,其知此也哉。 [264] 
唐仲友:“有古后妃之美,无后世后妃之失,太宗谓内良佐,信夫!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 [265] 

袁燮撰《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唐长孙后毎对太宗称魏徴之直,以社稷臣名之,保护其贤,成太宗纳谏之美。呜呼!其有古后妃之遗风哉! [266] 

《新镌增补全像评林古今列女传》母仪传:克树母仪,首盛唐而圣善。赞成帝治,开贞观之休明......君子谓长孙后,贤而能谏,可为世法,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谓也。“亲君子”数语,法语也,君人者铭之座右亦宜。为失良佐而哭之悲,则后之德益彰矣。颂曰:惟长孙后,性好读书。献可替否,裨益訏谟。采古女则,益昭其德。允兹后焉,正是四国。 [267] 
张居正《帝鉴图说》:尝考自古创业守成之令主,虽圣挺,然亦有内助焉。观长孙皇后之于唐太宗,虽夏之涂山,周之太姒,无以过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内有贤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刘氏《女范捷录》:高太兴唐,内有窦孙之助。〔笺注〕唐高祖窦皇后、太宗长孙皇后,匡赞二君,以成帝业。长孙后尤贤,每事尽其规谏,太宗嘉纳之。

李贽《史纲评要》:长孙皇后真圣人也,如阳怒宫人等事,竟可与权矣。世上有如此女子乎?
乾隆《评鉴阐要》:长孙后读书循理,恭顺节俭,固足为贤。而辞议政一节,识见非凡,视汉明徳尤逺过之。然以太宗英明,岂不知牝鸡之意,何必与后议赏罚哉?

乾隆《长孙皇后论》:“夫闺门,王化之始也。诗三百而必以关睢为首,礼严大昏,书重厘降。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盖知正家之道,必本于闺门。闺门正而后家齐、国治也。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求令德,有以裨成内政、安贞载物,然后协厥坤仪,为天下母。故太任太姒秉淑德,而昌周;明德马后克恭俭,而光汉。古今所称,不可诬也。文德皇后长孙氏者,实闺门之令望也。仁孝恭俭、少好读书,赞成内政、裨益弘多。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宗亦敬其有德。常朝回怒曰:会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帝曰魏征。于是后退,衣礼衣而称贺于上曰:臣闻 主圣则臣直,乃陛下之圣故也。妾敢不贺于是。帝喜而征言无不听。夫唐太宗岂实欲杀魏征哉?然虽无此意,亦微有不乐谏之心。皇后一闻此语,即借贺以讽谏之,征益宠信而帝善益彰。然后知正内之益所不可少,而有乾之健,必得坤之贞以顺承之也。易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盖马阴物也,阴之德利柔顺,然必利贞而行。地无疆,然后辅乾以行,泽及天下。若徒柔顺而鲜贞,则又何能助乾道而沛膏泽哉!若长孙皇后不预朝政,虽帝问之亦终不对,可谓知安贞之义者矣。其资送公主、讽谏以安直臣、得疾不事道释之教,尤为贤明,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宜哉!”

傅以渐《内则衍义》谨按:“开辟之帝王,莫不有贤内助焉。若能以学问兴事业,则唐朝尤为大著。窦皇后不惟能学,而又能书,其聪明有过乎人者。长孙皇后幼喜图传,正位中宫,益加精勤,是以文章扬其规诫,政事頼其匡勷。发迹太原,数年而成大业。二后之好学,有不容冺没者存也。”

吴曰慎《周易本义爻徵》:以圣贤之君而得圣贤之后妃,如周文王之得太姒,上可以配至尊而主宗庙,下可以宜家人而及邦国也。王季之娶太任、武王之娶邑姜、汉明帝之立马后、唐太宗之於长孙皇后,皆此爻之象。

祝洤《淑艾录》:唐太宗晚年,内无长孙皇后,外无魏郑公,宜其多过失也。观于魏公之眷,几不克终,则知前之乐善从谏,皇后维持调护之功居多。士女犹有鸡鸣劝戒之益,况人主乎?《关睢》求淑女,所以为王化之基也。

康基田《晋乘搜略》:唐之长孙皇后,从太宗佐内政,将顺匡救,能使人主回心归正,内外颂其贤德。而定大计、决大疑、军旅之事,无与也。

李渔《千古奇闻》:陈百峰氏曰:“《诗》云:‘民有秉彝,好是懿德’。长孙皇后以‘主明臣直’语,遂释魏徵;疾病犹能力荐玄龄,可谓贤后矣!”

《皇朝经世文统编》:太宗时,长孙皇后真巾帼丈夫也,帝欲封长孙无忌,后极力谏止,夫历代后多欲求封外戚以为显荣,后独明于事理,不欲虚取公侯之封以长骄奢之习,实受灭亡之败,故力止之。及长乐公主出降,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以为不可。帝告后,后能知大义,不以溺爱少女而乱礼仪,且以征为能引大义以抑人主之私情,称为社稷臣。后帝怒征,欲杀之,后又以言相解,卒不致帝有妄杀忠直之名。若此数者,足见后之深明大义,乃巾帼中所不可多得者也。

尹会一《女鉴录》:按长孙皇后制一己之私情,伸直臣之正气,且以片语而救忠良於不死,贤哉!冠女德而莫与京已。

  尹会一《女鉴录》:按文德皇后所言所行皆可为,则太宗尝与皇后议赏罚,后辞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妇人,安敢豫闻政事?”固问之,终不对。皇后与太宗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宏多。既不预政,又能匡君于此,得坤道含贞之义。贞观元年以长孙无忌为右仆射,皇后固请曰:“妾备位椒房,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执国政,吕霍上官可为切骨之戒。”临终又以本宗勿虑权要为言。黔州之事,后其前知矣。
夏良胜《中庸衍义》:臣良胜曰:后之不预政、不私其兄、右贤规諌,信足为法。承乾其所生也。武德九年,既立为太子,至贞观七年,承乾以亏礼法闻。于志宁、孔頴达数直諌,赐之金一斤、绢五百疋,是必后有以赞助之也。阅二年而后崩,则承乾之过日稔,而魏王夺嫡之谋益深,至十七年而承乾废。使后尚存,则承乾之过其少损矣,太宗废长立少之心其遂已矣。魏王泰亦且有所惩创,不敢萌觊觎之志矣。观承乾对太宗之言曰:“臣为太子,夫复何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若此言岂真大愚者?太宗闻晋王言,泰并欲图已,遂悔立泰之言,而谓无忌等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自投于牀,又抽佩刀欲自刺。盖其愧悔之心,有不能自达者。使当时有长孙后在,宁有是耶?噫!后之贤,上有系于天道,下有系于子道,其不轻而重也明矣。

诗评
唐·朱子奢《文德皇后挽歌》 [268] 
唐·李百药《文德皇后挽歌》 [269] 
元·张翥《题长孙皇后谏猎图》 [270] 
明·张居正《长孙进贤》 [271] 
家庭成员
编辑
家族

祖系

高祖父长孙稚→ [272]  曾祖父长孙裕 [272]  →祖父长孙光 [272]  祖母叱干氏。
外祖父北齐乐安王、隋扬州刺史高劢。

父母系

父亲:长孙晟,隋朝右骁卫将军。
前母:早逝,史籍未载其名。
母亲:续弦高氏。 [273] 
伯父:长孙伯謩,官至勋州刺史。
伯父:长孙炽,字仲光,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长孙览从子,长孙晟之兄,隋朝将领。 [274] 
叔父:长孙敞。
舅父:唐朝宰相高士廉。

兄弟

同父同母兄:长孙无忌,字辅机,长孙晟嫡次子,唐朝开国功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十二个儿子。 [275] 
同父异母兄:长孙无宪,字安业,长孙晟嫡长子,曾在父亲过世后,将长孙无忌兄妹及其母赶出家门。官至兵部尚书,封薛国公。 [276] 
同父异母兄:长孙无乃,字行布(又作恒布),长孙晟庶长子,在隋朝任汉王府库真,在唐朝官至右监门将军。 [277] 
同父异母兄:长孙恒安,长孙晟庶次子,在隋朝任鹰扬郎将,在唐朝官至左监门将军,封清都郡公。
堂兄:长孙安世,名仁,长孙炽嫡长子,仕王世充为内史令,唐平世充后卒于狱中。
堂兄:长孙无傲,长孙敞之子,字义庄,在隋朝任鹰扬郎将,在唐朝官至左监门将军,封清都郡公。 [278] 

姐妹

同父异母姐:长孙氏,嫁隋朝内史舍人王韶,女王婉。 [279] 
同父异母姐:长孙氏,嫁睦州刺史张琮。 [280] 
丈夫
唐太宗李世民。 [281] 
子女

儿子

长子:(前)皇太子李承乾。 [282] 
次子:魏王李泰。 [283] 
三子:唐高宗李治。 [284] 

女儿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371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Empty 回复: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帖子 由 Admin 周五 十二月 24, 2021 5:04 pm



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下嫁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子长孙延。 [285] 
次女:城阳公主 [286]  ,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 [287]  ,后改嫁薛瓘,三子薛绍尚唐高宗嫡次女太平公主。 [288] 
三女:晋阳公主李明达,乳名兕子,长孙皇后去世后与李治一同由唐太宗亲自抚养,未嫁而逝。 [238] 
四女: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唐高宗即位后改封新城长公主),唐太宗幺女,初嫁长孙诠,后改嫁韦正矩。 [289] 
养女:豫章公主,下嫁唐俭之子唐善识。
艺术形象
编辑
动画形象
年份 动画版本 配音 片中名
2004 《隋唐英雄传》 范楚绒 长孙无蓉
2007 《神弓传奇》 鲁佳 长孙无蓉
2010 《中华德育故事第三部之长孙规谏》 腾腾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版本 演员 剧中名
1984 《武则天》 白韵琴
1985 《一代女皇武则天》 林秀君
1987 《大运河》 曾华倩 长孙无垢
1991 《大唐名相》 赵静
1993 《唐太宗李世民》 童爱玲 长孙无垢
2000 《文成公主》 刘佳
2002 《大唐情史》 赵倩
2004 《千古风流一坛醋》 戴伦
2005 《秦王李世民》 陈秀丽 长孙珑儿
2006 《开创盛世》 宋晓娜 长孙蕊琳
2007 《贞观之治》 苗圃
2007 《贞观长歌》 韩再芬
2011 《唐宫美人天下》 郭珍霓 长孙无垢
2012 《卜案》 王一淼 长孙无垢
2012 《耀舞长安》 关伊彤(青年)
程可为(中年) 长孙碧玉
2012 《隋唐英雄》 梁晶晶 长孙无忧
2014 《隋唐英雄3》
《隋唐英雄4》 刘妍希 长孙无忧
2014 《武媚娘传奇》 张定涵
2017 《天下长安》 舒畅 长孙竭罗
2018 《唐砖》 袁咏仪
2018 《玄武门之殇》 耿黎明
2019 《大唐女儿行》 苗圃

第四回 本道院紫微大帝:唐太宗
本道院副院尊观音菩萨 登台95年7月8日
圣示:贤生速凝神,随吾到南天灵游!
陈生:学生恭向菩萨顶礼五叩首!
   菩萨慈悲!我们是去游访南天吗?或者去晋谒《玉皇大天尊》呢?
菩萨:咱们去迎接南天将军,亦即是唐朝的唐太宗皇帝,今夜即将至本道院莅任神职。
陈生:好!〈步出道院,今夜未见星光点点,四周宁静,大地一片昏暗,有些恐怖。
   隔没多久,前面光明非常,四处行人来来往往;却见《西游记》里有名的人物:齐天大圣,怎么在那跳来跳去呢?
   拱门上,高高挂着牌匾:「南天门」。〉
菩萨:不得无礼!贤生尔可前去向大圣请安!
陈生:真的吗?
菩萨:确实。
陈生:《懿敕宝德大道院》正鸾延笔:陈美宇恭向《齐天大圣》恩师参驾五叩首!
齐天大圣:菩萨圣安!贤生免礼! 吾已接获法旨,知道贤师徒到南天游访。
   贤生是否好奇吾之动作?
陈生:学生不敢。大圣慈悲开示!
齐天大圣:出入「南天门」,必须有令牌。吾灵活的跳跃动作,正好可以配合吾的火眼金睛,眼观四方,耳听八面。
陈生:站在「南天门」门口,抬头一望无际,云海皑皑。心中感觉还踏实,不过为什么要出游前,身体会没知觉呢?
菩萨:尔又自个儿找罪受,别忘了咱们今夜的任务。
陈生:那是「电视墙」吗?从荧幕中看到一位身穿军袍的将军,正在丹墀领旨,是否在叩拜皇帝呢?
菩萨:非也。乃是恭向《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领旨!
陈生:好可惜!不能进去,不过也没关系,能在这里清楚看荧幕,也是福气。
   〈只见那位将军走出凌霄宝殿,来到南天广场,指挥天兵演练,玉树临风浩然扬。〉
   《懿敕宝德大道院》正鸾延笔:陈美宇恭向将军顶礼!
将军:贤生免礼!菩萨圣安!
陈生:学生见到将军,好像就是有一份亲切感,待我再细想!
   哦!原来是同袍,还有师兄、同修等。
菩萨:将军随 吾回道院!
将军:是!
陈生:怎么身体感觉不一样,……
   〈此时,只见一道佛光直降道院。〉
将军:〈剎那间,道院已到。〉谢谢菩萨!
   末将李世民恭向《院尊》参驾!恭向诸佛菩萨参驾!
   适逢道院启建《丙戌年六月蕴福化厄二日大法会》,世民领旨前来莅任《紫微大帝》乙职。
院尊:将军辛苦了!日后道务弘扬,盼能像尔在大唐的全盛时期。
紫微大帝:职责所在,理当尽力而为。
陈生:〈但见唐太宗改换服装。〉怎么变装了。大帝恩师慈悲!学生是否可以听听大唐在文治武功全盛时期的故事吗?
菩萨:时候不早了,今夜就此停笔。
   可。停笔。 吾退!
陈生:学生恭送菩萨恩师圣驾!


 上一回  回目录  下一回
第九回 瑶池会见皇母娘
本道院瑶池金母 登台 95年11月18日
圣示:丙戌年十一月扩大共修法会之日,带领陈生灵游瑶池仙境,接引莅任神祇:城隍尊者&王母娘娘。徒儿随吾起程!
陈生:徒儿恭向恩师参驾五叩首!
金母:徒儿免礼!汝到瑶池,可自由欣赏瑶池的好风光,以偿夙愿。咱们今夜不做访问,游园后,直接进入金銮殿拜见《皇母娘》,再接引二位仙真回道院。
陈生:徒儿既期待又心喜,盼望已久之事,终于要成行了。谢谢恩师慈悲带领徒儿游瑶池见母娘。
   〈师徒飞翔在云端,看见朵朵云彩,星光闪烁,空中夜景,美不胜收;云朵之下,高山耸立,山山相连。〉
   恩师啊!那儿是「崑仑山」呀!四方建筑物雄伟壮观,稳稳立在青山中,可惜没有奇景,而且四周静悄悄又不见人来人往。
金母:徒儿记忆不错。待机缘成熟, 吾带尔进去城堡参访。
陈生:谢恩师!〈一瞬间,已见前面有座美轮美奂的城堡,想必居住在里面的仙人,一定过着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云雾飘散而去,一道曙光照耀着金碧辉煌的行宫。师徒立于祥云上,缓缓降落于「瑶池」拱门之前。〉
金母:徒儿随吾进「瑶池」参观,游园之时,汝虽不会遇见仙子,但也不能失礼也。
陈生:〈一进城门,陈生立即瞥见前方右侧凉亭漆着大红颜色,恩师曾经示现【化景】,这座凉亭,让陈生见过永林师兄、林○仁师兄二人在这凉亭内把酒高歌、谈道论理;陈生心想,难怪他俩是好哥儿们,但是真奇怪!两位师兄怎舍得离开瑶池仙境来到凡尘世界呢?
   继续往里面走,沿路有小桥流水,百花争艷,清静幽雅的花园。此时,恩师又示现【化景】,只见林○虹师姐、刘○英师姐正在散步闲聊,此处真是喝下午茶的好地方。〉
   原来示现【化景】之意,乃是开示四位同修曾在「瑶池」之因缘。恩师咱们留下来吧!
金母:早已知尔心事,切记今夜、明晨之静坐不可懈怠。
陈生:恩师怎知?徒儿又未言明。
金母:汝的心念已动:「因为共修在即,可以不必静坐。」
陈生:下次不敢了。
   〈陈生走走又跳跳,只见这一片花园的仙境,既宽又大。〉
金母:徒儿收心!快随吾进入内殿,拜见《皇母娘》。
陈生:心中有些紧张。
金母:放宽心!
陈生:〈来到殿前,已见阶梯一层又一层,跨上阶梯,逐步踏稳,心中还是惶恐不安。
   此时,金母示现【化景】,瑶池的天人忙进忙出,似乎正要举办宴会;只见张○隆师兄出公务,身穿盔甲,手握着长枪,雄纠纠,气昂扬,正在值勤;黄○珠师姐身穿红袍,架势十足,两手不停地指挥着仙女们工作,而且声音宏亮。
   剎那间,【化景】消失,已然进入内殿,瞧见《皇母娘》端坐在前方,也见麻仙姑、许飞琼仙姑、董双成仙姑陪侍在侧,殿内闪耀着金色光芒。〉
金母:徒儿快向前拜见《皇母娘》!
陈生:孩儿美宇跪拜《皇母娘》十二叩首!
   〈一见《皇母娘》,陈生心里是喜亦伤悲,喜的是今日得以拜见亲娘,悲的是相聚之后,又随即要离开亲娘。〉
皇母娘:乖女快快起来!长期见汝受苦,娘亲也于心不忍,但是不让孩儿体悟众生之苦,又怎知为娘的心酸,日日夜夜期盼着众儿女们回来跟亲娘相聚。
   孩子过来,让娘亲细细瞧!好!好!好!在鸾门有《关皇》之教诲、吴生之指导,汝又日日精进,娘亲颇感欣慰。盼汝日后不可辜负上天鸿慈,能得尽力代天宣化。
陈生:谢谢《皇母娘》慈悲赞美与鼓励,孩儿日后定当用心学习!
皇母娘:今夜来到「瑶池」,也须拜见汝之教授的三位恩师。
陈生:谢谢《皇母娘》!〈陈生转身,恭向三位无极仙姑行三跪九叩首!〉
   五年来,每一回的「通灵灵疗静坐班」及去年的煅鍊正鸾,徒儿感谢恩师们的谆谆教诲。
董双成仙姑:徒儿快起来!吾等三人欣喜徒儿之认真与用心,不要常常自叹自己不够聪明,凡事只要肯用心下功夫,没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的?
麻仙姑:是的。日后为善德大众灵疗之时,徒儿可向瑶池恭请 吾助之。
许飞琼仙姑:八卦阵法, 吾会再传授予汝也。
陈生:徒儿谢谢三位恩师慈悲!
皇母娘:「丙戌年秋季进修班」已圆满结束,明日〈国历11月19日〉即将举办《丙戌年九月扩大共修法会》,为娘赐下一瓶琼浆玉液,让汝带回,明日可供诸修子共饮,希望大家平安健康也。
金母:徒儿不要忘记,今夜, 吾等乃是前来迎接「瑶池」二位仙师回道院任职。
陈生:母娘慈悲!孩儿太高兴了,差点忘了随恩师到「瑶池」的任务。
皇母娘:孩儿是否看见前来的二位仙师呢?
陈生:见着了!〈陈生愣了一下,似乎于禅定之际见过二位仙师,……。〉
   学生恭向二位仙师参驾!
皇母娘:孩儿必须与为娘分别,回道院以完成使命。尔等快随金母回转道院吧!
二位仙师:〈一为:祖逖将军,二为:长孙皇后,齐跪于《皇母娘》之前。〉
   恭向《皇母娘》辞驾!吾等二人即将到《懿敕宝德大道院》莅任神祇。
陈生:孩儿舍不得离开亲娘……。
   〈话尚未说完,只见《皇母娘》别过脸,右手一扬;剎那间,已然回到本道院。〉
   咦!怎么会这样呢?
金母:不忍徒儿伤心落泪也。
   可。停笔。 吾退!
陈生:徒儿恭送恩师圣驾五叩首!
上一回  回目录  下一回
第十回 本道院城隍‧王母娘娘之来历
本道院瑶池金母 登台 95年11月18日
圣示:今夜安排徒儿观看《丙戌年秋季进修班》之胜景。四十九日之时间虽然不长,但要日日精进,如无一份毅力与恒心,也难如期圆满也。
陈生:进修班的人数并不多,不过,每天都见同修兴高采烈地来到道院护持与静坐,应该收获不少吧!
金母:兹因上天肯定,是故,今夜颁布「圆功玉旨」;此外,特安排让尔观看「谢恩仪式」之情形?
陈生:〈只见「金线」无数,不断飘扬于大殿;吴师兄正在恭呈谢恩疏文,……。〉
   咦!奇怪了。吴师兄手中的疏文,变化万千。
   玉旨二字在中间。闪耀光芒上瑶池。
   朵朵花开在仙乡。灵光自性圆融昌。
金母:辛苦付出,是有代价的。吾另有公务,先行告退!徒儿凝神,用心访游!
陈生:是的。
   〈此时,陈生走向刚回道院莅任的二位仙师。〉二位恩师慈悲!让恩师跟着排班,真不好意思。
仙师:无妨。院尊方才带领正鸾宣笔:邱生原章灵游「金阙」;是故,吾俩理该排班等候。
陈生:在瑶池之时,学生提起见过二位恩师,就在禅定之际。将军乃骑着骏马,奔驰而过;而皇后乃显现端庄优美地穿着凤冠霞袍,伫立在学生的眼前;因此,今日相见则有一份特别亲切之感。
   此外,将军与《岳云将军》一样皆有玉树临风、威风凛凛之风范,足以为后人之楷模。
将军:贤生美言,吾欣喜!尔已研究多日,可否将吾之来历探讨清楚了?
陈生:大致上了解,但无法融会贯通,将军乃是东晋赫赫有名的镇西将军:祖逖。
祖逖将军:然也。贤生可慢慢研究吾之生平事迹,希望对世人有启迪和教化作用。
   今恭奉《皇母娘》懿命驻驾《懿敕宝德大道院》,莅任《城隍尊神》乙职。日后,若是有遇到没有编制而游荡在外的游魂,乃由吾值勤负责管制。
陈生:谢谢城隍恩师!
皇后:吾乃唐朝太宗皇帝之后:长孙氏,贤生已将吾之生平事迹研究深入,谢谢尔之细心。
陈生:不敢当。是皇后的美德吸引学生努力去学习,数日前,唐太宗恩师穿着天将之铠甲,非常欣慰,并希望我们再将长孙皇后所编之《女则》一书,寻找出来,以流传于世间。(袁英平注:莲平上师,紫薇道长袁英平正是当年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李治.现在此女则已失传,治要道院另传出一相同内容之天书《育妇德》,需要此书者联系紫薇道长:13676279571,yapeepoon@126.com)   今又见皇后穿着凤冠霞袍,翩翩下凡而来;学生何其有幸,连续二日得见皇帝、皇后?
长孙皇后:吾恭奉《皇母娘》懿命驻驾本道院》,莅任《王母娘娘》乙职。
   日后每逢鸾期、共修、法会,诸贤生之纲常、道德,将由吾调灵教化,盼诸贤生精进也。
陈生:谢谢娘娘慈悲!
祖逖将军:〈面向院尊敬谨跪下!〉
   恭向院尊参驾!卑职乃祖逖,今日恭奉《皇母娘》懿命前来驻驾!
长孙皇后:〈面向院尊敬谨跪下!〉
   恭向院尊参驾!卑职乃长孙氏,今日恭奉《皇母娘》懿命前来驻驾!
院尊:二位贤卿辛苦!日后道务之推动,望诸神人能携手共办也。贤卿等可归位,各司其职。
   可。停笔。 吾退!
陈生:学生恭送院尊与二位恩师圣驾!
天上圣母 降 95年11月1日 《育妇德》
第一章 长孙皇后‧严以律己
在中国古代,女子总是被要求得遵守「三从」「四德」。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就是这么一位谨守「三从、四德」的贤惠女子。
现今的社会,人口愈来愈稠密,但人与人之间却愈来愈疏远,因此,人与我之间常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长孙皇后一样善良贤德,以仁厚、宽大的心胸去接纳每一个人,时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宽宥他人的过失,那么这种不协调的社会现象就能慢慢改善。
同时,每个人都能像长孙皇后一样,严格的自我要求,约束自己,就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汲汲营营,甚至作奸犯科,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那么社会自然能安定祥和。
长孙皇后虽然是生长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但她所奉行的生活准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颇值得身为现代的我们好好学习。贤生有问题可以发问。
陈生:学生恭接圣母恩师圣驾五叩首!
学生感谢天恩鸿慈!让我有此良好机缘学习。谢谢仙佛成全、恩师慈悲指导。
圣母:贤生应全力以赴完成此部《育妇德》一书,一以报天恩师德,二以利代天宣化。
陈生:请恩师开示长孙皇后贤德的事迹,以便学生及大众学习皇后的仁慈。
圣母: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面对这场手足纷争,长孙氏一方面给予丈夫无限的支持,另方面则竭尽心力的服侍公婆,热忱的对待建成、元吉的妻妾,以维持家庭的和谐。
例如:有一次元吉遗孀杨妃应邀到东宫,长孙氏见她因丧夫之痛而终日以泪洗脸,就安慰她说:「妳不要太难过了,假如住在王府会触景伤情,就搬到我这里来,我们姐妹也好作个伴。」隔天,杨妃果真搬进东宫,而长孙氏也亲手布置好房间,又亲自挑选几名机伶的侍女供她使用,关怀备至。
陈生:杨妃的丈夫是杀人凶手耶!长孙氏还可以礼相待。恩师慈悲!我可能做不到喔!
圣母:贤生再听吾言,长孙皇后天性仁厚,对后宫嫔妃所生的庶子,待之如己出,对自己所生的三个儿子,则管教得非常严格。例如:有一次,太子的乳母觉得东宫的日用品太少,请求添置一些。
皇后生气的说:「国家才建立不久,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刚刚安定下来,太子身为储君,应当多多体恤民情,注意节俭,这才是人君应有的德行!」
陈生:学生感同身受。
圣母:俗云:「小树不扶正,大树就难以改变。」唐太宗视女如宝,为她准备的嫁妆也就特别丰厚,足足比太宗的亲妹妹永嘉长公主还要多。
魏征知道这件事,立刻直言进谏:永嘉长公主,既然加一个「长」字,就表示应当有所尊崇;因此,尽管皇上对公主疼爱有加,但也不能逾越礼数啊!太宗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得接受。
长孙氏知道后,却一点也不生气,反而高兴的说:「魏征能如此犯颜直谏,真是难得。」
陈生:好伟大的女性!那这样后宫可以相安无事吗?
圣母:当然。长孙皇后不仅对儿子们如此要求,自己更是躬行俭朴,凡是衣物车马,只求够用,从不讲究,所以后宫上下,都以皇后为榜样,不敢太奢靡浪费。
陈生:这么说起来,她都是先自我要求、约束、节制。从现在起,学生会以她为榜样,学习皇后的仁、义、礼、智、德。但愿现代的女性也能效法。
圣母:真能这样,社会乱象就能降低到最少。长孙氏在幼年时,曾被非常刻薄寡恩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欺侮。长孙安业曾犯错,罪应处死,但长孙皇后却泪流满面的向唐太宗哀求:「兄长犯罪,实不可饶恕;但天下人皆知兄长曾苛待我,倘若处以极刑,人们一定以为是我仗皇上宠幸,故意报复,岂不是平白牵累了皇上的清誉。」
陈生:此乃「以德报怨」!现今社会是否真有这么善良、贤德的妇女呢?
圣母:当然有,择期再带汝拜访。
陈生:对娘家的人,如何相待?
圣母:唐太宗与长孙无忌本就是布衣之交,而且才学渊博,又善于谋略,品德高尚,足为众臣楷模,唐太宗想加封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长孙皇后得知后,却激烈的反对,说:「我自婚配于皇上后,就倍受恩宠,全家人皆感到无限荣耀,实在不敢再让兄弟子侄们执掌太大的权位。」而长孙无忌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了解妹妹的意思,便自动请辞,恳切的表示自己不想担任尚书右仆射。唐太宗见他们兄妹如此苦苦推辞,也只好作罢。
陈生:好一个有道德完美的家庭。
圣母:期盼现代的人真正体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法则,希望诸生能效法长孙氏的美德也。可。 吾回!
陈生:学生恭送恩师圣驾五叩首!

天上圣母 降 95年11月29日 《育妇德》
第四章 文成公主‧耕耘西藏
圣示:今夜著书, 吾将内容移到户外去探索一千多年前,荒原、沙漠、雪域的生活民情。
贤生速凝神,随 吾灵游。
陈生:学生恭向圣母参驾五叩首!
圣母:贤生免礼!调灵且安住心。
陈生:请问恩师!怎么着书出访也会造成身体的不适而且更严重呢?
圣母:历史与现代的变幻莫测,会有时空的差距,需要尔实时适应,况且经过的地方有荒原、沙漠、雪域、高山等。
陈生:学生心想,如果有《太上老君》恩师的仙丹,是否会有帮助能够快速去适应每一种不同的气候与环境呢?
圣母:然也。不过,今夜必须要贤生亲身体会,因此,尔必须忍受着艰难与不适也。
陈生:好吧!既来之,则安之,反正方才已经非常受罪了。
圣母:稍后,尔就可享受他人无法亲身经历之真实情境。
陈生:我们今夜出访,是到什么地方?
圣母:既是【和蕃】,当然是【藏族地区】。
陈生:今夜,是否拜访唐太宗之女儿《文成公主》出嫁到吐番地方?
圣母:正是。当时《文成公主》承接圣恩,表现十分理性的接见吐番大相:禄东赞之后,探询吐番民俗风情。出发前,由大臣及父母准备行装,带了五榖种子、菜籽、佛塔、佛像、佛经车舆、马、骆驼以及各阶层的技术人才、各种生产器具等等,踏上漫漫的和亲之路。
陈生:文成公主远嫁吐番,后来是否有回中原?
圣母:一去未回。知书达礼、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嫁到吐番之后,为汉、藏增进了佛法,是历史性的贡献。
在雪域地区公主又将带去的五榖种子、菜籽、教导当地居民耕种植物,将适应高原地区的玉米、土豆、蚕豆播种,再将许多生产技术一一指导当地百姓。
陈生:藏族人们对中原来的新娘,会排斥吗?
圣母:吐番王深爱着这位知书达礼的新娘,当然藏人也载歌载舞、欢欣地迎接她的到来。
陈生:恩师!我们出游了好久,为何都不见四周有居民?
圣母:贤生忘了咱们正走在荒原上吗?
陈生:没有。只是发觉心里毛毛的,耳边一阵一阵传来一些怪声音,真不知当时嫁娶的队伍要如何走过这条荒原道路?
圣母:继续往前走,尔会发现别有洞天。
陈生:〈山与山之间的相连,山谷下溪水急流。〉
恩师!这里景色宜人,气候温和,四处红花飘香,这里有居民居住,就像一处小村庄。
圣母:汝现在所发现地方乃是唐朝《文成公主》曾经路经之处,和亲队伍曾在这里休息一段时日;闲暇之余,《文成公主》将携带的五榖种子在此指导当地居民种植与生产技术等。
陈生:当地居民一定很高兴,相对的也很尊重这位美丽的公主,因为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现在所见种植的过程、指导孩子们读书、公主教授居民唱歌、跳舞的情景等等;是否是当时的盛况吗?
圣母:然也。当时盛况就是如此。
陈生:恩师!为何一转眼我们又走在沙漠上,有蒙古包,而且还有鲜艳的色彩分别呢?
圣母:是现代的场景,黑白相间则是早期的。
陈生:草原上有牧羊人穿着藏族衣服,手握鞭子,人人口中高歌欢唱,可见他们生活的很开朗自在,不受环境气候所影响。
圣母:各个民族自有其生存的方式。
陈生:说的也是。白雪飘飘的高原是我们最后的目的地,高原上人来人往,看起来很热闹。
恩师!前面有一座圆弧的城堡,我们可以进去吗?
圣母:降落在高原上,尔有何感觉?
陈生:〈陈生突然有心悸,感觉的不是寒冷,而是一股热气串流气脉;原来是闪闪的佛光照耀,陈生感觉有点头晕,此是从【大昭寺】照耀出来的佛光。〉
谢谢《释迦牟尼佛》恩师慈悲加被!
恭向《世尊》顶礼!再向两旁的恩师顶礼〈一干一坤之仙佛〉!
圣母:贤生随 吾进入佛殿!
陈生:〈踏进大殿,便见一尊高大雄伟的佛像。〉
世尊: 吾乃唐朝【文成公主】携带至吐番而建筑【大昭寺】时所恭奉之佛像也。
陈生:前些日子,学生似乎见过她穿着唐装,慢慢的走到学生面前,嫣然一笑,随即离开。
世尊:尔所见正是唐朝《文成公主》。
陈生:美宇恭向《文成公主》顶礼!
〈此时,耳闻:「还有我哩!」〉对不起!原来是吐番王。看起来,好亲切,美宇恭向国王顶礼!
世尊:贤生来此参访历史的见证,汝随国王、公主一起参观【大昭寺】, 吾先离去。
陈生:谢谢《世尊》!恭送《世尊》!请国王、公主带路。
国王‧公主: 吾等参叩《天上圣母》圣驾!
圣母:二位请起,今日著书,灵游至此,请尔等先行方便。
公主:不敢当!早在十日前, 吾已接获父王〈唐太宗〉之圣旨,知悉《天上圣母》欲带陈生灵游西藏地区。
陈生:原来是本道院《紫微大帝│唐太宗》恩师的安排,这是恩师交给学生之物,是要呈给公主的?
国王:哈!哈!哈!正是。谢尔为我俩带回 吾等之宝物也。
陈生:可是学生并不知里面是甚么?
圣母:无妨。宝物既已送达,咱们也该回中原。
陈生:还未参观城堡!〈话刚落下,一道强烈的力量,已将陈生带回中原。〉
怎么一下子就返回道院?
圣母:城堡嘛!尔再慢慢神游。可。就此停笔。
陈生:恩师!学生知道里面之物是什么了。【丙戌年十月解厄添元大法会】即将来临,本道院《紫微大帝│唐太宗》恩师要邀请公主夫妇参加本道院的盛会。
圣母:正是。 吾回!
陈生:学生恭送恩师圣驾五叩首!
(大陆治要道院于二零零六年始,于每月初一十五,举办紫薇大帝解厄添元大法会,由莲花英平主持,密宗行者莲花英平正在与宝德大道院联系和学习中。特别的高灵已常降临加持我的有缘弟子,出现事业的顺利和畅通,以及财运的增长,以及与广州的业务等等。太宗的加持力,可以治病,可以帮你们剪去命运的旁枝,给予弟子们力量和暗中的保护,感化有缘的众生。让世人的嗔恨心消灭了,恚怒生欢喜!南无天宫紫薇大帝!。太宗的成佛五智当中,以成所作智尤为殊胜,就是对事业做定向的加持,特别容易成就!)法会慈善账号:袁英平,农业银行广州体育西,6228 4800 8650 0758 379.微信红包:13676279571 治要道院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永泰新村同泰一街63号403室,510440.依《现在贤劫千佛名经》,紫薇大帝唐太宗是贤劫千佛中的未来佛,是贤劫中次于玉皇大帝关羽(贤劫第七佛明炎(~亦名明焰佛)佛)之后成佛的第八佛牟尼佛(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佛)。由于各种宗教的本质基本上是一样的,紫薇道长(真佛宗莲平上师)袁英平所传的法,在刘伯温的烧饼歌中形容为:乃是未来佛,下方传道。就是说道门中有未来佛。所传的法与佛法的内容一致。
紫薇大帝唐太宗安邦解厄真经(刘伯温:乃是未来佛,下方传道)

一时,在东天圣域,紫霄宫中,新任佛驾,紫薇大帝唐太宗,法袍迦趺于座中,召集仙真,及仙童仙女,诸天神将,共议时事,济度凡间,拟扶将倾之社稷,策安困厄之万民,拯救群黎,匡扶圣戒,及以道德复兴,民主法制,三权分立,多元政治,宗教自由之要领。诸佛得秘策,共叹凡间兴起太宗于初唐之世所辑《群书治要》,世风渐转,佛政之门略振。诸尊共赞紫薇大帝,于今之世奋起纲常,融古今政要为一,明光三献,灌注弟子,于是凡间灵思出现紫薇大帝安邦解厄真经,使人心有所归向,政策有所进步,法门龙象将出,太平之世在即。

大帝得职于丙戌之夏,时维公历二零零六年,事见天书《宝德仙踪》,紫薇大帝之职责,乃主富贵之权柄,掌福德之衡量。是岁十月,即于宝德大道院承办紫薇大帝解厄添元大法会,为凡世之众生作苦海之舟,行拯济之方便矣!

修持之仙诀,乃在于身口意清净,保持男精女血,远离声色犬马,常诵读经卷,常持八关斋戒,孝顺父母,奉侍师长,修十善业。天界已有九品莲花如意池,观音地藏共弥勒,亦有老君及玄女,还有天父耶和华,穆罕默德伊斯兰,三清道祖,儒宗古圣孔夫子,合力设立无极五方证道院,度凡世之修子,引苦海之灵儿,同修共证,逍遥共赴龙华。

世人若欲修持性命之大道,成就不死之法身,宜供奉紫薇大帝法相,以香花灯茶果侍之,常习戒定慧,当有感应,或有速至,或有迟成,均宜诚心奉道不退至老至终,勤积阴德,广修善行,结缘即是得度之机,勿忽勿怠!

世人若思求官职富贵之位,宜常习读紫帝于人世时所辑《群书治要》,以俭廉为习,爱民释冤为本,废除死刑!广兴宫观传道放生,常开银库供道济贫拯弱,珍惜粮食,禁止堕胎,关闭饲料加工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即可官阶进升,众人爱戴。

世有罪辈,旷劫以来,纵无明性,造十恶业。六尘皆染,三业招衍,恶运所逼,苦无出期,若得闻紫薇大帝名号,勤加持诵,即可转迷成悟,得遇佛缘,即蒙大帝于定中开晓,或蒙大帝梦中授法,示以生命轮回和因果业力之理,坚固其心,远离险道!

又有世人,苦于资身养命财宝不具,多有困厄来扰其身,若得闻紫薇大帝名号,戒杀行善,渐修布施,即能得大帝垂加庇护,使其获得财源,家业丰盈,更能增长菩提心性,成道有份。

凡有前途未卜,徬徨失意,工作不顺,宜常祈请紫薇大帝哀悯加持,即易有工职善缘来就,福份增加之运。

又有众生,陷于多欲,若得闻紫薇大帝名号,勤加持诵,即可离欲,遍体清凉,婚姻家庭幸福。

若有凡间弟子遭遇人际违缘,生意艰难困苦,可于大帝法相之前虔诚祷告,诉以事情详由,不久即获好报,使怨转为恩,恚怒生欢喜,困苦变顺遂,成左右之逢源,喜八面之玲珑,中道而成矣!修行宜修心量宽,忠恕为本人缘广!

若欲求得解厄消灾,息去病苦牢狱者,宜于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素食斋戒,净手捧读,潄口念经,常行放生及供道功德,大帝聆听,勤加感应垂护,为之除魔灭害,催伏冤狱,使其增加德能,身心安泰,可获如意之果.

邱生元章大宣笔,鸾门圣语披紫帝;千年修成虹光身,具足五眼六神通。紫帝福度人世间,弟子多获宿命智;长安政缘多再世,南方又涌圣法潮。大帝慈心无有尽,法眼普遍观察机,弟子常礼常瞻仰,即获好报好根基;得成所盼祈愿事,勿忘建寺香花还,如是精进常修持,世世常行菩萨道。

丙申年暮春, 穗城山花烂漫之时,在于南方清净之密室, 为慈悯众生故, 大帝拟开寻声救苦之法门, 慈航普度, 降灵于莲平上师,是以紫薇大帝即说咒曰:嗡。紫薇。悉地。吽。厚福坚信者,专攻受持经。(无数遍)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酌古鉴今 唐太宗 宽仁为法 慎行刑狱
作者:曾敬贤
酌古鉴今。(小玉/***)
更新: 2016-10-10 5:17 AM 标签: 唐太宗, 贞观律, 酌古鉴今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当了皇帝。这时,社会仍然残破不堪,隋末动乱造成的破坏,还处处可见,“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在这个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唐太宗亲自主持了一次重要的御前会议,讨论治国的大政方针。
会上,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臣魏徵和封德彝的意见,针锋相对。魏徵认为:王政本于仁恩,大乱以后,更应当、也更容易实行教化。封德彝则认为:三代(夏商周)以来,人心浇薄,应该实行严刑重法……唐太宗仔细地听了双方的辩论,然后,决定采纳魏徵的意见。他说:“民之所以为盗者,是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这次御前会议,确立了贞观时代的基本国策,也确立了以轻刑宽法,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实行法律改革,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中书令房玄龄和学士、法官们,在唐初《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新律,要求“用法务在宽简”。在制定新律时,长孙无忌等提出,原来处以绞刑的第五十条,可宽大为断右趾刑。太宗仍觉得过于残酷,说:“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后来乃改为加役流刑:流放三千里、劳役三年(以此来代替绞刑)。其他减斩刑为流刑,减流刑为徒刑者各数条。太宗指示新律要简单明确,他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新律即《贞观律》,在贞观十一年(637)正式颁行。新律由原来的两千余条,简化成七百条,是秦汉以来最为简约的一部法典。唐高宗永徽初年,长孙无忌等人,又对《贞观律》进行注释和补充,编成《唐律疏议》一书。这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五代以后各朝的法律、法制,大都以此为本,酌加增改。
唐太宗还改革了死刑的判决报审程序。隋炀帝滥行酷法,草菅人命,敕令天下犯盗窃以上罪者,不论轻重,一律斩首,不必奏闻。于是地方长官,手握生死大权,不知多少无辜百姓,冤死在刀斧之下。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再生。”因此,他规定:处决死囚时,必须经由中书、门下二省四品以上官吏及尚书、九卿,共同议定,以“庶免冤滥”。贞观五年(631)八月,相州(今河北临漳)人李好德,精神失常,胡言乱语,“妄为妖言”。太宗诏令大理寺审理此案,大理丞张蕴古,审讯后上奏说:“李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而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蓄意包庇,说:“张蕴古贯在相州,李好德之兄李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唐太宗闻奏大怒,当即下令:斩张蕴古于长安市。不久,太宗十分懊悔,因而下诏说:“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后来,“三覆奏”又改成“二日五覆奏”。同年十二月,太宗对侍从官员说:“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为使死刑判决更加准确,避免错判,他又下诏说:“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有可矜者,录状以闻。”死刑判决报审程序的改革,使国家的法律,更进一步地谨慎、完善。
太宗经常与侍从们讨论刑律。有一次,魏徵说起隋炀帝时,由盗发皇陵引起的一桩大冤案,杀了两千余人。法官明知道其中只有五人过去有劣迹,但不敢执奏。太宗感叹说:“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他又说,“朕以来决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辈以为事小,不复执奏。夫事无不由小而致大,此乃危亡之端也!昔关龙逄忠谏而死,朕每痛之。炀帝骄暴而亡,公辈所亲见也。公辈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朕常为公辈念关龙逄之死。如此则何患君臣不相保乎!”意思是,你们应常提醒我隋炀帝灭亡的教训,我常思关龙逄忠谏而死,以自警。这样,我们君臣就能互依共存!)
李世民一向认为:秦、隋的灭亡,因于酷刑;周朝的长存,是因其宽仁。有鉴于此,为实现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在执政期间,多次有针对性地发布诏令,务使宽简之法,深入民心,以减少冤案和死刑案,为其日后的太平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身为君主,珍惜百姓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事。李世民一再强调说:“人死了就不可能再生,用法一定要宽简。”“若刑罚不当,杀错了人,怎样追悔都不能使人再活过来。”为此,他提出:大罪“均由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由于李世民一向要求官员们慎刑狱,所以从贞观元年到贞观四年间,整个唐朝被判死刑的仅有二十九个,每年处决的不足八人。
他智把“慎刑”列入国家法律之中,这足以表明李世民对“宽仁为法、慎行刑狱”的治国思想,极其重视。这是他令百姓诚服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也是慧治国的体现。
(事据《唐书》)@
责任编辑:王愉悦

判死刑没那么容易 唐太宗的审核之严堪称前无古人
2018-10-22 · 权腾说历史
  在现代,最高人民法院拥有死刑复核权。而在中国古代,至少从汉朝开始,死刑判决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才可执行,即所谓“报囚”。魏晋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逐步确立。《魏书》记载:“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俱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漱报,乃施行。”
  到隋朝时,死刑三复奏制度正式确立,《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即通过三次奏请才能决定是否最终处以死刑。到了唐朝,被称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制定了死刑案件的“三复奏”和“五复奏”制度,在死刑案件的审理上慎之又慎,极力避免冤假错案。

  因错杀张蕴古而“慎刑”
  贞观五年(631年),河内人李好德,疯疯癫癫,妖言惑众,被唐太宗下狱治罪。按照唐朝法律,凡是口出妖妄之言并且涉及国家、君主的,应当处以绞刑。但唐律同时规定,对于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及身体有笃疾的人,应当由大臣上请皇帝予以减免处罚。
  因此,时任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丞的张蕴古上奏皇帝,称李好德患有精神病,按照大唐法律不应治他的罪。可是,因告发别人得宠而不断升迁的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所奏不实,举报说张蕴古籍贯相州,而李好德之兄李厚德正好任相州刺史,因此张蕴古这是为了巴结李厚德而袒护李好德。
  太宗听了权万纪的奏报,气愤地说道:“张蕴古身为国家法官,竟经常与狱中囚犯下棋,今日徇私枉法为李好德开脱,实乃知法犯法,乱我大唐法纪。”于是下令将张蕴古斩杀于东市。
  
  影视剧里的张蕴古
  其实,唐太宗是很喜欢张蕴古的,据《旧唐书·文苑上》记载,张蕴古特别聪明,博览群书,善写文章,记忆力超群。太宗初即位时,他上书《大宝箴》讽喻朝政,太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大理寺丞。因此,上奏李好德一案本是分内之事,而非是为一己之私而多管闲事。
  过了两天,唐太宗认为一怒之下错杀了张蕴古,后悔莫及,下诏说:“今后有死罪案件上报的,即使是皇帝下令立即执行死刑的,也要重复报告三次,三次都批准处死的,才可以执行。”
  《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统治初期,判处死刑时,会召集中书、门下两省五品以上官员及尚书一起商议。《唐六典·刑部》记载,对刑杀之人,死前一天允许复奏两次,执行死刑当日仍可复奏一次,尽量避免错杀无辜。
  尽管这样,太宗觉得死刑制度仍然不严密,他对亲近的大臣说:“朕认为死刑至关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复议,正是想在深思熟虑之下,减少误差。而有关部门却在片刻之间完成三次复议。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常为此事停止音乐,减少御膳,朕宫廷里没有常设的音乐,也常常为此不沾酒肉,只是这些做法都没有变成明文规定。
  再者,各部门断案判刑,只依据法令条文,即使情有可原,也不敢违反法律,这中间怎么能一点冤枉都没有呢?”为了避免错杀人,他与大臣们商议,又将行刑前的“三复奏”更改为“五复奏”,太宗下制文规定:“判死刑的犯人,二天之内中央部门要五次复议,下到各州的也要三次复议。执行死刑的当天,殿中监属下的尚食局不得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乐。
  上述规定均由门下省监督。如有依律应当处死而其情形可以怜悯的犯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这项政策而免于死罪的甚多。凡是五次复议的,在处决前一二天,到处决当天又要三次复议。只有犯“十恶”中殴打、谋杀、打死三服以内亲属的恶逆罪之人,才只需一次复议即可。

  彻查“借刀杀人案”
  唐朝张鷟撰写的《朝野佥载》里记载了一桩因为唐太宗过问而改判的死刑案子。
    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一天夜里,河南卫州的一家客店发生一起凶杀案,店老板张迪被杀。店里的伙计们发现后马上到官府报了案。官府派衙役前去办案,当衙役询问有关情况时,伙计们说:“昨晚住进了杨贞等三个带刀的军人,今天天不亮就退房走了,很令人怀疑。”
  衙役们立即骑上马追上了三个军人,抽出其中一人的刀一看,只见刀身上血迹未干。衙役冷笑道:“这还有什么话说?”当即把三个军人抓捕归案。
  卫州刺史升堂,审讯杨贞等三人,三个军人当场否认,并大呼冤枉。刺史则认为刀上血迹就是证据,于是大声喝道:“大刑伺候!”三个军人禁不住严刑拷打,最终承认自己杀了张迪。于是,刺史判三人死刑,上报皇上审批。
  唐太宗仔细审阅了呈报上来的案卷,心中不禁起了疑问:三位军人为什么要杀人?杀人后为何不立即离去,而要等到天快亮时才走?三个身强力壮的军人为何轻易的被抓住?唐太宗决定派遣御史大夫蒋恒复查此案。
  蒋恒带领一班衙役直接来到案发现场,将店里的人员全部集中,一一点名。然后又宣布因人未到齐暂时解散,下次再查,却留下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说是有事商量。留下这位老太太后却又没问她什么,只是请她喝茶吃点心,晚饭后又把她放了出来。
  蒋桓密令差役跟踪监视,他对差役说:“老太太放出去以后,一定会有人向她打探消息,你必须把这个人的姓名记下,回来报告。”果然,老太太出去以后,就有一个店中的伙计找她了解情况,差役当即记下此人姓名。第二天,蒋恒依法炮制,老太太出来后,还是昨天那个伙计主动与她攀谈,并且问她:“究竟怎么样了?那位官员问了你些什么?”差役就将情况上报了蒋恒。
  蒋恒再一次召集全体店员,命令差役把那个连续两次向老太太打探消息的伙计叫出来,然后当即喝令拿下,令其他人散去。经过严密审讯,凶手供认因与老板娘通奸,想乘机借刀杀人,半夜里,趁三个军人熟睡之机,潜入室内偷了他们的刀杀死张迪,然后又把刀插回刀鞘放在原处,杨贞等三个军人竟毫无察觉。
  这个伙计杀了店主,不但占有了老板娘,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老板。至此,案件真相大白,真凶被绳之以法,被冤枉的三个军人无罪释放。
  蒋恒把此案告破经过上奏唐太宗,唐太宗很欣赏蒋恒的聪明才智。唐太宗问蒋恒:“你是如何想到用这种办法来破案的?”
  蒋恒回答说:“确定杀人凶犯要有物证,但是该犯狡猾,借刀杀人,因此已无法通过凶器来追查和指证凶犯。于是微臣便施了一个‘引蛇出洞’之计,利用凶犯做贼心虚的心理,让其露出破绽。”唐太宗听了很是赞赏,赏赐蒋恒丝绸两百匹,官职晋升一级。
  放死刑犯回家探亲
  唐贞观六年(632年)十月的一天,唐太宗带领大臣体察民情。在路边不远处的田地里有一位老妇人领着两个小孩正在收获庄稼。唐太宗走向前问道:“老人家,你家里的壮劳力呢?”“被官府判了死刑蹲大牢呢。”老妇人怨恨地回答。
  
  回到京城后,大臣送来一个报告,说京城监狱关着290个死刑犯,要求尽快行刑。看完奏折,李世民突发奇想,要去看看这些死刑犯。在监狱里,唐太宗问他们,死前还有什么要求?其中一个死刑犯说,想见见自己年老的母亲最后一面。
  唐太宗闻言,不禁想起了在田地里劳作的老妇人的话,起了恻隐之心。他沉思了一下,突然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你们回家,但必须遵守一个约定,明年秋季回来伏法!”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个不可思议但非常感人的故事。贞观六年年末(632年),全国290个死囚回了家。贞观七年(633年)秋天,被放回去的290个死囚,没有人带领,也没有人监督,都按时从全国各地返回长安,没有一个逃跑或隐藏的。死囚犯的诚信打动了唐太宗,他当场宣布:“每人打二十大板,死罪全部赦免!”
  唐朝贞观时期,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犯罪的人很少,出现了河清海晏的盛世。

我不赞成死刑
《真佛论剑》
‧莲生活佛卢胜彦‧

现今世界各国,有实施死刑者,有废除死刑者,二者之间颇多争议。
实施死刑者,认为有一等人,十恶不赦,罪大恶极之人,如果不施死刑,无法服人心。
例如五逆罪:
杀父亲。(次重罪)
杀母亲。(次重罪)
杀阿罗汉。(次重罪)
出佛身血。(次重罪)
破和合僧。(极重罪)
这些都是令人发指的,忍无可忍。在佛法来说,「破和合僧」罪最重,因为令人离开三宝,只要令人离开三宝,便永入恶趣,求出无期。
「破和合僧」外看比杀业轻,但,在佛法来说,竟然比杀业重,何以故?
答案是:
「杀人心灵。杀人性灵。杀人佛性。」
所以,叫人离弃「真佛」,即是等同杀人佛性也,其罪不共戴天。是可恶中的至大可恶。
又例如: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以上是十恶。
有人先奸后杀,屡屡犯之,实在令人发指;又有人又盗又杀又淫,更是令人发指不耻,罪大恶极之人,怎能不判死刑?
然而,据我所知,如判死刑,如枪毙而死、吊绞刑而死、电椅而死等等等等。
死者临刑,心含怨气。
入中阴身(灵魂)。
一、意有怨。
二、缘有怨。
三、生有怨。
四、蕴有怨。
五、种有怨。
(此怨即瞋恚心也)
再转世成人,更增长「瞋心」,成为「无惭愧」之人,将来行恶更大。
我认为:
倒不如「无期徒刑」。在此期中,施以感化教育,洗心革面,自然死亡。因此,监狱弘法,有其必要性,不可忽视。
死刑固然可以大快人心,世人如释重担。但,中阴之身,含怨气更重,将来再生之人,仍然是罪大恶极之人,不可不慎!
又:
我觉得以「人」来判处「人」的死刑,似乎是不对的。我个人以为,这红尘之中,圣贤很少数,一般都是凡夫俗子。
凡夫俗子来判处凡夫俗子死刑,有的固然该死,也死得其所,处其死刑,实在不为过。
但,仍然有冤枉者,白白送掉一条命,自古至今,多少冤狱,尸骨如山,怨气岂不冲天。
像:
文天祥。
岳飞。
袁崇焕。
等等等等。
多少冤魂,鬼唱诗。
我认为:
「人」不能判处「人」死刑。以佛法因缘果报来说,自有琰魔法王(阎王)处之,自有自心三恶道现前,判决不是在人,而是自心。
如此才是正理。

惜粮 轮回与堕胎
袁英平上人
2020 08 03

我们兴宁罗岗镇的道观是以九天玄女为主神的,镇上的干部有时候也去拜一下,九天玄女救世真经中最切合时弊的一段:

劝众生。惜五谷。谷乃先天母之乳。胡为抛散罪不轻。须知五谷养命宝。一日三餐不能离。任汝金丹成仙佛。不以此宝丹不成。一生惟此不可少。一朝无粮子不亲。抛散犹如不孝子。惜谷即如孝双亲。古今血脉凭此养。否然那得生人身。不惜五谷苍天怒。定缺衣食受饥贫。

【管理员】袁英平(1229088376) 2020/8/3 9:22:31
在《中天天堂游记》第九回:在你们地球有一个寓言,童话故事中说,一个善良的妇人,把稻壳倒於河边,被雷神看到了,误以为暴殄天物,该受惩罚,雷神用雷把它击毙!後来雷神发现错误,为了补偿过失,把善良的妇人升格为电母;以後才会有雷公电母,这个故事对我们雷部而言是个很大的警示,并随时提醒我们要追根究底!不要因疏忽而让这种错误发生,其实雷部执行不是那麽马虎的。。。。。。

【管理员】袁英平(1229088376) 2020/8/3 9:27:35
《天眼灌顶》一九八九年九月十日世界息灾祈福大法会师尊说法
莲生文集NO.86《光影腾辉》
。。。。。。

有一个我做天眼灌顶的,他马上得到宿命通,他一回家,他看到他父亲,他对他的父亲说:“你就是我的儿子。”他老爸非常生气,明明我是你的老爸,我怎么会是你儿子?因为他得到宿命通以后,他变成他知道他的前世就是他的祖父转世成为他老爸的儿子,这宿命通一得到是很奇怪的,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存在。

宿命通得到并不一定有好处,我常常提到一个问题,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祖先所作的恶,子孙要受到报应呢?我跟大家讲,祖先就是你,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大家脑筋稍微想一下这句话,祖先所作的业,为什么子孙来受报应呢?因为祖先就是你,你就是祖先,这一切的因果都是自作自受,不知道想通了没有?

【管理员】袁英平(1229088376) 2020/8/3 9:28:32
我们再看一下莲生活佛的一篇文章中的节选:
 了鸣和尚传授的求子术
莲生活佛著作 > 卢胜彦文集 > 114_密教的法术
经过了鸣和尚一指点,我想到一个问题:「到底谁生谁?」

  到底谁生谁?怎么突然是佛,突然又下降娑婆,一晃一千年,谁是你?谁是我?

  到底谁生谁?突然是老子,突然又是儿子,儿子又生老子,老子又生儿子。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371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Empty 回复: 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 经藏仪轨 > 真佛宗经藏

帖子 由 Admin 周五 十二月 24, 2021 5:05 pm



  到底谁生谁?你手上抱的,是儿子?是老子?

【管理员】袁英平(1229088376) 2020/8/3 9:32:01
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需求总量稳步增长,2020年达到约6.1亿吨;需求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饲料用粮预计达到2.08亿吨,将取代口粮在中国粮食用途中排第一位;玉米需求量预计达到2.3亿吨,将超过稻谷成为未来中国粮食消费的最主要品种。

-莲花英平注: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到,饲料用粮非常多,我们吃肉,其实是消耗资源相当大的行为,并且跟动物们结恶缘。我们喂数十公斤饲料给动物吃,最后又用了杀生的罪行,去获得小小的一两肉,我们认为佛法重要过农业科技呀!小小的香港,有素食馆两百多家,我们广州寥寥无几。

【管理员】袁英平(1229088376) 9:34:45
我们政府担心没有饭吃,而控制住土地的所有权,国家在房地产开发的时候,不肯让农民自由买卖原属自己的土地,所用的理由,正是粮食安全问题。这件事,关系到计生政策和房价过高问题。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一些问题关键中看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据我分析,很多可供人类食用的玉米和大米都在农村被用来喂养禽畜,用来获得肉类和蛋类。

这些可供人类食用的粮食,如果稍用佛政的手段节省下来,放在粮仓,或者做成饼干和麦片以及可保存的面包的话,我们就看不到计生干部强迫人民堕胎的杀人行为。在印度,政府是立法禁止堕胎的。
-<文衡圣帝功过律〉第四十二章 暴殄贱食
民以食为天,天以食生民,如非五谷,民何以生?五谷者,如生命也。是故,五谷岂可暴殄之,世人有纵牲畜践踏者,有任妇孺撒弃者,有嫌粗糙而轻弃者,有食以新鲜,隔餐宿而倒弃者,有饲养家畜、犬猪,遍地狼籍者,皆罪也。五谷者,天禄也,天禄当珍惜,弗折禄而罪尽,是以,天以雷殛之,以祸殃之,以瘟疫收之,以饥馑苦之,夫何憾哉!
天以五谷以育生民,民赖五谷以资生,五谷乃天禄也,天禄之多寡,有其分定,如轻视散弃,糜烂废弃,皆属罪焉。一人散弃一身报,一家散弃一家报,一国散弃,则水火刀兵、瘟疫旱馑以报,乃生民自行之,非天之降也。
现述律条于后:
一、刻忿索倾,倾倒厕溷,散弃五谷之罪│二十刑,削寿禄,注雷殛籍,轻者,神诛火焚报,重者,天霆报。死入诸九大地狱,转世牛羊,再转水族。
二、忿倾喂犬、喂猪,散弃五谷之罪│二十刑,削寿禄,注饿殍籍,生以沦落饿殍报,重者以天诛报。死入溟冷狱,普掠狱,屠割狱,转世乞讨。
三、撒弃五谷喂鸡犬鹅鸭,饲养鸟禽,满地狼籍,散弃五谷之罪│二十刑,注饿殍籍,生
以凶祸破败饿殍报、重者,以天殃报。死入金刚狱,溟冷狱,屠割狱,转世六畜。
四、喜食新鲜,过则倾弃秽污,散弃五谷之罪│二十刑,削寿禄,注倾灭籍,生以家破倾灭报,重者,以天霆报。死入火车狱,金刚狱,普掠狱,转世牛羊,再转鸡犬。
五、任妇孺撒弃,散弃五谷之罪│二十刑,注倾灭籍,或任工人、奴仆、佣人散弃五谷者同,生以凶祸破灭报。死入金刚狱,普掠狱,溟冷狱,转世牛羊。
六、田中撒弃,不知珍惜,斗粮轻弃,任其践踏,仓库存粮,任其糜烂,悭吝不舍,散弃五谷之罪│二十刑,注破耗籍,生以凶残破败报,家人以饿殍报。死入火车狱,溟冷狱,普掠狱,转世缺废乞讨,再转世牛羊。
以上诸条,每日撒弃者,有神司记录之,十罪折一算,百罪折一纪,并以其罪积之多少,分别报之。又如市井饮业者,随时撒弃,亦以其罪之多寡分别报之。
堕胎高房价和土地国有制莲平上师2018/3/21
一.堕胎我们从堕胎谈起:疼痛级别最高的是第10级每个妈妈在生孩子时的痛就是第10级疼痛肉体撕扯的痛每一个生了孩子的妈妈都体会过 但是一个在妈妈腹中被堕胎的婴儿被活生生撕裂的时候,疼痛更是100000+级他们全身上下被剪碎被硬生生扯出来他们没办法喊一声我想亲眼见见你们和你们一起开开心心地生活爸爸妈妈,救我!

可能是爸爸妈妈的无知、愚痴也可能是父母有说不出的无奈导致无辜的的孩子被扼杀在母体内那些婴灵正在哭喊正在受恶鬼道的众生欺负无依无靠,孤孤单单无处诉苦,等待解救... 这跟中国人的房价过高有关的!亦跟土地国有制有关。我的观点:我的观点:取缔全国的饲料厂,土地由国土部门加房地产商征地开发变成农民自由买卖!可以拯救三大国难:强拆征地、房价过高和巨额堕胎数量! 我发了很多关于粮食过度用来做饲料,造成中国人的三大国难的内容,有没有印象?这三大国难是:征地强拆、堕胎和高房价。

东莞很多工厂,没有夫妻宿舍,男女比例失调,东莞有很多的妓女,女工堕胎流产的数量甚巨。这都是将来我的构想中要关注和改造的内容。
在印度和美国,是立法禁止堕胎的。在西德,他们的妇女儿童心理咨询委员会,是跟妇科医院联结的,如果有女生想堕胎,一般来说医院会马上联系委员会,委员会会立即派人与女子蹉商,并且给予困难辅助方案,给予教导。。。。并且给出法律保护胎儿的教育。。。。。这是相当人性化的社会管理!这里面包含了尊重生命的轮回观念和济助生民的政治理想啊!
话题回到去年的猪瘟上面来,为什么中国会有猪瘟,而外国没有?关键是中国人堕胎流产的数目,在过去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下面,共有四亿多!上天查察,中国人的粮食是够养自由生育状态下的人口数目的,但是大家拿玉米和陈粮去送进饲料加工厂做成饲料喂猪去了,这使得玉帝关公怒火中烧,中国人已经失去人性到麻木不如动物的地步了,动物尚知爱子啊。神灵发觉堕胎的根本苦恼原因就是爱吃肉啊!换句话来就是宁愿用粮来养猪也不愿意养人类的小胎儿!这是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和不相信灵魂学说的心态下造了巨业!那天上就是干脆让猪死去而让人类胎儿活下去!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钱,一个月能吃上两三次肉就不错了,其他时间都吃蔬菜、番薯和花生黄豆,还有鸡蛋。现在大家每天都吃两三餐的肉。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制定者不懂得节省饲料用粮,盲目追求营养丰富养身体造成的。粮食给猪吃完了,另一方面却在妇科医院把人类的胎儿剪成碎片从子宫拖出来,然后扔进垃圾袋处理掉!此种恶业,能深巨海,能敌须弥!

社会的性行为不当,以及堕胎的恶劣风气,应该通过广兴宫观寺院,迎请有修证的高道和圣贤僧来用神通说法,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他们学习和相信佛法来治理。短期的佛七和地藏七,以及短期闭关,以及短期出家的修行活动,都可以教导到人民守住,恢复古代中国人民传统和保守的性观念,恢复我们礼义之邦的保守风气,关闭变相的色情场所(桑拿、卡拉OK等),减少离婚和婚前性行为,我们应该彻度禁止人工流产这种恶行和不良的社会风气。

师尊莲生活佛在一文《妇产科医生》中,描述的事情,就是阎罗王处罚来到阴间的做过无数人工流产的医生,罚他在夹山地狱中受刑,后来莲生活佛出神到地狱救了他,送他到轮轮王处安排转世回人间,此医生答应来世在人间印善书,救度众生。

不相僧来不相道
莲平上师

紫薇星莲平的法,在刘伯温的描述里面是:不相僧来不相道。这是佛道双修的莲平上师的特点。因为莲平修行的法门众多,能够统摄儒道佛三教。

儒法里面,英平常年印送唐太宗的书本《群书治要》和《贞观政要》给弟子们结缘!
道法里面,以紫薇大帝的法脉为标准。
紫薇大帝的解厄添元法,是我的独门秘法。因为紫薇大帝的光能量级,是佛陀的圆融级别。

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主尊地藏王菩萨,因为紫薇圣人修行证果,在今年居然现身亲自为英平灌顶和加持,并且能够帮助英平通灵问事,帮弟子化解三世因果!这是人间出现伟大的金刚上师的见证!

紫薇大帝与地藏菩萨亲如兄弟,是我的一刚一柔二位本尊。

英平在密教里面的法号是莲平上师,在道法里面是名为紫薇道长![(雪拉江措(1229088376) 手机号码:13676279571)]

当年的大唐国母,英平前前世的生母,太宗的长孙皇后,已经修行到能够神行于人天之间,可以为人间弟子做灌顶加持和息灾的法务!

唐太宗在台湾的宝德大道院已经举办了多年的解厄添元法会,这是道家的说法,在密宗里面,解厄称为息灾,添元称为灌顶。那么我常常举办的紫薇大帝解厄添元法会,就是我的唐密大法的息灾和灌顶护国大法会!

报名参加莲平(莲花英平)上师广州治要道院的“紫薇大帝解厄添元法会”,能够使您的运气在细微的加持中,悄悄转变,或有速成,或有速感,或有半成和缓就,均可以感受到大帝的慈心爱护。大帝为您剪去命运中不利因素的旁枝,使您的好运枝繁叶茂!什么是添元?就是真佛密法里面 常说的灌顶啊!西藏人民亦可以看到唐太宗当年对松赞干布的恩情,文成公主的故事,在师尊莲生活佛的的一文《文成公主》中亦有最新披露。太宗现在精通密法法典,以及一切学问,记忆力超常,与佛无二,这是其积集了几千年的修持而成的果位!

广州北郊的南昆山上,即将建立以唐太宗为主尊的紫薇密寺,可以作为新的民主政体国家的保护神,以及帮助政务决疑的法事安待活动道场;太宗善于托梦决疑和参谋!南昆山上亦将有瑶池金母的代理神长孙皇后的圣母殿,能够为将来南都的朝野做息灾护国的大安待,以及为生民做治病、小儿镇惊和延寿、增禄,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赐官职富贵等入世法方面的安待。紫薇大帝唐太宗的职责已经恢复,是万民的皈依处和安邦定国的主尊!日后的息灾、降伏法会,以及增禄法会,均由英平上师主祈唐太宗来实际办理。敬爱法的主理天仙,是英平的前前世生母长孙皇后,可以主理为少男少女的牵红线、安待婚灾事件的弟子、教导女则以及长生延寿法,超度法等重要法务!

目前这些法务已经在莲平上师的治要道院开展了多年!莲平上师的法务有:放生、增益法(求财符,公司招财术,求高薪工作法术)、敬爱法(夫妻和合术,牵姻缘),风水运财术!小儿收惊法!聚财蟾蜍招财术!佛像化煞法!特别强调:英平的官禄晋升符,价值连城!含金量最高,与此符配套的联邦佛政教材系列丛书《紫薇法门光耀南都》之一到三集,每本定价三百元人民币!学成施用,必能安邦定国,圣意充盈!第四集即将付印出版!欢迎有志于社会管理和宗教法务的弟子踊跃迎请,迎请帐号:袁英平,农业银行广州体育西,6228 4800 8650 0758 379。微信红包:13676279571 yapeepoon@126.com.

莲平的紫薇灵符,加盖紫薇大帝唐太宗和圣母长孙皇后的道法符印,以朱砂和烈酒调匀画成!具备特别的灵力和法力!因为紫薇大帝可以依符咒救度天下的苍生!能够在入世法和出世法里面均兼济人天!

[(QQ雪拉江措(1229088376) 手机号码:13676279571 )微信号码:a18718878612]

治要道院的经书《地藏菩萨本愿经》,《宝德仙踪》和《育妇德》以及《群书治要360》和《贞观政要白话版》,以及仙书《紫薇道脉》(含紫薇大帝息增怀诛相应法 )可供免费迎请结缘!欢迎来电来短消息迎请经本!请留下您的地址姓名和手机号码,以及邮政编码!

(大陆治要道院于二零零六年始,于每月初一十五,举办紫薇大帝解厄添元大法会,由莲花英平主持,密宗行者莲花英平正在与宝德大道院联系和学习中。特别的高灵已常降临加持我的有缘弟子,出现事业的顺利和畅通,以及财运的增长,以及与广州的业务等等。太宗的加持力,可以治病,可以帮你们剪去命运的旁枝,给予弟子们力量和暗中的保护,感化有缘的众生。让世人的嗔恨心消灭了,恚怒生欢喜!南无天宫紫薇大帝!。太宗的成佛五智当中,以成所作智尤为殊胜,就是对事业做定向的加持,特别容易成就!)法会慈善账号:袁英平,农业银行广州体育西,6228 4800 8650 0758 379.微信红包:13676279571 治要道院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永泰新村同泰一街63号403室,510440.依《现在贤劫千佛名经》,紫薇大帝唐太宗是贤劫千佛中的未来佛,是贤劫中次于玉皇大帝关羽(贤劫第七佛明炎(~亦名明焰佛)佛)之后成佛的第八佛牟尼佛(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佛)。由于各种宗教的本质基本上是一样的,紫薇道长(真佛宗莲平上师)袁英平所传的法,在刘伯温的烧饼歌中形容为:乃是未来佛,下方传道。就是说道门中有未来佛。所传的法与佛法的内容一致。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8371
注册日期 : 20-03-27

https://xiaomitan.666forum.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